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现在较为流行的分法,从秦汉开始到南朝的陈朝结束可算作中华第一帝国;从北魏开始到隋唐可以算作中华第二帝国。这两个帝国有一段相当长的并存时间,这段时间在中国历史上叫做南北朝。我国一般把历史上出现过的大大小小的政权分为两档:高档的叫“朝”,低档的叫“国”。“朝”是正统中央政权,而“国”只是地方政权,原则上“朝”才是代表中华文明的政权,所以原则上同时出现的政权只能有一个算作朝。而南北朝之所以都算作“朝”,一方面是因为南朝虽然偏安一隅,却继承了汉朝以来的法统。魏晋宋齐梁陈的皇位原则上都可以算作是从汉献帝那里禅让而来,因为汉朝的正统地位无可置疑,所以南朝即使偏安也必须算朝。而北朝虽然是中华文明圈以外的鲜卑人所建,但是因为北魏的汉化,以及由北魏政权分裂并且禅让得来的隋唐二朝的历史地位也无可置疑(西魏禅让给北周,北周禅让给隋,隋恭帝禅位于李渊),于是北朝虽起源夷狄也必须算朝。两个中华帝国之间的承接经历了相当漫长和痛苦的过程。最后中华文明以与“蛮夷”融合的方式满血复活,甚至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光辉。
许岑珂*
古代中国历朝历代一直面临一个两难的选择:是分封诸侯,还是不分封。如果分封诸侯,让诸侯拥有土地子民,那么诸侯国一旦强大就会威胁中央,甚至会在中央出现庸弱君主的时候起兵造反;而如果不分封,那么遇到外敌、权臣、或者底层百姓起义的时候就没有地方力量来拱卫中央或者率兵勤王。中国历史上因为这两种制度的弊端而吃亏的朝代都不在少数。所以开国皇帝往往需要面对是否分封这样的两难选择。
晋朝的开国皇帝司马炎,从曹魏的末代皇帝曹奂手里禅得皇位以后,为自己的王朝选择了分封制。当然,从司马炎的角度来说,选择分封制恐怕有两方面的动机。一是借鉴了他们司马家自己篡位的过程。我们都知道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们司马家对曹魏政权的觊觎早已不是秘密,但是曹魏历代皇帝对他们都毫无办法,唯一一个不甘心坐以待毙敢于反抗的皇帝曹髦也死于非命。司马炎觉得曹魏被他们篡位的很大原因是没有有实力的宗室亲王能够帮助皇帝。基于这一历史教训,司马炎大封自己的宗室皇族为藩王,以期将来如果皇帝有难,能八方支援。另一方面的动机恐怕是因为当时中国的政治很大程度上掌握在各大士族门阀手中,为了能够和这些世家大族对抗,司马炎不得不提高自己家族的地位。但是没有悬念,司马炎的分封制最终使得西晋成了一个短命的王朝。
西晋八王分封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应该说,司马炎早年还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主。他平灭东吴,让中国在汉朝之后的分裂局面重归统一(蜀汉已在曹魏时期被灭)。在司马炎的治下,中国曾经一度相当繁荣,被称作“太康之治”。这一时期的晋朝,不仅经济恢复,而且文化也相当灿烂,尤以诗赋艺术冠绝中华历史,代表作就是著名的导致“洛阳纸贵”的《三都赋》(当然,魏晋时期的文化有其畸形的一面,让后世诟病)。但是承平日久以后,司马炎暴露出了一个昏君的本色。一个皇帝若想当明君流芳百世很难,但是要当昏君遗臭万年却容易得很,无非只要做到那么几条:任用奸佞,奢侈腐化,宠幸女色(或者男色)等。司马炎至少是做到了后两条。司马炎原本在后宫的女人就不少,在攻灭东吴以后又把同样宠幸女色的吴王孙皓的后宫佳丽全盘收编,使得他的后宫有上万人。因为女人实在太多,司马炎只好坐着羊车在后宫进行海选。
在皇帝的带领下,西晋大臣们皆以炫富斗富为荣。王恺和石崇斗富的奇葩故事尽人皆知,这里不再多说。特别可笑的是,司马炎居然鼓励甚至帮助大臣们斗富,让整个国家乌烟瘴气。但是,如果司马炎仅仅在这些事情上做错,还不至于让西晋马上完蛋。他最大的失误,是很多君主(不管是昏君还是明君)都曾犯下的错误,那就是接班人的选择。
