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福建科普
面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为提高公众科学素质服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科普中国  ·  出现“红心”千万别吃!紧急提醒! ·  昨天  
环球科学  ·  地球在释放巨大能量时,也制造了巨型金块 ·  3 天前  
科普中国  ·  用微波炉热了辣椒,整栋公寓楼都被疏散了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福建科普

警惕丨考生注意! 高考骗局再次来袭

福建科普  · 公众号  · 科学  · 2017-06-06 11:04

正文


高考即将来临,家长、同学、教师等等社会各界相关人士的神经都崩得紧紧的。许多骗子抓住这个特殊的时机制造五花八门的骗局,你遇到了吗?


骗局1——准考证遗失

“朋友捡到一个准考证,有认识的通知一下:姓名:xxx,考点:xx,考场:xx,座号:xx,准考证号:xxxxxx,联系电话xxxxxx,扩散,扩散,别耽误孩子高考。帮助他人手留余香!”


真相:同一信息多地散布,联系电话多为虚假,拨打后进行扣费。其实早在2012年,就有“XXX的准考证掉了”的谣言,年年考试,年年传谣,骗子们,快放手吧!


骗局2——2017年英语退出统一高考

最近,“2015英语改革教育部最新通知”也被疯狂转发,声称2017年6月高考英语分数在大学录取中要提高要求,985、211大学会明确规定录取学生的英语成绩云云。


真相:教育部对考试招生制度方案“会先试点再推广”,并会按照“三年早知道”的原则,方便考生和家长了解。


骗局3——考题泄露,花钱能买试题

每年高考语文还没开考,网络上就已“剧透”出N个版本的高考作文题,引发全省乃至全国网络上的疯传、疯转。


真相:高考试题属国家绝密材料。高考试题的保管和运送都有严密的管理措施,所有接触试卷的人员都实行封闭式管理。因此考试前,试题是不可能被泄露的。


骗局4——阅卷老师只顾赶进度,不管对错

一条内容为“高考阅卷老师冒死揭露内幕,学生前途就是这样被耽误”的信息引人关注。说高考阅卷工作,只为赶进度不管对错,且会跨科阅卷。部分网友大呼“难怪自己当年高考分数低于预期值,原来就是这样被坑的”。


真相:有关人士披露阅卷流程和细节称,高考阅卷人员遴选过程严格。为了充分理解当年高考试题吃透评分标准,评卷老师还要接受严格的岗前培训。培训中老师们会对标准卷进行试评,绝不可能跨科阅卷。一旦发现评卷老师可能存在问题,卷子都会复查重评。阅卷结束后,相关部门还会对试卷多次校验。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不法分子企图利用考生和家长的紧张情绪,来谋取私利……

注!意!如果遇到以下情况,可以肯定是骗局,务必提高警惕!


01


发送虚假查分网址


诈骗分子通过短信发送虚假查分网址,让考生输入身份证号、姓名、手机号、银行账号等信息后,将这些信息记录并贩卖,或者根据这些信息进行精准电信诈骗。


02


以高考为由头的“木马”诈骗


诈骗者向考生和家长发送带有木马链接的短信,或是在网站上设置一个诱骗性的木马链接,只要点进去之后,木马程序便植入手机,获取关联银行卡等信息,通过拦截获取支付验证码,经网购消费变现或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红包转账提现。


03


以“特长生加分优惠”诱骗


骗子们称能办理艺术、体育、小语种等各类“特长生”加分,还会煞有介事地要求考生提供“特长生”资格证书,以此骗取钱财。甚至还会冒充高校招生办工作人员,租用办公地点、考试场地,设立小语种、艺术类提前招生考试现场,私自组织考试,骗取考试费和录取费。


04


冒充军校招生


一些骗子打着军校招收“地方委培生”、“自费生”、“国防生”的幌子,甚至通过伪造军队公文公章,冒充军队机关或招生部门人员,许诺教育部门认可学历、毕业后一律安排到部队工作等。


05


伪造录取通知书


骗子通过邮局,向考生寄送伪造的录取通知书,让考生将学杂费事先打入银行账户内。


06


个性化“准考证”


最近朋友圈突然有很多人开始晒“高考准考证”,准考证上还有个人照片、姓名等信息。




“高考准考证”上附带了一个二维码,扫描一下就可制作自己的“高考准考证”。


可是,你知道吗?这个小游戏的背后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扫描“高考准考证”上二维码打开链接,点击屏幕即可制作自己的“高考准考证”。


你可以任意选择自己的“高考年份”,上传自己的正面照,再填写个人信息,即可生成带有“准考证号”的“高考准考证”。


事实上,这是互联网系统通过人脸头像识别技术,根据脸部轮廓和特征、性别等元素,进行面部处理。如果用户上传的不是人脸正面照,系统将因无法识别而要求重新上传照片,如果没有填写姓名,也无法制作准考证。


当你的“准考证”制作成功,这个平台就拥有了你的“正面照”及“姓名”,这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


对于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的风险,深圳知识产权专家认为,这有可能会被犯罪分子用于攻击个人移动银行。


“由于人脸图像是银行支付的脸型密码,所以非常危险,一旦这种信息被盗取,今后用人脸支付,或海关通关人脸识别,容易造成手机银行和其它重要方面的损失。”


专家提醒:

在网络上出现类似填写个人信息的游戏,要从个人信息泄露和个人财产安全角度出发,不要随意填写自己、家人、朋友的个人信息,避免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


或许许多人参与这个游戏是想回忆自己的“高考时光”,但小编建议,对于个人信息的提供还是要慎重。


最后,小编携福建科普全体同仁预祝预祝所有考生都能考出理想的成绩!


福建天澜 精品运维


❤您的点赞,是小编辛勤运营的最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