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底线思维
深度资讯体验,独家解读分析,政治经济学者每日提供深度文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政事儿  ·  特朗普给马斯克下令 ·  3 天前  
政知道  ·  主动投案的市委原书记,被处理了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底线思维

罗思义:中国要想实现战略经济目标,有一个关键事实无法回避

底线思维  · 公众号  · 政治  · 2025-01-31 14:22

正文


罗思义


前伦敦经济与商业政策署署长,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2024年中国顺利实现了年度目标和战略目标
2024年中国全年GDP同比增长5.0%,这意味着它顺利实现了年初设定的“GDP预计增长5%左右”的目标。这对于中国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非常重要,因为这意味着其经济增速继续高于实现2020-2035年GDP翻一番目标所需的增速(见图1)。【1】
这一目标要求2020-2035年的GDP年均增速必须达到4.7%。因此,这意味着中国2020-2024年期间的总增长率应为20.2%,而实际数字为23.4%,超过了目标增速。
一言以蔽之, 2024年中国顺利实现了年度目标和战略目标。
图1,作者自制
西方媒体话术纯属谎言:中国经济表现优于大多数其他主要经济体
转回国际比较。除经济连续两年出现萎缩的德国外,大多数其他主要经济体2024年的经济结果尚未出炉。
美国2024年GDP数据定于1月30日公布(观察者网注:美国商务部公布,2024年美国全年GDP增长2.8%,略低于2023年的2.9%),笔者之后将对这些数据进行全面评估,因为中美两大经济体的比较最为重要。但很明显,截至笔者撰文的当下,对2024年结果进行国际比较是可以的, 因为前三季度数据已经公布,最后一个季度主要经济体并没有发生足以改变基本趋势的重大经济动荡。例如,美国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2.7%,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根据前三季度数据预测,2024年美国全年GDP增长率将为2.8%。
因此,图2呈现的是2024年主要经济中心GDP增长表现比较——中国的数据是实际增速,美国、欧盟和日本的数据则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增速。可以看出,中国的GDP增长率为5.0%,而美国为2.8%,欧盟为1.1%,日本为0.3%。
根据这些数据,2024年中国GDP增长率比美国高80%,是欧盟的4.5倍,是日本的16倍多。毫无疑问,当最终数据公布时,增长率比值将略有变化,但由于增速差距太大,基本趋势不会改变——2024年中国经济表现远远优于其他主要经济中心。
因此,西方媒体全年所写的“中国经济深陷危机而美国经济表现优异”的那套宣传话术纯属谎言,表明西方媒体缺乏客观性。更可耻的是,部分中国媒体则沦为了抹黑中国言论的搬运工。
图2,作者自制
本节对主要经济中心与中国2020-2035年的战略经济目标进行比较。
如图3所示,2020-2024年,中国GDP增长23.4%,美国为15.0%,欧盟为12.2%,日本为6.0%。简而言之,就2024年乃至中国制定2035战略目标以来这段时期,中国GDP增速都远远快于美国和其他主要经济中心。
图3,作者自制
反华媒体《经济学人》也不得不承认的现实:中国经济增长取得质的飞跃
这些数据清楚地表明,自2018年特朗普对中国发起贸易战以来,美国推出的关税、制裁和其他措施等并没有奏效——中国经济增速继续远快于美国。如下文所示,其中的原因显而易见——这反过来也有助于弄清何谓影响中国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的决定性因素。
但是,在此之前,有必要从数量和质量两个角度对中国的战略进展进行全面评估。尽管笔者数十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中国成功的原因,为避免有人指责对中国的评价过于正面,将不得不引用反华媒体——《经济学人》杂志的一篇文章以供参考。
尽管《经济学人》痴迷于反华叙事,但它不得不承认现实。今年1月,它在一篇关于“成功的后果”(The Consequences of Success)一文中就中国取得质的飞跃指出:
