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人类学习和记忆的科学研究成果颇为丰硕,但是如何运用这些成果促进教育发展的实践却差强人意。2019年10月14日,哈佛大学前社会科学系主任史蒂芬·科斯林(Stephen M. Kosslyn)为《哈佛商业评论》撰文,探讨如何借助技术更好地应用有关人类学习和记忆的科学理论。
原文 :
《:如何用技术促进教育发展》
编译 |
赵纪萍
图片 |
网络
一百多年来,研究人员孜孜不倦地研究人类如何学习和记忆,在研究广度和深度上都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对于如何将这些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领域,却没有什么作为。
运用这些有关人类学习和记忆的科研成果促进教育发展,首先需要确定一些普遍的原则。
有些原则源于人类大脑的一种属性:我们处理信息的强度越大,我们的记忆力就越强。例如,晚上入睡之前,你有没有回想过当天发生的事情?如果有,你所记起的内容有多少是事情发生时就试图记住的,又有多少是你后来碰巧记住的?当我问很多人这个问题时,他们通常说在一天结束时能有意识地记住的最多十分之一。那么,这些能记起来的东西都是从哪来的?深度处理。仅仅是集中注意力和深入思考某件事就能让你记住它。
大脑的这种一般属性意味着,如果我们希望人们学习一些东西,我们就应该促使他们专注于这些问题并且思考他们的性质和含义。有
很多方法可以实现这一点,这些方法都是基于特定的学习原则,这些学习原则反映的就是集中注意力和处理信息的特定的方法。例如,“难度适当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当人们面对的学习挑战没有难到令人望而却步,却又不至于简单到让人感到无聊——也就是只有学习任务难度适当的时候,才能取得最佳学习效果。
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学习挑战的适合难度因人而异。更糟糕的是,对于同一个人来说,学习挑战的适合难度也会因学习主题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一般来说,你对某一事物了解越多,在你学习能力受到挑战之前你所能接受的学习挑战的难度就越高。
由于存在很多变量,将这一原则应用于传统授课之中极具挑战性。而这恰恰是技术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利用“难度适当原则”同时提高大量学生的学习。
首先,你需要一种收集学生成绩数据的方法
。例如,学生会在每堂课后做一个小测验,每个测验题目都会按照测试难度进行编码。这一平台将跟踪每个学生表现的具体细节。
其次,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主动学习。
事实证明主动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因为这能够促进深度处理。重要的是,每一次小组讨论活动都可以根据活动的难度进行分类。这样就可以将水平相当的学生分配到相同的小组。
第三,学生分组参加的每一项活动都可以是“多层次的”。
小组讨论过程中的社交互动能够引导学生调整他们对信息的处理深度,拓展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显然,技术为以新的方式使用学习的科学原理创造了机会。
要利用这些技术,我们需要有明确的学习成果,我们需要非常细致地衡量每个学生在逐步取得这些学习成果过程中所取得的进步,还需要重点关注主动学习。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教师和管理人员必须明确成功的教学是最重要的目标,并愿意耗费时间、精力和资源来实现这一目标。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79期第7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