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姬》
关于DeepSeek的火爆讨论,横跨整个春节。人们惊叹于DeepSeek强大的文本生成能力,不厌其烦地对它进行文笔测试。
AI的创作有艺术价值吗?今天的文章,庞颖与詹青云将以辩论的形式,站在对立的两面展开思考。AI与人类共生的时代已然到来,所有对AI的诘问,本质上都是对“人之为人”的诘问。
💡
本文内容为辩题讨论,不代表作者个人立场,请勿进行人身攻击
01.
艺术价值是什么?
庞颖
:我们的辩论题目是“AI创作是否有艺术价值”,詹青云认为没有艺术价值,我认为有艺术价值。我有三个论点:
第一个论点,艺术价值体现在对受众的触动,AI可以做到这一点,所以有艺术价值。AI通过大量的学习去寻找艺术作品的规律,学习技法,然后再基于不同的参数或者要求,创造出与现有的艺术作品不一样的新作品。
举几个例子,AI可以学习最受听众喜欢的音乐的曲库,然后寻找出规律,创造出新的受听众喜欢的音乐。这种AI已经有几家现成的产品了。
2018年微软与京都大学合作了AI写诗项目,AI首先学习了成千上万的图片与图片搭配的那个人写的描述或者诗句,然后去学习诗歌中的意象、韵律,还去学习了颜色和图像、情感的联系,甚至是隐喻等手法,然后写出了一些诗。
人类从AI写的诗里挑出了一些比较好的,做了诗歌界的“图灵测试”。他们找了一些懂诗歌的和不懂诗歌的人来判断这些诗是人写的还是AI写的,更多的时候观众没有办法分辨,也就代表AI写出来的诗可以说以假乱真。
这些都还是现有的技术,甚至是几年前的例子,机器学习的潜力非常大,无论是诗、歌词、歌曲,电影的预告片、编舞、写作、画画,机器学习的发展速度都非常快。
虽然AI在现阶段运行的核心逻辑还是数据,但是在输出端,它更贴近人类认知的图像和旋律,而且可以与情感建立相关联的图像和音乐等。
所以无论创作的方式是什么,只要输出物是可以按照人类的方式去触动人类的,这就是一种艺术价值。
《她》
第二个论点,AI让艺术更有可及性,让更多的人通过艺术表达自己,这也提高了艺术价值的广度。
在现有的手段之下,学习每一项技能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源,可是有了AI的工具就不一样了。我可以用一个APP去创造属于自己的音乐,我和AI一起合作,去看AI的哪一个创作可以反映我的情感。
才华是一方面,有没有足够的财力请团队帮忙分析市场、流行趋势等,让音乐创作变得非常的不平等。AI这种工具的出现也让这些东西都自动化了,成本的差别大大降低。AI的创作让艺术变得更加平等,惠及更多的人。
我的第三个论点是,艺术的意义就在于创新、多元、开放,而如何去理解应对和利用AI创作的这种新科技,本身就体现了我们是否创新、多元和开放。
有一个团队做了一张专辑,专门用AI去创作,主题是那些令我们惋惜的音乐人,如果还在世,下一首歌会是什么样?还有一个例子是AI sophia,它的自画像被拍卖到了将近70万刀。这个自画像不但是数据形式的,还由它的机器手画,也利用到了区块链的技术NFT。
现在AI创作的能力有限,一定要跟人类一起合作。但是在快速的科技发展的情况下,很难估计它将来能达到什么样的高度,我认为我们应该抱着一种开放、接受多元的心态。
如果我们非常固化地认为,只有以前我们认为的那种形式才被称作创新、创造和艺术,这种裹足不前的理解有可能会限制我们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发展。
詹青云
:学界对艺术价值的概念,有几种不同的看法。
第一种认为艺术可以带给人愉悦的感官体验。你刚才借用了这个理论,可是这个理论广受批评,因为感官体验并没有凸显艺术的独特性。比如你读十首唐诗宋词,或者看十幅世界名画,肯定比不上你吃了一顿油焖大虾所带来的感官体验愉悦。
另外一种是艺术能够带给我们美学价值,美学价值被认为等同于艺术价值。这个说法也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因为大家能够看到的很多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非常明显,不是为了迎合我们的美学体验,它恰恰是让人感到不适来表达思想。
更有趣的一种理论描述是,一个人对这个世界的情感体验、思索、探索,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
诗能够带给人安慰,并不是因为它把我心中的情绪用某种美好的语言和形式表达了出来,而是你借由读到了这些穿过时光的文艺作品的留存,想到前人也曾经见过这样的风景,也拥有过这样的情感,也经历过这样的痛苦、困惑、离别,也拥有人类所有共通的这些脆弱。
这个时候给予你安慰的是人和人之间的交流,这不是人和艺术作品的交流。
艺术作品是克服时空障碍的工具,它实现的是人和人的交流。
《永恒和一日》
如果我在这个瞬间被感动和安慰的时候,想到它的背后只不过是一些算法,一些程序,是数据库里数据的各种组合和叠加,我是没有办法感到安慰的,我觉得这是我第一个想探讨的问题。
AI可以创造很多东西,也许具有艺术品的价值,在市场当中可以卖出高价,可是这不代表AI有凝结在其中的、人对这个世界的情感跟认知的艺术表现的那种创造的价值。
02.
