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神县的萤火虫观赏季突然就结束了。
4月16日,“文旅青神”发布了一条温馨提示:观萤季已接近尾声,萤火虫数量不多,倡议大家“选择性前往”。
言辞恳切,甚至有点求告的意味。
我咨询了一下熟悉的导游,确认了这条微信的真实性和发送时间。
在这之前,四川文旅厅根据常理推测,青神萤火虫的最佳观赏时间是3月20日-4月20,但实际上,至少从上周末开始,萤火虫就几乎没了。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答案或许每个人都心知肚明。
来感受一下去打卡的成都人在社交平台上的声量:
千余篇笔记里,大部分都是避雷贴。
吐槽萤火虫
“基本上已经没有了。只有零零星星一两只,原来萤火虫聚集的地方,现在跟臭水沟一样”
……
吐槽现场
“人比虫多”
,满怀期待而去,马起个脸而归……
吐槽青神当地对游客自驾车辆的限流和堵车,
“接不住泼天的富贵”
……
就是忘了吐槽看到“免费”“快冲”这些字眼时,肾上腺素激增的自己。
我研究了一下青神萤火虫观赏点的预约界面,除了竹里萤光艺术馆需要购买门票,
兰厂沟、中岩寺、黄水凼这三个主要观萤点都对游客免费开放
,每个观萤区每天预留的参观人数2000人。
但实际上,或许是因为“免费”,上述多个地点高峰期观萤人数常常是2000的数倍。
面对汹涌而来的人潮,文旅青神很多时候只能在无奈的惶恐中尽力而为。
比如,他们号召观萤的本地人尽量在周一到周四错峰出行。
比如,他们会根据现场车流状况,在车位饱和的时候进行管制分流,并安排免费的摆渡车,尽量减少人类活动对萤火虫的影响。
尽管本地人对青神文旅的安排,表现得十分配合,但从结果来看,川A出征,果然寸草不生。
如果根据去年观萤季的游客总量来预判,文旅情深的这些措施其实已经足够应对高峰期的人流——
但……他们要面对的是川AG
。
几乎所有人都没想到,今年打卡的人会如此之多,就连原本十分小众的徒步路线
(往返需徒步3-4公里)
,都已经被来看萤火虫的人占领。
(对口坡徒步路线种草贴,点赞和收藏数还在持续增长)
这种群体驱动的行为,被当下的互联网合理化为一个词——
“网红打卡”
。
为了吸引人群留驻,鼓励旅游消费,很多景区会甚至会主动给自己打上“网红”的标签。
令人沮丧的是,目前和青神相关的一切记忆或观感,早已脱离了官方最早想要营造方向。
疑似青神县当地网友@嗯 LiuYing。表示:
青神文旅为了大家可以有好的体验感,尽力做了很多,政府在人流量最多的地方进行交通管制,本地人没有预约码那个时间段也是不能通过的,尤其是现在又新修了一座桥,交警部门的工作压力更大了,希望大家不要因为个别人的原因否定一群人的努力,否定一座城的热情!
它们怕光,无论是室内还是户外,观赏时都不能开闪光灯;
成虫发光是为了求偶,大吵大闹不仅影响它们发光,还间接影响繁衍;
青神的萤火虫会在草地和河边产卵,随意进入草丛捕捉或拍照,会伤害正在生长期的卵、幼虫和蛹;
而上述的任意一点萤火虫“生存要素”,都被兴致勃勃前往青神观萤的人依次“打卡”过了。
人们痴迷于媒介营造的幻象,被算法裹挟而来,规模庞大且迭代速度极快,因此,迸发的矛盾也更加突出和尖锐。
而在这个过程中,谁也不敢保证,这片“绿野仙踪”真正的主人,还能在这片山涧里繁衍多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