司马炎的嫡长子早夭,次子司马衷被立为太子,后为晋惠帝。晋惠帝据说是个智障,他曾说过那句著名的“何不食肉糜”,说明他即使不是智障,也完全不通国家大事。选择这样的皇位继承人,西晋的灭亡是迟早的事情。而一个失败男人背后往往会有一个有野心的女人。司马衷的老婆贾南风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野心家。之前的吕后,以及之后的武则天、慈禧太后也都是要等到老公死了以后才开始放肆,但是贾南风则在老公还活着的时候就祸乱朝政。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驾崩,司马衷即位。朝政大权掌握在皇后贾南风手里。贾南风随即对太后杨氏一族下手(司马衷生母早逝,他姨妈被奉为太后)。下手的办法是让一些有实力的藩王入京(洛阳)对抗杨氏力量。但是请神容易送神难,入京的藩王们显然不会再听贾南风的摆布。一来二去,就连贾南风自己也死于藩王势力之手,而各地藩王从此开始了长达16年的内乱。在这场内乱以及后来导致的“五胡乱华”中,三个西晋皇帝死于非命(司马衷、司马炽、司马邺)。
贾南风自己罪有应得死有余辜,但她直接导致的内乱摧毁了西晋王朝,更加摧毁了整个中华第一帝国。“中国”这个概念从此需要重新定义一下了。贾南风行事残忍,早在当太子妃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残害司马衷的其他妃子。而她当皇后期间和其她权势熏天的女人一样,常常用男宠充实后宫。应该说,选择司马衷即位是司马炎最大的失误。虽然嫡长子早夭以后,让嫡次子即位是符合中国传统的宗法制度的,但是司马衷过于无能以及皇后的过于强势,使得这一决定后患无穷。其实,司马炎正确的做法是在死前杀掉野心勃勃的贾南风,另立较为贤能同时没有强势老婆的儿子为太子。贾南风一死,无能的司马衷定不会对此有什么反抗能力。而类似的做法之前已经有过:汉武帝为了能让自己的儿子刘弗陵当上没有后顾之忧的皇帝,杀掉了刘弗陵的母亲,自己的爱妃钩弋夫人。司马炎此时完全应该效仿汉武帝,行钩弋夫人之故事。
乱世必有枭雄。首先看出乱世机遇的是一个匈奴人:刘渊。刘渊先祖属于归附汉朝的南匈奴。匈奴人本来不姓刘,但是因为汉匈和亲很多代,而和亲的很多女子都是汉朝宗室之女(当然,也有王昭君这样的山寨公主),所以匈奴人身体里早就有了汉朝皇室的DNA,这些匈奴人很多改性刘。和亲应该是个处理民族问题的很好办法。首先,和亲的女子往往是在汉朝内部混得不好的宗室女,因为没有哪个皇帝愿意把自己真正宠爱的公主远嫁游牧民族。比如和乌孙和亲的细君公主、解忧公主,她们的父亲都犯了谋反罪,所以她们在汉朝能保住性命已算走运,根本不会有任何前途。但是嫁到游牧民族那里反倒享有很高的地位。而且,游牧民族似乎对女性的年龄不太在意,之前的匈奴冒顿单于就曾经想娶已经年过半百的寡妇吕后。这恐怕是和游牧民族长期的收继婚制度有关。所以对这些女子的个人幸福而言,和亲显然更加有利。而对于国家而言,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上上策。和亲若能促成与游牧民族的联盟,自然是好事一桩。
匈奴贵族刘渊(图片来源于网络)
五胡乱华中的“五胡”,固然在中原做了很多惨绝人寰的事情,但是根据史书记载,不得不承认这些民族中有很多人中龙凤。其中很多人与汉族杂居多代,熟悉汉族文化,而又保持了游牧民族固有的勇武之气,能文能武。比如刘渊就身材高大,仪表堂堂,膂力过人,能骑擅射,同时又精通史籍兵法,堪称人间英豪。刘渊曾对友人说:“吾每观书传,常鄙随陆无武,绛灌无文”。这话翻译成现代诗句,就是“惜随何陆贾,略输武艺;周勃灌婴,稍逊风骚”(随何、陆贾是文臣,绛侯周勃、灌婴都是武将),就差喊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了。刘渊这样的人物自然不会甘于臣服于腐朽而又内乱的西晋朝廷。更何况刘渊自认为身体里还留着汉朝皇室的血,比起西晋司马氏更具有君临天下的资格。
八王之乱中,各地藩王为了壮大自己的军事力量,纷纷雇佣凶猛强悍的少数民族军队为自己服务。比如东海王司马越麾下就有非常凶猛的鲜卑军队。而刘渊则依附于成都王司马颖,发展自己的力量。司马颖后来败于司马越,给了刘渊自立的机会。公元304年,刘渊自称汉王,追封那个“乐不思蜀”的刘禅为孝怀皇帝。308年,刘渊又称帝,并且封自己的儿子们为王(当时中国有王称号的人实在太多,各个政权都有自己的王)。既然自己的国号为汉,那么都城就要在洛阳或者长安。洛阳和长安这两座城市也是中国古代象征着中央的城市,攻下这两座城市才能算是中央政权。可惜刘渊起兵之后虽然取得了很多对西晋的军事胜利,但是在他去世之前一直没有攻下这两个最重要的地方。
