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后浪
~先读书,后浪~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西藏发布  ·  《实施细则》出台!涉及拉萨这些人! ·  21 小时前  
西藏发布  ·  次旦玉珍夺得滑雪登山亚冬会历史首金 ·  昨天  
西藏发布  ·  西藏跨省异地就医人员注意!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后浪

太实用啦!看完这套书,再也不怕逛博物馆时孩子提问答不上来了!

后浪  · 公众号  ·  · 2024-06-05 14:01

正文

做个小调查:

各位家里有小朋友的家长们,你们觉得最有挑战性的遛娃活动都有哪些?

逛博物馆一定榜上有名。

好奇心重的小朋友看到造型各异的文物,一定会开启“十万个为什么”模式。

看到四羊方尊——“妈妈,为什么古代人不做四兔方尊呢?”

看到秦始皇兵马俑——“爸爸,为什么他们都在地下呀?”


除非你是相关的专业人士,否则再博学的爸妈也顶不住来自童真世界的“拷问”。

当然,这还算好的。还有很多小朋友人来了心没到,走马观花逛了一圈什么都没记住,要是身边有玩伴,那就更把什么陶俑唐三彩抛到九霄云外了。

手机屏幕前的你别急着怪孩子不听话,想想你小时候进博物馆,不也是“小朋友,你是不是有很多问号?”:

这些纹饰、看起来又大又沉重的陶瓷是干什么用的呀?

这些画看上去好有趣,但是在表达什么呢?

也许每个小孩都有过这样的念头,它问出了一个很本质的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去博物馆欣赏古代人创造的艺术?了解这些艺术品背后的历史究竟有什么意义?人为什么应该从小接受艺术史教育?

而后浪最新重磅出品的原创艺术史图书:《会讲故事的中国艺术》(全5册)就从这三个问题出发,扎扎实实为所有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小朋友还有大朋友呈现一本所有人都看得懂的中国艺术史。


一本不说教、不灌输,尊重孩子,甚至连大人都看得津津有味的艺术史图书长什么样?

它不仅由中国美术学院的专家团队亲自撰写,也是一套妈妈写给孩子的书;

它不仅有300多张高清史料图片,还有140多张精美插图和50篇亲子漫画;

它不仅关心孩子学到了什么,更关心学习的氛围是否自主和快乐……

这套由著名美术史家、《艺术的故事》译者范景中,著名美术史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任道斌联袂推荐的艺术史图书还有什么特别之处?且听小浪慢慢道来。

艺术史专家写给小读者的真诚之书

当下的图书市场里,有不少专门写给儿童的艺术史类图书,但由高校专家亲自撰文编写的并不多见。

《会讲故事的中国艺术》的初衷是为7岁以上的孩子打造一本既可自主阅读,也能亲子共读,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的艺术史普及书。因此,保证专业性成为本书的重中之重。

我们的编辑团队经过长期调研发现,市面上很多儿童艺术史图书看上去丰富花哨,但排篇布局并不十分合理,许多知识点都呈散点状分布,这种词条灌输式的编写方式没有空间做铺垫和解释,小朋友只能从表面上记住人事物这些关键词,难以真正理解艺术史背后的演变过程。

而这套书不同。

它是由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董捷主编,中国美术学院博士、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教授邱雯撰文,按科学系统的高校艺术史教学思路,由点及面地讲解中国艺术史上的经典佳作。

作者介绍

主编:董捷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20余年来,随美术史家范景中先生从事艺术史研究,出版《版画及其创造者》等著作,

获得第八届高校科研成果二等奖,是 美国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浙江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副主编:洪潇亭

艺术学博士,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教授。从事美术史专业教学及译介20年,出版专 著《新神殿里的雄辩术》, 代表译著有《现代绘画简史》《南方工作室》《构图的发现》等。


著者:邱雯

中国美术学院博士、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教授。她是活跃于讲台近20年的中国美术史资深讲师,也是幸福而疲惫的学龄儿童“老母亲”,有一个活泼可爱、好奇心旺盛的女儿“跳跳”。

绘者:YiLi

青年漫画家、平面设计师,毕业于芝加哥艺术学院。为多本图书创作插图,代表作有《大卫》 《九月公主与小夜莺》《菲茨杰拉德致女儿书》《爵士乐,就是为了好玩》等。

《会讲故事的中国艺术》全书分为5册——《先秦重器》《秦汉大观,魏晋奇珍》《隋唐盛世,五代谍影》《宋元风雅》《明清光华》。

以几千年中华艺术史为时间轴,取不同朝代的艺术精粹,每册含10篇生动有趣的艺术史故事,传达出泱泱大中华文明独特的艺术人文价值。

每册内容选篇精粹,史料翔实。书中所有主要讲解的文物藏品都配有高清史料图片,全书资料图片共计300余张,保证小读者可以吸收到原汁原味的文物知识。

主要讲解的文物都标有馆藏信息▲▲▲

在书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四羊方尊、秦始皇兵马俑、敦煌莫高窟壁画、《捣练图》、《簪花仕女图》等众多艺术珍品的高清细节大图。

另外,每册各附一组高清拉页,像敦煌莫高窟九色鹿壁画这样色彩绚丽的画作,只有大尺寸拉页能够最大程度还原文物绝美颜值。

(当大拉页被拉开的那一刻,整个编辑部都听取“哇”声一片)