中国的目标是(指“中国制造2025”制定的目标),“将中国转变为一个绿色的、创新的‘制造强国’,减少对劳动力和西方供应链的依赖,更多地依赖自动化和本土新技术。”
“在很大程度上,这个目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政府的帮助下,中国的某些行业企业已经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它们变得更加自动化和复杂化。来自中国工厂的大量货物……导致2024年中国外贸顺差接近1万亿美元,刷新了世界纪录……”
“但是,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中国政府重视的重要领域的表现。最明显的两个例子是电动汽车和无人机。‘中国制造2025’预计中国车企在2025年卖出300万电动汽车。这应该不是问题:去年中国电动汽车销量就已经超过1000万辆,占全球销量的约三分之二。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最大电动汽车制造商比亚迪在全球纯电动汽车销量上超过了美国公司特斯拉。中国最大无人机制造商大疆更具主导地位,其在全球消费类无人机市场的份额超过90%。”
“在清洁能源领域,中国企业的收益显而易见。2015年,它们在太阳能电池板与电动汽车电池的份额分别至少达65%和47%,而如今,它们在太阳能电池板与电动汽车电池的份额分别达到约90%和70%……在世界大部分地区,绿色转型是由中国制造的绿色产品和配件推动的。”
“虽然中国制造商正在生产更多的产品,但政府也希望这些产品更具创新性。因此,中国政府呼吁中国企业到2025年将总收入的1.68%用于研发,而2015年这一比例还不到1%。他们在2023年就提前实现了这一目标。另一个相关的目标,即公司申请专利的专利数量,也已经超越了……”
“2023年,中国制造业劳动力超过1.23亿人。这些工人的生产率则变得更高:从2014年到2023年,每名工人的产出年均增长约6%。”【2】
总之,在特朗普和拜登执政时期,美国推出的关税、制裁等措施虽然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些短期问题,但是在战略上都失败了——如下文所示,原因已经愈加清晰。
中国面临转型问题,但西方面临的是更严重的社会和政治动荡
即便事实清楚地表明,2024中国的经济表现远远优于其他主要经济体,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没有遇到任何问题。
众所周知,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国内需求不足”的问题。此外,中国从以房地产为支柱的中等经济体过渡到以高科技先进制造业为支柱的高收入经济体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一些转型问题。
尽管这些问题是真实存在的,但与影响西方主要国家的严重的社会和政治动荡问题相比,这算不了什么。2024年6月参加G7峰会的七国领导人中有六位已被迫下台或遭遇迄今为止尚未解决的政府危机,而这只是西方主要国家糟糕形势的一个缩影而已:
1)美国总统拜登被迫退出连任竞选,执政的民主党在随后的总统和国会两院选举中均落败;
2)英国首相苏纳克在大选中落败;
3)加拿大总理特鲁多被迫辞职;
4)朔尔茨领导的德国政府垮台,他的政党在2025年2月的大选可能面临一定程度的失败,甚至可能是压倒性的失败;
5)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被迫下台;
6)法国总统马克龙在议会选举中失利,此后一直无法组建稳定的政府。
简而言之,不仅中国的经济表现优于其他主要经济体,而且后者与中国不同,它们均经历了严重的政治动荡。
再次强调的是,笔者并非刻意回避中国的问题——笔者在在2024年初写了一些文章,呼吁降息,并在一系列文章中提醒人们注意企业盈利能力下降的问题——笔者仍然认为,需要对这一问题给予更多关注。但幸福是对比出来的,与G7相比,中国的问题算不了什么。中国不仅经济表现远远优于其他主要经济体,而且中国内政总体稳定——这与面临严重社会和政治动荡的G7截然不同。
中国增长更快的中长期因素
上面对2024年中国和主要经济中心经济表现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本节将对中国和主要经济中心经济表现截然不同的原因进行解释。
