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很多人口号喊得响,什么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什么市场行为,双向选择。
等这一天真正到来的时候,却发现根本没那么简单。
对于一个在外企大公司呆了很多年的高管而言,他的能力已经被公司“结构化”了。
虽然在这个体系中,他们可能游刃有余,但一旦离开那个熟悉的环境,他们会失望地发现,多年积累的能力根本派不上用场。
以前在业内呼风唤雨,是因为他站在一个大平台上。一旦离开了这个平台,他们立刻变身成nobody。
换句话说,自己头上的耀眼光环并非真正来自真实能力,而是平台的威力。
然而这些人不努力吗?当然不是,他们熬夜开电话会议,频繁出差,跨部门协作,专业知识讲起来头头是道。
可真的动心想要离开时,却发现离开了外企,自己好像啥也不会。
在外企获得所谓的成功,往往依仗两个方面:要么聪明,会交际,懂政治;要么敢拼,业绩高,贡献大。
但岁月告诉我们,最终打败很多人的,恰恰是他们自以为安身立命的东西。
首先就是年龄的增长。年轻时追求上进,想要突破,势必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拼去闯。
但有了家庭后重心就会不自觉地偏移,以前可以200%投入到工作中,现在只能投入50%。
其次是对于规则的认识。打个比方,在室内拳台上,有着一套完整的规则,职业拳手可能还有点优势,但在你死我活的丛林社会中,职业拳手根本不是那些整天摸爬滚打丛林杀手的对手。
原先苦苦追求的那些能力,比如怎样更快地获得管理层的支持,如何摆脱部门掣肘,甚至是汇报技巧,政治斗争,都是为大企业复杂的组织架构而设置的。
但假如来到一家非常扁平的公司,修炼的这些“屠龙术”反而毫无用武之处,他们的生存能力反而不如在民营企业浸淫多年的老油条。
更别提做的那些精美漂亮的PPT了,外企喜欢用无尽的邮件、会议和流程把人框死,但在很多民企,把事情搞定才是首要任务,外企人善于甩锅的优点反而成了弱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