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反腐前沿
聚焦国内外反腐动态,深入剖析我国关于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最新政策、制度和精神,分享典型案例,交流工作经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政事儿  ·  克勒去世 ·  10 小时前  
政事儿  ·  假期,浙江多位市委书记到企业生产一线 ·  8 小时前  
长安街知事  ·  特朗普上诉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反腐前沿

手记 | 那些鲜为人知的纪检人心声

反腐前沿  · 公众号  · 政治  · 2017-08-08 16:19

正文

纪检人手记

——那些鲜为人知的纪检人心声

手记一





“战场”的转移


文/温岭市纪委  

陈挺


根据监察体制改革试点的安排,我从工作了20年的检察院转隶,成了一名纪检监察战线上的“新兵”。上班第一天,我在工作笔记的扉页上认认真真写上“翻篇归零、不忘初心”,同时默默对自己说:“转隶,仅仅是反腐败战场的转移,只是角色和岗位的转换,承担的却是一样的反腐使命。

初到新岗位,恰逢村级换届选举,错综复杂的选情,再加上对纪检监察业务一窍不通,如何处理我市村级换届中的第一起“跳票”事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选情就是战情,接镇纪委的报告后,我马上和同事第一时间赶去。以前对党纪处分没有深入学习过,换届纪律及相关处分的条文也从未接触过,如何认定贿选、破坏选举,更是一团迷雾……调查结束后,对“跳票”党员的处分适用哪个条款,我更是茫然。我翻开纪律处分条例和相关选举规定、案例,用了半天的时间才提出意见。


“打铁还需自身硬”,为了尽快熟悉工作,我对纪检业务知识和工作规程展开了“恶补”……渐渐地,我从习惯法言法语向使用纪言纪语转变,对纪检监察室的工作职能和处置程序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虽然脱下了检察蓝,摘下了检徽,但我对反贪事业的热爱与激情依旧,不管到什么“战场”,都要一如既往,做纪检铁军中一名“能打仗、打胜仗”的战士。

手记二





我成“达人”了


文/金华市纪委  

张璐


在我34岁生日这天,我从市纪委研究室调整至信访室。每天接触“来势汹汹”满腹牢骚的信访群众,而且面对大量反映各级党员干部的负面举报材料,和谁都不能乱说,这岗位瞬间让人“衰老”了五岁。信访工作时间久了,身边的朋友同事也将我视为 “异类”。有的莫名忌惮,有的冷眼旁观,最要命的是每天被一些上访群众无端纠缠甚至指着鼻子谩骂。下班回家脸色都不好看,有些时候还会把脾气撒在两个年幼的孩子身上,妻子意见也很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想法发生了彻底的转变。纪检信访直接关系到党委政府形象、百姓利益,地位特殊,作用巨大。在信访室,我通过办理信访件登记录入、接听12388举报电话、面对面接待群众来访,一段时间下来,真正体会到了岗位虽然普通,但是责任非常重大。


对待上访群众,从一开始的有抵触情绪到能始终坚持心平气和,通过听、辩、析、判全面了解来龙去脉,认真做好来访登记、材料流转,对实名举报及时告知信件流向,耐心细致,积极配合受理部室做好执纪审查工作。看着访民由初见时的骂骂咧咧、愤愤不平到走时的舒心一笑和一声谢谢,我也越来越有成就感,我为很多信访老户答疑解惑、排忧解难,甚至也说上了知心话,交上了朋友。一些同事看我和信访户打成一片,还笑称我是“信访工作的达人”。

手记三





给儿子的一课


文/杭州市萧山区纪委派驻钱江世纪城纪检组 

 张德良


“到了大学,要尊敬师长、团结同学。除了勤奋学习,还要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积极当志愿者,服务社会。”儿子要上大学了,临行前,我再三嘱咐道。


“老爸,一年前您就告诉过我这些道理啦。”儿子笑着回答。


儿子的话把我带回到一年前。一天傍晚,他坐在书桌前闷闷不乐。问他发生了什么事,他叹了口气:“学校要举办艺术节,编导想让我演《鸿门宴》中的樊哙。我说没时间,他便说我不考虑集体。可是,马上就要高考了,我怕影响学习!”


看到儿子懂得珍惜时间学习了,我听后很高兴。但是,他只考虑自己的需求,影响了班级集体活动,却引起了我的担忧。


我对儿子说:“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你们班每个人都以浪费时间为由,不愿意参加活动,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如果全校的同学都不参加了呢?”


“这……比赛就会被取消,艺术节会大受影响。”儿子瞪大眼睛说道。


我坐到儿子对面,耐心地对他解释:“我们作为社会人,必须考虑公众的利益。有时必须要先公后私,甚至大公无私。如果‘大家’不存在,‘小家’的利益也就无从谈起了。所以,为集体服务,是每个人当尽的本分。学习时间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但是你是否可以做个统筹安排,这也是对自我的一个挑战呢!”


“我懂了,老爸。”儿子站起身来。


半个月后,儿子放学回家,展示给我获奖证书。

孩子的成长中,家风的影响非常大,我们都说要重视家风,其实,好家风就是在这一点一滴中渗透到孩子的三观中,让他成为更有担当更有责任感的人。

手记四





“拿”来的小风车


文/龙游县纪委   

陈琦


父母都是小学未毕业的农民,但在我的眼里,他们不仅在物质上尽力供给我,更是我精神上的导师。那句“别人的东西不能拿”所蕴含的道理,从小就深深植入我的心中,一直鞭策着我。


记得我6岁那年的春天,有天下午,村里传来了熟悉的拨浪鼓声,阵阵的鼓声拨动了我的“邪思”,我一直“惦念”货担上那架小风车。趁老板未注意,我顺手“牵”走了念想好久的“小风车”。但当晚就被母亲发现了。


在父亲严厉训斥后,我把小风车的来龙去脉如实作了交待。父亲没有继续骂我,而是和我讲起了“小时偷针,大时偷金”的故事,并语重心长地教导我,小风车是换糖人过日子的希望,如果需要什么,可以跟父母说,你千万不能去“拿”别人的东西。第二天一早,父亲就放下手中的活,领着我在离家20多里路的邻村,找到了“货担”老板,父亲先是让我道歉,然后自己也道了歉,还摸出钱作了赔偿。


如今,身为纪检人的我,工作原因接触过许多违纪违法的官员,他们曾经思想健康、积极向上,但在面对诱惑时忘记了“初心”,忘掉了劳动人民的本色,从小节失守开始,最终跌进罪恶的深渊,直到身陷囹圄在党纪国法下忏悔时,才想起了“不该拿”的教诲。

至今我仍清晰记得,父亲那谆谆的教诲,寄寓着做人、做事的道理,还有那架小风车一直珍藏在我心里,是他令我有了一个坦然、无愧、无憾的人生。


谢谢阅读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查看《反腐败导刊》7月刊


编辑:陈露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