如下文所示,分析结果将清楚地表明中国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所需的条件,以及制约中国实现这一目标的风险因素。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关于投资和消费作用的讨论。这个问题不是指短期刺激计划中可能需要什么——短期刺激措施可能需要提振消费——而是指中长期增长的战略需求,从而助力中国实现2035年目标。
其中的决定性问题是,事实毫无疑问地证明,在大型经济体中,固定资本形成净额占GDP比重与GDP年增长率之间存在着极其密切的正相关性(固定资本形成净额是指新增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减去固定资本消耗,即扩张经济的额外资本)。
为便于大家对此有进一步的认识,图4呈现的是2007-2019年上一整个经济周期世界前10大经济体固定资本形成净额占GDP比重,与GDP增长率之间的相关性。
选择对整个经济周期进行分析,是为了消除短期经济周期波动影响(有必要指出的是,尽管新冠疫情造成了波动,但将数据扩展到最新可用数据对相关性没有本质影响)。包括中国和美国在内的世界前10大经济体固定资本形成净额占GDP比重,与GDP增长率之间存在近乎完美的相关性,为0.95。
图4,作者自制
对于世界前20大经济体(发展模式与其他大型经济体截然不同的石油/天然气出口国除外)而言,这种相关性为0.93(见图5)。
图5,作者自制
对于占世界GDP的88.0%的世界前50大经济体(石油/天然气出口国除外)而言,这种相关性高达0.90。
图6,作者自制
图7反映了随着时间的变化中国固定资本形成净额占GDP比重,对中国GDP增长率之间正相关性产生的影响。最新数据显示,以能消除短期经济周期波动影响的5年移动平均线计算,从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一年)到2021年,中国固定资本形成净额占GDP比重与GDP增长率之间的相关性极高,为0.89,这完全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事实。
图7,作者自制
消费对生产增长和GDP中长期增长的贡献始终为零
这些事实对经济发展和政策取向具有压倒性的实际影响。就目前而言,甚至没有必要分析固定资本形成净额占GDP比重与GDP增长率之间的因果关系。它们之间这种极其密切的相关性仅仅意味着,如果不提高固定资本形成净额占GDP比重,就不可能提高GDP增长率。同样,降低固定资本形成净额占GDP比重必然会降低GDP增长率。这些关系如此密切,无法忽视。
对这些事实关系的理论解释,直接关系到在中国发生的关于消费和投资的讨论。消费和投资加起来必然占国内经济的100%。因此,提高消费占GDP比重都意味着投资占GDP比重下降,从而导致GDP增长率下降。【3】
原因显而易见。从定义上讲,消费不是生产投入——如果任何东西是生产投入,那就不是消费。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提高消费占GDP比重必然会降低投资占GDP比重,从而削减生产投入,进而减缓GDP增速。由此引发连锁反应的是,它还将减缓消费增速。(有关这些关系的详细分析请见拙文《从210个经济体大数据中,我们发现了误解促消费对经济的危害》
用技术术语来讲,无论是从西方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角度来看,消费都非生产函数投入。在西方经济学中,生产投入是资本、劳动力和全要素生产率,而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它们是物化劳动和活化劳动,后者是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的。在任何经济体系中,消费都不是生产投入。也就是说,消费只是经济需求侧的一部分,而不是经济供给侧的一部分。
因此,消费对生产增长和GDP中长期增长的贡献始终为零。也就是说,提高固定资本形成净额占GDP比重会提升GDP增速,而提高消费占GDP比重则会减缓GDP增速——减缓GDP增速带来的连锁反应,则意味着提高消费占GDP比重将减缓消费增速。
消费占GDP比重与消费增长率之间存在负相关性——消费占GDP比重越高,消费增速和生活增速就越低。实证研究充分印证了这一点。同样,有关所有国家这方面的详细分析请见拙文《从210个经济体大数据中,我们发现了误解促消费对经济的危害》。
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增长为何不如中国?