真的超震撼的!等你来翻。
同时,无论是文字讲解还是配图排版,这套书都旨在“授之以渔”。

在“地下的军团——秦始皇兵马俑”这一节中,光图片展示就有近20张图▼▼

从兵马俑的壮观全景图,到脸部、服饰细节,从整体到局部移步换景,手把手教会孩子“怎么看”“哪里好”,让小读者足不出户就可以沉浸式感受兵马俑的逼真与壮观。

左右滑动,查看兵马俑细节讲解▲▲▲

在讲解的步步引导下,小读者逐渐学会如何欣赏艺术,并初步建立起系统的历史概念。

这种逐层递进的线性讲解方式有别于散点透视式的排篇布局,更适合儿童自主阅读,避免了翻开书页不知从何看起的尴尬,在培养孩子的艺术鉴赏力之余,还有助于发展思维逻辑能力。

还有“天子的旨意——毛公鼎”一节中,不仅有对毛公鼎主视角的展示,也有俯视视角和细节特写的照片。小读者能够清晰地看见鼎中刻的铭文,从而自然地将注意力转移到金文的模样和汉字的发展上来。

左右滑动,仔细辨认一下鼎中的铭文▲▲▲

书中每一处对文物细节的展示和讲解,都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孩子见微知著、触类旁通。书里讲的是艺术和历史,书外孩子们得到的却不止于此。

作者在第二册卷首语写道:

不一样的朝代,都拥有各自的伟大。说它们伟大,并不只是指战争的荣光、盛世的威仪,更是指人性的觉醒,以及对多元文化的兼容并蓄。文明的延续和留存,本身就是伟大的,它们像大树的根须一般,牢牢抓住历史长河的土壤,慢慢地延伸开来,深入下去,直至今天。

好的艺术史启蒙不会局限于知识点本身,它也是一种人性的启悟,像植物的根须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蔓延开,而它的种子会越长越高,带孩子看到更广阔的精神与审美世界。

博士妈妈写给孩子的深情之书

不过,不要误会《会讲故事的中国艺术》是一本过于严肃的书。

实际上,这是一套十分有爱、有趣的书,它的可读性经过了小朋友严选,并用实践验证过。

还记得上文说过本书有140多张插图和50篇亲子漫画吗?这些可爱插画的线索主人公形象就取自作者邱雯和她的女儿跳跳。

母女俩温馨搞笑的日常成为这套书的另一大亮点。

这就要说回到疫情期间,我们的作者们在不断思考,和孩子日夜相伴的这些日子里,有没有什么故事可以讲给他们听,让他们在家也能接触到“远方”?

从艺术史专业和通识教育的经验出发,他们想到,人类共同回忆中最美好,最温暖,最能跨越山海、万里相知、传承久远的那个部分,正是艺术史。

于是,妈妈开始给自己的孩子讲艺术史故事。

但是中国艺术史浩如烟海,选哪些艺术品来讲呢?

妈妈的办法是跳跳对什么感兴趣,就给她讲什么。比如有一天跳跳拿了奖状,母女俩一起把奖状贴到墙上,这时跳跳突发奇想:“古代人立了功,皇帝也会奖励他吗?”妈妈转念一想,还真有!西周的毛公鼎不就是大臣为了纪念皇帝对自己的嘉奖而铸造的吗?这“肚子”里写满功绩的远古鼎器,不就是毛公的“奖状”嘛!

又有一天,跳跳迷上了自己画卡牌。她画了很多超级英雄的卡牌,还自称“跳跳出品”。妈妈看到后灵机一动,向跳跳展示了一套来自明朝的英雄好汉“盲盒卡牌”——著名画家陈洪绶的《水浒叶子》。

这下,跳跳不仅知道了“叶子”就是古代的“扑克牌”,还学到了很多有关《水浒传》的典故。

还有一次,作者和自己的母亲带着跳跳去西安看兵马俑,跳跳表现得很激动,俨然像一个小将军。

外婆很欣慰,顺便“哪壶不开提哪壶”,爆料了作者的童年“黑历史”:作者像跳跳那么大的时候来看兵马俑,只会吵着要喝汽水吃羊肉串……三代同堂乐趣多多,让人忍俊不禁。

青年漫画家YiLi用丰富的分镜、构图和幽默的画面把这些珍贵的生活瞬间定格下来,每个故事开篇的可爱漫画就这样诞生了。不仅小孩子爱看,相信每一个读者都能在这些漫画中找到自己童年的影子——养兔子、玩卡片、和爸妈一起逛动物园……

这不仅是跳跳的童年,也是所有人向往的童年。

母女俩的相处总是能给我们的作者带来很多灵感。

20世纪伟大的艺术史家贡布里希说《艺术的故事》是为十五六岁的青少年所写。那么,更小的孩子,比如小学生,能不能也有属于自己的艺术史读物?中国的孩子们,是不是也应该读到关于华夏古物、书画、建筑的“艺术的故事”?

内页展示 ▲▲▲

我们现在读到的这些生动活泼的故事,看似平常,却也来之不易。有时候,小桌子的两头坐着母女俩,孩子在做作业,妈妈在写故事;也有时候,兴趣班的外面,等待着的家长们会发现一位妈妈总是踱来踱去,若有所思,她是在构想下一篇;还有时候,夜深人静,小朋友听完一个故事,乖乖睡去,操劳了一天的妈妈,却又惦记着把孩子的提问补进刚刚完成的这一篇。



翻开《会讲故事的中国艺术》,满满的是艺术,是历史,是知识。

但最重要、最打动人的,更是作者娓娓道来中的那份爱。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