艺术既为共鸣,也为超越
庞颖
:我们并不是要打倒人类创造的这些诗词歌赋,只不过说AI也可以写出能够给你同样触动的诗词歌赋。
AI创作出来的东西和现在的人创作出来的东西,如果你分都分不出来的话,如果都能够使你产生触动,为什么你不能够接受AI的创作也是一种价值?我们没有说它是唯一的价值,没有说它高于人类创作的价值,但我们能不能接受它也是一种艺术价值?
况且每一个创作的主体,感知这个世界和创作所依靠的方式和能力都是不一样的。盲人感触世界的方式是用手摸,聋人感触世界的方式是看。AI也有它的方式,靠收集和阅读大量的人类读不出来的数据的方式去认知世界。
有人创作靠的是学习,在学画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临描大师的画,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体验艺术的表达,他可以创造出自己的东西。
如今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方面也有很多不同的模型,把一些元素与人类的情感连接在一起。有一些创作者用AI去阅读近5年来所有网络上的信息,去感知现在人们的精神需求是什么,再通过它自己的这种算法创造出新的作品来满足这样的精神需求。
也就是说,
AI有自己发现世界、阅读世界和创作的方式,只不过跟人类现有的方式不一样。
詹青云
:你的意思是,我们都分不出来一首诗是人写的还是AI写的,能给到差不多的触动跟感动就可以了。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自我中心的认知方式。
读一首诗,不是读懂了,受到某种感动,产生某种联想,就理解它了。我非常坚定地相信,如果你不理解背后的创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就不可能真的理解他的诗。
我刚才说艺术给我们的安慰和感动,是因为它实现了人和人跨越时空障碍的交流。但有的时候我们去理解诗背后的人不是为了产生共鸣,是为了拓宽认知的边界,理解一些你的小世界里没有办法理解的感情。
《乡愁》
比如我一想到宝鸡,就想到“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如果AI来写这首诗,看上去他学习到的就是很多个名词堆叠在一起。它可以把“瓜洲渡”替换成“风铃渡”,把“大散关”改写成“终南山”,但这些堆叠毫无意义。
大散关被写进这首诗里,因为这是当年宋金交战的前线。陆游在从戎的年纪,曾经亲临这个战场,那是他一生当中最意气风发、最充满梦想的时候。他在逐渐老去的过程中,无数次地回想起那片土地。
如果不理解宋金之间的战争,不理解陆游一生的抱负,怎么可能理解这些名词堆叠出来的诗句呢?而在理解这首诗的过程中,也理解了这个人。借由这个人,理解一些超越我们自己的小世界——那种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情感。
AI能够迎合我们的心声,服务我们,不停地充当我们的回音去创作。它可以捕捉我们的想法,让我们上瘾,让我们沉迷。
可是它放弃的是一个由真实的人、情感经历和生命体验组成的更广阔的艺术世界。
03.
艺术价值有门槛吗?
庞颖
:AI本身没有情感,还没有自我意识。如果一定要有创作者本身的故事,这个定义或者判断标准是不公平的。实际上AI的创作也能体现人的故事。
我经历了人生中非常大的事情,我想用音乐来表达自己,AI帮我创作出来的这个东西,表达的就是我的故事。
无论是帮我表达与我产生共鸣,还是让我去看到不同的世界,AI都可以做到,这也就是AI开拓了我们人类不可为之的新世界的方法。比如机械学习有五位数的变量,是人类没有办法去计算的。
我们仍然要保留人类创造艺术的方式,但是多一种AI来提供我们做不到的创作方式,它是不是本身对我们艺术的一种扩充,对我们艺术多元的一种实现?
詹青云
:你的整个辩论策略就是把艺术价值的门槛放得很低,你有一个绝对政治正确的概念叫作多元。你也有价值,我也有价值,每个人都有价值。但人对于艺术,是有评价和筛选的。
村上春树借他小说的主人公说,他只读那些超过100年的世界名著,因为他没有办法相信自己的判断,也没有办法相信这个时代的纷杂的判断,他只能等待历史去淘汰出真正有艺术价值的东西。
《造梦之家》
我们应该努力地去追问艺术价值到底要求的是什么,筛选出能够表达我们这个时代声音的东西,来代替我们的肉身去未来的时代跟未来的人们对话。
艺术创作之所以是一种创作,一定不是对前人不停的模仿。
拿Word文档里的行楷字体打印一篇《兰亭集序》,有没有创造艺术价值?