鉴于这些相关性,图8呈现的是世界主要经济体固定资本形成净额占GDP比重比较,以便大家了解世界主要经济体GDP增长表现存在差异的原因,以及中国经济增长表现优于其他国家的原因。由于整个欧盟的固定资本形成净额数据尚不全,因此图8使用的是包括德国、法国、英国和意大利这四个最大的西欧经济体在内的G7和中国数据。
图8,作者自制
可以看出,从1970年至2021年,除加拿大外,G7其他成员国的固定资本形成净额占GDP比重均急剧下降。
1)美国固定资本形成净额占GDP比重从8.5%降至5.1%。
2)日本固定资本形成净额占GDP比重从21.7%降至-0.2%。
3)德国固定资本形成净额占GDP比重从16.6%降至1.8%。
4)英国固定资本形成净额占GDP比重从11.6%降至2.6%。
5)意大利固定资本形成净额占GDP比重从14.0%降至2.4%。
6)法国固定资本形成净额占GDP比重从1972的9.6%降至2021年的5.2%。
7)加拿大固定资本形成净额占GDP比重从7.0%略微上升至7.9%,但到2021年仍然低于中国(15.8%)。
1970年,中国固定资本形成净额占GDP比重为15.6%,低于当时快速增长的日本或德国。到2021年,这一比重升至15.8%,远高于G7所有成员国。鉴于固定资本形成净额占GDP比重与GDP增长率之间存在极其密切的相关性,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远快于G7所有成员国的原因便不言自明了。
遏制中国经济增长,美国可能采取什么手段?
鉴于这些实证数据以及所涉及的相关性,影响中国实现2035年目标的决定性因素已经明了。
那么问题来了,美国会采取哪些措施来减缓中国经济增速?如上文所述,为保持足够高的增长率以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中国必须保持高水平的固定资本形成净额。同样,为减缓中国经济增速,美国必然会想方设法降低中国固定资本形成净额占GDP比重。
美国早期曾用这种手段大幅减缓了德国、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等其他竞争对手的经济增速,有关这方面的详细分析请见拙文《它曾成功“谋杀”了德国、日本、四小龙,现在想要劝中国“经济自杀”》
但美国能够迫使日本、德国和“亚洲四小龙”降低投资占GDP比重,是因为后者在军事和经济上都唯美国马首是瞻。也就是说,美国能够利用这种影响力和权力“谋杀”这些竞争对手。但中国在军事和经济上并不是美国的附庸,因此美国不能对中国使用同样的手段。
此外,上文提供的实证数据清楚地表明,自2018年以来,美国对中国的关税和经济制裁政策并没有显著降低中国投资占GDP比重。世界银行没有2022年和2023年数据,无法计算固定资本形成净额,但可以查询到未剔除折旧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数据。
这表明,2017年,在特朗普实施关税和制裁之前,中国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占GDP比重为41.9%,2023年则为41.3%。这一降幅微不足道。至于固定资产折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增加这一长期问题所带来的后果,将在未来的文章中进行分析。但就近期而言,只要中国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没有下降,那么它就可以继续实现2035年战略目标所需的增速。
但如果美国不能在军事上控制中国,无法迫使中国降低投资水平,而美国的制裁和关税也不足以实现美国“谋杀”中国这一目标,那么美国只有一种经济可能性——那就是试图说服中国进行经济“自杀”。这种手段就是在中国某些圈子传播容易引起混淆的反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
习近平指出:“我们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只能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而不能是别的什么经济理论。”【4】马克思证明,生产,即创造可供消费的商品和服务的过程,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正如马克思指出:
“我们得到的结论并不是说,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同一的东西,而是说,它们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生产既支配着与其他要素相对而言的生产自身,也支配着其他要素。过程总是从生产重新开始。交换和消费不能是起支配作用的东西,这是不言而喻的。分配,作为产品的分配,也是这样。而作为生产要素的分配,它本身就是生产的一个要素。因此,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5】
当然,马克思的这一分析直接预测到了上文所述的相关性——投资是决定GDP增长和消费增长的关键生产要素之一。
但我们在部分中国媒体甚至中国高校看到和听到这样的说法:“消费,既是经济循环的起点,也是经济循环的终点。”这一说法与马克思的分析和上述事实相关性直接矛盾。这种曲解用来为大幅提高消费占中国GDP比重的企图辩护,尽管这将大幅减缓中国经济增速和消费增速,从而导致中国无法实现2035年经济战略目标。
顾客在商场内购物    资料图:新华社
