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高温炼狱模式已然开启,热炸天际,
各位小可爱们眼下都在何处消暑呢?
昨日下午,震旦博物馆多功能厅,一百多名观众在这炎炎夏日静候多时。
在南音传承人蔡雅艺的带领之下,南音雅艺在沪学员们缓缓上台,赤足而立,用绵软的唱词,轻轻开启了一个宁静清凉的午后。
歌者执节居中,歌者左边上首为洞箫,右边上首为琵琶,下首为三弦。
“清凉风,凉风解愠,暑气已无踪......”
取自于弘一法师李叔同《清凉歌》的唱段,在这炎炎夏日,仿佛使我们浮躁的心有了安放之所!
想象中,雅乐是高冷的,富丽堂皇,甚至有些让人难以亲近。
可当古老的音律响起,清透的拍板声传来,琵琶洞箫张弛有度,接受却显得那么自然。
【蔡雅艺:玩南音,而不是表演】
南音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也称
“弦管”、“泉州南音”,距今
1000
多年历史,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
2009
年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评委说:“对于全中国和整个东南亚的闽南人而言,南音是故乡之音。”
蔡雅艺便是这门古老艺术最有影响的传承人。她出生南音世家,自幼跟随民间南音艺人学习传统南音,近年一直致力于以公益行为推进南音的传播与传承。
她说,弦友们(玩南音的朋友)端起乐器吟唱,不能叫做
“表演”南音,而叫“玩”南音。历史上,南音从来不是作为表演形式出现,而属于一种士绅阶层的独特的交流方式。
【好的南音洞箫制作师一定是优秀的演奏家】
南音是现存最慢的音乐之一,使其悠长绵远的主要配器
——南音洞箫,制作过程则极为严苛。小毛竹成长
3
至
5
年,节取根部,保留三节,接下来便是一段精心而漫长的与含水量斗争的过程。因此,世上从未存在两把长度、孔径绝对相同的洞箫。
南音洞箫有六孔,吹口V字形。
一把好的南音洞箫需一尺八寸,十目九节,既要具备天然的规制,又需要后天打磨通透,必须天时地利人和,可遇而不可求。为此,蔡雅艺曾与丈夫寻访隐匿的南音洞箫制作者,一把一把定制,一位一位拜访请教。
开孔是制作南音洞箫的灵魂,由具有良好审美及音律追求的洞箫制作师用火开孔,最后入水打磨,方得珍品,洞箫得以命名。
【阳春白雪,和者日众】
南音传统名谱有四十大曲,三千小令之称,却从来没有哪一首曲子是独奏。琵琶、洞箫及其他乐器呼应配合,相互勾连,每一个音的选择都由演奏者精心酝酿而成。
此次工作坊讲座接近尾声,蔡雅艺老师决定让儿子与自己以及丈夫一起尝试登台。谁都没想到,这位年仅四岁的小男孩,成了全场讲座最可爱的亮点。上场之前忸怩不安,满身抗拒,而从父亲手中接过琵琶之后,即刻判若两人。
南音琵琶是南音中的骨干,而四岁的小孩已然没有辜负这一重担。他熟练地点挑拨弹,与洞箫互相等待,默契配合、一气呵成,流畅而自信。
待母亲的唱词缓缓落下,一曲终了,全场寂静,他冒出一句
“再来一遍”
,
然后傲娇地抱着琵琶起身走下台去。一家人精彩的配合,天真活泼的孩子气,赢得现场满堂掌声。让人直呼萌到想打包抱回家!
萌到想打包抱回家的小公子。
琵琶自唐代发展为竖抱,但福建南音一直保持古老的横抱姿势,因而又有“横抱琵琶”之称。
四岁的小公子与父母同台演奏
互动环节,谈到如何在现代主流社会破解南音在节奏和语言的障碍,蔡雅艺依然优雅地轻声细语。语言是文化的密码,是打开文化之窗的镜子,从来都不是阻碍。而唱是人最方便携带的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