上海医疗队
已紧急奔赴西藏日喀则地震灾区
1月8日早晨7点,东航MU2335航班从上海虹桥机场起飞,经停西安飞往拉萨,
运送首支上海医疗队医护人员13名、棉衣棉被等7.45吨救灾物资飞赴地震灾区,
全力支持日喀则抗震救灾工作。
此次东航运输的医护人员为上海首支医疗队,他们来自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和华山医院,包括骨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神经外科等方面的专家和医护人员,
这些医疗队员中包括援鄂、援汶川医生,有着丰富的救援经验。其中,市六医院副院长狄建忠有三年援藏经历,汶川地震时也是第一批赶往灾区救援的医疗专家。
救援物资包括有棉衣、棉被、冲锋衣、睡袋等保暖设备。
此外,1月7日晚,上海市第十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队集结本已返沪休假的队员们共计24位医学专家再度启程,经成都、西安转机奔赴震区。
上海市慈善物资管理中心工作人员:
部分物资已抵达上海物流仓库
1月7日,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第一时间发起“申城有爱 情暖定日——驰援日喀则定日等地抗震救灾”专项行动,接受社会捐款捐物。截至1月7日17时,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已接收到
来自上海各界爱心单位及个人捐赠的善款190万元、物资20余万元
,已于7日18时之前将190万元的首批救灾款捐赠至定日县慈善协会,相关物资也将陆续运抵灾区。
记者今天致电上海慈善物资管理中心和上海市慈善文化展示厅物资捐赠相关联系人,刘先生告诉
记者,
当地居民反馈最紧缺的物资是帐篷。
“帐篷物资有很多,但南方普通帐篷可能无法适应西南地区零下20度的低温天气,特殊材质与防风防寒防雨帐篷更适合当地气候。”
刘先生表示,
相关生产企业若有这类物资可联系他们。
上海新联会积极响应
捐款捐物
地震发生后,上海新联会张毅会长在会长班子群发出号召:定日是日喀则的县,日喀则是上海援藏的地方,我们尽快行动,做点力所能力的捐助吧。
班子成员立刻响应,多名成员第一时间捐款,潘江雪会长立刻开始联系安踏和高梵羽绒服捐赠。朱江柳会长所在企业百威立刻通过自治区民政厅协调对接日喀则红十字会,捐赠100万物资+1094箱应急纯净水。
当天晚上10点,1000件军大衣拉萨装车,京东物流派专车运往定日。6000桶方便面,4500根火腿肠,已经京东下单发货,预计10小时后送达定日。今日上午10:18,物资已到定日。
目前,会员捐款捐物还在继续。截至8号12点,直接捐款金额已近10万元,这些资金都将用于救灾物资的购买和运输费用。
连线
日喀则
连夜搬运物资七小时,他随时待命等待出发
日喀则市定日县地震过后,在日喀则市服务的西部计划志愿者刘飘忙着搬运物资,这位毕业于上海政法学院的26岁小伙儿争分夺秒,要把那些珍贵的物资搬上送往灾区的车去。
2023年8月,
刘飘
作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志愿者,来到日喀则市,如今在中共日喀则市委员会办公室服务已有一年半。
市里灾情轻微,但远隔上百公里的震中地点并非如此。震后,日喀则市立刻组织青年突击队,前去红十字会搬运御寒物资,而刘飘也是其中一员。“在红十字会,我们15个志愿者,一天下来搬运了大概16吨的物资。”
日喀则海拔高,约有4200米,白天气温低,温度在零度左右。等到夜晚,温度则降至零下二十度。“入夜会非常冷,如果御寒物资不能及时送到,即使人救出来,也会被冻得受不了。”刘飘解释。因此,棉被、帐篷、食品这些必需品,在此时就尤为关键,甚至关乎性命。
正因这样,虽然昨晚从红十字会回来已是深夜,吃了点饭,刘飘又马上跟随自己的单位,继续去另一个大型仓库搬运物资。
从深夜十点一直奋斗到今早五点,刘飘的疲累程度可以想象。“肯定累。但是灾区的群众对物资的要求相当急切,要是我们这边放弃了,他们就根本没办法过下去,所以我们肯定得咬咬牙坚持。”刘飘坦言道。除了自己搬运物资的工作,他听说,其他一些志愿者还在忙着为灾区装棉被、统计物资情况。
今日清晨五点多钟,别的单位前来和他们换班搬运,刘飘得以休息。但回去睡了四个小时,他就又起了床,“回来后我就已准备好个人物品,随时待命,有需要我就会出发。”他认真地说,“帮助了别人也等于帮助了自己,谁也不敢保证以后自己不会遇到困难。”
记者同样也询问了日喀则市团市委。据悉,截至昨晚22点,区、市、县三级共派出医疗救助队伍24支568人、救护车106辆开展转运救治工作,受伤人员已全部收治。紧急调运受灾急需的棉帐篷、折叠床、高低床、棉被、毛毯、棉大衣(防寒服)、棉鞋、取暖器、发电机、炉子、应急照明灯以及矿泉水、方便面等必需物资共计17万余件发往灾区,全力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
已记录到
余震660次
407名被困人员成功获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