由于美国无法迫使中国降低投资水平,也无法“谋杀”中国,美国被迫依靠支持这些观点来诱导中国自杀。当然,如果美国的图谋得逞,将大大减缓中国经济发展速度,阻止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这些经济事实反过来与更广泛的问题交织在一起。在试图从经济上摧毁中国的过程中,美国使用的最奇怪的论点之一,依赖于西方的傲慢和部分中国人的缺乏“自信”——中国某些圈子之所以缺乏自信,纯粹是因为他们对西方优越性的盲目崇拜。这一论点指出,中国经济与西方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的投资水平要高得多。
高盛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当然,中国与西方的这种差异是的确存在的。因为如果中国的经济结构与西方经济体相同,那么它的经济增速将放缓至西方经济体的水平,而不是比美国快80%,是欧洲的四倍多!
从中国经济增速远快于西方经济这一事实来看,任何客观分析人士都应该得出一个合乎逻辑的结论:西方经济体应更多地调整其自身的经济结构,使其更接近中国。相反,一个完全奇怪的结论是,由于中国经济增速远远快于西方经济体,他们却建议中国调整结构,以接近增长速度慢得多的西方经济体!
之所以能得出这样一个完全不合乎逻辑的结论,唯一的原因是人们认为西方永远正确。不同国家都存在这样一种观点,这反映了西方的傲慢和中国某些圈子的镜像假设,即西方总是高出自己国家一等。
事实上,正是由于西方的傲慢,他们即便注意到了中国经济增速快于西方,原因在于中国的投资水平高于西方,也会得出这样荒谬的结论:中国应该改变自己的经济结构,变得和西方经济结构一样,而不是保持中国自己独特的经济结构。
结语:要发展经济,就应以“实事求是”为依据
有必要指出的是,本文开头提出的关于投资与经济增长存在极其密切的相关性这一事实,是无法回避的。要发展经济,就应以中国的至理名言“实事求是”为依据。西方格言也有类似的说法。例如,美国开国元勋之一、美国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就指出:“事实是顽固的东西;无论我们的愿望、倾向或激情是什么,都无法改变事实的状态。”
这适用于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本文开头所述的事实关系是不可避免的——即便西方“庸俗”经济学等错误理论,或西方出于傲慢而提出的馊主意,都无法改变它们。
这必然意味着,如果中国保持较高的投资占GDP比重,就可以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如果中国降低投资占GDP比重,向西方模式靠拢,那么将无法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
在被外国列强侵略的那个屈辱的世纪,中国在很大程度上被外部势力控制着。但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上。中国现在取得的巨大成就,都是在于中国自己做出的决策——这不是一个外国人对中国的傲慢或礼貌的说法,而只是在陈述客观事实。
当然,中国是在特殊的国情下发展起来的。正如邓小平在确定改革开放道路时所说:“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6】……中国必须‘走自己的道路【7】”。但这些特殊的国情并不意味着中国可以违背事实和经济规律,而只是意味着中国依据这些事实和规律办事。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努力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8】
本文在开头就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存在密切的相关性这一事实所作的分析表明,一方面,如果中国继续依据这些事实办事,就像迄今为止所做的那样,那么它将实现2035年目标,也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的巨大一步。
另一方面,如果中国放弃自己的成功之路,反而背道而驰,那么它必然会遭受失败,因为它没有以“实事求是”为依据,也因为它没有遵循约翰·亚当斯所言:“事实是顽固的东西;无论我们的愿望、倾向或激情是什么,都无法改变事实的状态。”
因此,就中国的发展而言,这些关于实现其战略经济目标的要求的讨论,对其民族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因为中国实现民族复兴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进程,其影响范围不止中国。
这意味着经济思想领域的斗争,已成为影响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部分。正如习近平所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9】
习近平的这段话与当前局势之间的关系如下所示。
毛泽东1949年所说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它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经济、文化、思想和许多其他方面。从物质上讲,中国正在为其经济创造一切必要条件,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美国没有物质力量能够阻止这一点。因此,美国不得不依靠利用美国媒体传播的错误的思想理论来减缓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不幸的是,这些思想得到了部分中国媒体和支持这些势力的一些中国圈子的呼应。
