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南周知道
尽一切可能去发现我们的用户想知道的信息,让知道成为一种享受。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每日经济新闻  ·  阿里、苹果,深夜突发! ·  昨天  
每日豆瓣  ·  网上精致生活看多了,来看看普通人生活吧 ·  4 天前  
Alisha全球出海日记  ·  写个故事咋这么费劲?我真的 “栓 Q” 了 ·  3 天前  
Alisha全球出海日记  ·  写个故事咋这么费劲?我真的 “栓 Q” 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南周知道

叫“孩子他妈”,代表爱始终会消失了吗?

南周知道  · 公众号  · 生活  · 2020-10-28 09:30

正文


今日话题

字数: 2547 阅读时间: 5.5min

相较于古代称谓,现今夫妻间的称谓,已全然对等,身份地位平等显而易见。使用何种称谓更是因人而异,只要彼此接受那种称谓带来的亲切和舒服感即可。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夫妻之间的称谓背后的文化意义。







(张丹峰、洪欣一家现身北京首都机场。IC photo / 图)



张丹峰在老婆洪欣生日的第二天凌晨发了祝福微博,称“孩子他妈,生日快乐”,由此被网友认定离婚无误,纷纷向其喊话“别再装了”。


无独有偶,张若昀在微博向妻子唐艺昕示爱,“这是我老婆,也是我孩她妈....我爱她就像她爱我”,在收到无数柠檬祝福的同时,也有网友表示,“’孩子她妈’和’我老婆’这种称谓,是对女性的不尊重”、“这段话爹味十足”。


这不禁让我们做出思考, 夫妻间的称谓文化,已经从古代体现男女身份尊卑的象征,到如今成为鉴定感情是否完好如初的证据。 夫妻间的称谓文化是否单纯只是夫妻情感和生活状态的反映?抑或是夫妻地位的角逐呢?






夫妻称谓溯源






称谓是人们因为亲属、婚姻和其他社会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等而建立起来的称呼、名称。汉语中,夫妻称谓是十分常用的基本词汇,也是维系家庭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纽带,它具有特殊的使用规律和发展轨迹。


而在中国历史中,“宗法”、“家庭”、“父权”等观念浓重,因此夫妻称谓在汉语称谓语系统中显得十分重要,夫妻称谓的发展独特地体现出家庭关系中,男女权利地位的变化,尤其是女性在家庭地位中的提升。


称谓按照状态分为面称和背称,按照感情色彩分为尊称、敬称、谦称和贱称。 就感情色彩来看,古代的夫妻间称谓可以用一个词概括,即是“男尊女卑”。


不少学者做过调查,在汉语中,对于丈夫的称谓主要特点是带有尊敬意味的尊称和敬称,例如“丈夫、夫君、君子、相公”等,相反,对于妻子的尊称和敬称却很少,即使是尊称,也是依附在丈夫的身上,如“夫人、贤妻”等。


而从谦称和贱称方面看却恰好相反,形容女性的贱称在对历史文学的语料搜集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由于古代的一夫多妻制度,引申出许多语义上对妻子地位的贬低,如“贱妾、妾身”等,更有妻子以“奴家”自称表谦虚的姿态。《后汉书·宋弘传》曰 :“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更是延伸到现代,后人仍以“糟糠”形容共患难同甘苦的妻子。


可以看出, 古代夫妻称谓文化受国家制度影响深重。 在经济上受我国长久实行的小农经济影响,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决定了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男人作为家庭主要劳动力,女性对婚姻的依赖程度高,最初只有依靠男人出力气才能换来个人的温饱,因此男人有更高的家庭地位。


在政治上受宗法社会结构的影响,注重伦理纲常,礼节和三纲五常有其神圣不可侵犯性,而这些纲常强调尊卑有序、贵贱有别,更有女子三从四德之说。


值得庆幸的是,“礼”等伦理思想虽根植于我们的民族文化中,但如今人们已能用包容且正确的眼光去看待它,而妻子在家庭中的地位也逐渐上升,这在夫妻称谓中也十分明显。







(IC photo / 图)






夫妻地位平等的象征







回到现代生活,我们仍然可以在夫妻之间的称谓中看到许多古代称谓的影子,但即使同一个称谓,也已经没有了过去尊卑之差的意味。 例如现代常用的称谓“老公——老婆”,这对称谓最早出现在唐代。


传说唐朝时,有一位名叫麦爱新的读书人,他考中功名后,觉得自己的妻子年老色衰,便产生了嫌弃老妻,再纳新欢的想法。于是,写了一副上联放在案头:“荷败莲残,落叶归根成老藕。”恰巧,对联被他的妻子看到了。妻子从联意中觉察到丈夫有了弃老纳新的念头,便提笔续写了下联:“禾黄稻熟,吹糠见米现新粮。”


以“新粮”对“老藕”,“新粮”与“新娘”谐音。麦爱新读了妻子的下联,被妻子的才思敏捷所打动,便放弃了弃旧纳新的念头。妻子见丈夫回心转意,不忘旧情,乃挥笔写道:“老公十分公道。”麦爱新也挥笔续写了下联:“老婆一片婆心。”


“老公——老婆”的称谓由此而来,在现代则演变成最为常用的夫妻称谓之一。含有“相濡以沫、恩爱长久”的愿望,情感气息更加浓厚。


著名人类学、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将夫、妻、子看作社会结构中的基本三角,亲子关系是夫妻关系中重要部分,也是家庭生活的核心。因此,夫妻间也常常以“孩子他爹”、“孩子他娘”互称。这种称谓实际上是方言口语,在北方更常见。


也就是说,并不存在现代一些人所认为的观点:用“孩子她妈”、或者“老婆”等称谓就是情感破裂或贬低女性的意味。相较于古代称谓,现今夫妻间的称谓,已全然对等,身份地位平等显而易见。使用何种称谓更是因人而异,只要彼此接受那种称谓带来的亲切和舒服感即可。


不得不说的是, 汉语日常的夫妻称谓中受许多西方思想的影响。 例如“darling、honey、dear、baby”等,年轻人更多会用“亲爱的”、“宝贝”等来称呼自己的另一半。







(新华社/法新/图)






夫妻称谓背后的变化







戴昭铭教授曾指出:“称谓是人际关系的文化符号”。他曾研究亲属称谓,尤其是侧重于夫妻称谓,并由此得出其婚姻制度、礼仪习俗、文化观念等背景信息。


婚姻制度最突出的变化是新中国成立后,彻底废除包办婚姻、男尊女卑等特征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平等、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的新型婚姻制度,这时女性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十九世纪法国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曾说:“在任何社会中,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因此与之相适应,夫妻称谓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而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社会逐渐告别了完全依靠土地耕种和家庭自主生产的模式,走向商品经济。这使得现代女性不结婚也可以获得经济和事业上的成就,这时她们会更多考虑“婚姻包袱”,即结婚与生孩养孩照顾年迈的父母捆绑在一起。


因此 女性地位的提升虽表现在夫妻称谓上的变化 ,本质上却是女性追逐更高的需求,如社会地位、受到尊重、个人的自我实现等。这也是我们能看到的离婚率高、婚姻高龄化等社会现象的原因之一。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