每一个时代有自己的声音,创造者一定是不停地去探索艺术表达的边界,用新的方式讲述这个时代的故事。所以他想要讲述的东西,一定不在数据库里,一定不能够通过对于过往的堆叠来实现所谓新的创作。
新的创作一定是人去开拓的。你有表达的权利,但是你不能说我把我的情绪输入给了AI,AI帮我写了诗,我就创造了有艺术价值的艺术。
我觉得这种无限泛化艺术创造的过程,是对那些真正有艺术天赋,真正不停地精进自己艺术表达能力的人的一种贬损。
人得看到自己的局限。那些艺术创造者的伟大,就在于他们借用艺术的手段表达出了我们共通,却没有办法自己去表达的心声。为什么为了追求“每个人都可以创造”这种多元社会其乐融融的景象,我们就放弃对艺术价值的底线要求呢?
庞颖
:我们承认AI的创作有艺术价值,并不是无限制地拉低艺术价值,只是去扩充现在的艺术形式。艺术价值可以有高有低,可以有不同的种类。
我觉得你对艺术的定义还是非常高的,只有非常阳春白雪的东西才有艺术价值。很多古典音乐,好像非常阳春白雪,但实际上都是以前音乐家帮皇宫贵族创造的音乐,是让皇宫贵族开心的技法。
现在新的创作,同样是满足听众精神需求的东西,为什么就不能被称之为艺术呢?
我觉得我们对于艺术创作的过程不能够过于神话,艺术最终是抚慰人心的。
詹青云
:我刚才讲的区别,不是为了讲高雅和大众之间的区别。一首歌能够触动人,能够写进人心里,它当然有艺术价值。
我一再强调的是人对世界的认知跟思索,在艺术创造过程当中的体现,这是AI所没有的。AI创作出来的东西,是从数据库里收集堆叠出来的某个和过往的创作很相似的东西。你在这个过程中有情感共鸣、美学思考都可以,但你不能说,它真的有在创造。
我这里的高傲,并不是说好像只有人才懂艺术。人并不是这个世界上最完美的东西,人相比AI一定有弱点。人会脆弱,有情感的波动,不像AI那么缜密,那么稳定,永远那么理性。
唯其如此,人才是特别的。
只有人才能写出人心底里的那些脆弱跟恐惧,欢喜跟悲忧,只有人才能理解人。
这就是为什么只有人的创作才能真正抚慰到人的心灵。
《牺牲》
站在今天的时间点上,我们没有办法幻想未来世界的样子,可能很快我们身边的一切都是AI的私人定制。在那个美丽的新世界里面,我们可能已经不需要艺术创作者了,因为没有哪一个艺术创作者扛得过AI。
我们已经不需要那些个人化的情感体验了,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以自我为中心,最想听到的就是那些能唱出我心声的东西。我们甚至已经不需要艺术了,再也没有伤感、忧愁和恐惧,要那些抚慰人心的东西干什么呢?
每个人都是创作者,每个人的AI都帮他连接着整个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学创作,最丰富的音乐思想,最妙笔生花的笔。我只要有情绪,有想表达的欲望就够了,这就变成艺术创作了。
我对那样的时代没有向往,我不需要身边堆叠着大量从过往的数据库里拼凑出来的作品,我一生中只需要和跨越几千年的时光里最美好的东西有过交集,就满足了。
04.
拼凑和创作的距离有多远?
庞颖
:我们来解构一下“拼凑”这个词,其实文学就是文字的拼凑,体现艺术价值的是如何拼凑。如果一个东西以未被见过的方式,以一种能够创造价值、触动人心的方式被拼凑起来,它本身就是有艺术价值的。
其次,你一直强调只有人才能理解人,我也不同意。
AI有它自己非常好的方法去理解人,和人通过观察、直觉、天赋等方式是平等的,它们都是艺术价值的一种。
而到了新世界里,如果真的鲜有人的创作能够比拼过AI的创作,我觉得那就是自然发展的规律。
就像我们看的很多科幻小说,如果是两个势均力敌的物种,也许我们可以去拼谁应该主宰世界;如果已经有了明显的强弱,我也不觉得人类就一定要至高无上。
《2001太空漫游》
詹青云
:你不能因为艺术最终呈现的形式看上去都是文字堆叠,就认为艺术创作也只不过是一种拼凑。艺术创作是人对这个世界的感知跟探索,它是有人的生命力在里面的。
好多年前就有人提出思想实验,让一个猴子不停地在打字机上打字,久而久之它总能打出一部莎士比亚来,那不是在创作。
至于机器对我的理解,是基于大数据对我的理解。这个机器捕捉了我在社交媒体上的所有发言,就特别了解我吗?不可能的。那不是真实的我,不是全部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