只有中国人民才能决定这场斗争的结果,没有其他人可以决定。如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一切物质条件的中国人民,不是被外部物质力量打败,而是被错误的思想理论打败,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悲剧。
由于只有中国,没有其他国家可以决定这一结果,对世界其他国家来说,这是世界头等大事。毛泽东的“中国人民已经站起来了”这句名言会不会在经济学领域得到贯彻?或者,美国通过采用与事实完全相反的错误经济理论来诱导中国进行“经济自杀”的图谋会否得逞?
到目前为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已经通过了每一轮考验,这为中国乃至世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带来了巨大的希望。在这一巨大的历史责任下,它是否继续这样做,不仅将决定中国人民的命运,也将决定世界未来几十年的命运。
中国能否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部分,但却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客观分析事实,对于实现这一目标至关重要。
注释
【1】 正如习近平指出:“关于‘十四五’和2035年经济发展目标。在征求意见过程中,一些地方和部门建议,明确提出‘十四五’经济增长速度目标,明确提出到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目标。文件起草组经过认真研究和测算,认为从经济发展能力和条件看,我国经济有希望、有潜力保持长期平稳发展,到‘十四五’末达到现行的高收入国家标准、到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是完全有可能的。”详情见: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11/03/c_1126693341.htm?mc_cid=afeb03209b&mc_eid=c8292ef9bf
【2】见《经济学人》2025年1月16日文章《成功的影响》:https://www.economist.com/china/2025/01/16/an-initiative-so-feared-that-china-has-stopped-saying-its-name
【3】严格来说,由于投资既包括固定投资,也包括库存积累,因此需要考虑库存变化。但事实上,决定基本形势的是占GDP比重更大的消费和固定投资,而非库存积累,因为后者占GDP比重太小。
【4】见习近平2015年11月23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https://www.gov.cn/xinwen/2020-08/15/content_5535019.htm?gov 11
【5】见卡尔·马克思所著的《1857-1861年经济学手稿》第28卷第36页,由伦敦劳伦斯和维沙特出版社出版。
【6】见邓小平1979年3月30日讲话《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7】见邓小平1985年8月21日讲话《对中国改革的两种评价》。
【8】见邓小平1979年3月30日讲话《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9】见习近平2012年11月17日讲话《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http://www.qizhiwang.org.cn/n1/2020/0819/c433576-31828812.html
参考文献
邓小平:对中国改革的两种评价,《邓小平文选》1982-1992年.外语出版社.1994: 138-139。
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檀香山:太平洋大学出版社. 2001:166-191。
马克思:《1857-1861年经济学手稿》(第28卷),莫斯科:进步出版社。
《经济学人》2025年1月16日文章《成功的后果》,摘自《经济学人》网站:https://www.economist.com/china/2025/01/16/an-initiative-so-feared-that-china-has-stopped-saying-its-name
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 北京:外语出版社.2014: 165-449.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 摘自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11/03/c_1126693341.htm?mc_cid=afeb03209b&mc_eid=c8292ef9b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