公元310年,刘渊去世,其子刘和即位。但刘渊一死,匈奴内部也出现了西晋一样的内乱:刘和被刘渊第四子刘聪所杀,刘聪即位称帝。刘聪可以算是一个在军事上很有成就的君主。他即位第二年,匈奴大将刘曜攻陷洛阳,在屠戮了大量西晋百姓官员之后俘虏了晋怀帝司马炽以及晋惠帝司马衷的最后一任皇后羊献容(史称羊后)。公元316年,刘曜又攻克长安,俘虏了西晋末代皇帝司马邺(司马邺在洛阳陷落后在长安称帝),自此西晋灭亡。而匈奴汉国占领了长安和洛阳,可以算是名正言顺的中国中央政权了。匈奴的崛起在汉族的史书上被称作永嘉之乱,这一乱局的起点其实就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分封制。
“分封”的问题延续到了近现代。南京国民政府北伐刚结束时,西北军、晋绥军、桂系军队的势力都太大,而为裁军召开的汤山会议无果而终。蒋介石不得不采用杨永泰的“削藩策”进行削藩,而且需要一系列战争才能处理桂系和西北系军队,最后还引发了中原大战这样的乱局。诸侯实力太强一直是南京国民政府的巨大隐患,蒋介石还需要借追击长征中的红军的机会才收拾了一些西南军阀。
公元318年,被俘的晋愍帝死于匈奴汉国。原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延续晋王朝,史称东晋。建康原名建邺,后为避晋愍帝司马邺讳,改名建康。这一事件被称作“衣冠南渡”,因为在中华传统中,“衣冠”一直代表着文化。孔子曾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就是说如果没有管仲的尊王攘夷,中华文化就灭亡了,而在孔子看来中华灭亡的标志就是发型和服饰变了。王维有一句诗叫“万国衣冠拜冕旒”,这里衣冠也代指文武百官,冕是中国皇帝的帽子上的那块板,旒是帽子前面的那些玉珠串。
可惜,刘聪并没有受过什么帝王教育。功成名就之后的他很快就犯了所有昏君都犯的毛病:昏庸骄纵,不理朝政,宠幸宦官。更过头的是,他竟然同时立了三个皇后:上皇后、左皇后、右皇后。这和中国传统的“一夫一妻多妾制”(妻妾有别)很不一致。刘聪并没有在全盛时期的匈奴汉国享受太久,公元318年刘聪逝世,其子刘粲即位。刘粲是个彻底的昏君,整日与他爹留下的几个年轻漂亮的“皇太后”秽乱后宫,可见匈奴人收继婚的传统还是深入人心的。不久,刘聪留下的顾命大臣(也是刘聪的两个皇后的父亲)靳准叛乱,杀死刘粲,并且屠戮了大量的刘氏宗族。最后靳准之乱被刘曜平定,刘曜又把靳准的族人杀了个干干净净。匈奴人的这场内乱大大削弱了匈奴的实力,让另一支更加凶悍的少数民族,羯族人得到了兴起的机会。
在刘渊大闹中原的同时,氐人李雄也在成都建国,史称“成汉”。八王之乱以来,因为关中地区保守战乱之苦,大量流民逃亡到益州(巴蜀),李雄和他父亲领导流民起义,推翻西晋当地政权,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成汉政权后来被东晋权臣桓温所灭。
* 作者为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物理系副教授。本文为作者的读史笔记。受《赛先生》之邀发表,与各位读者交流。
投稿、授权等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您可回复"年份+月份"(如201510),获取指定年月文章,或返回主页点击子菜单获取或搜索往期文章。
赛先生为知识分子公司旗下机构。国际著名科学家文小刚、刘克峰担任《赛先生》主编。
我们相信,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赛先生”。
微信号:iscientists
▲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科学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