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高黎贡山,依旧生机盎然。王斌带上简单的设备,徒步走进密林。他要前去查看之前放置的红外相机是否拍下了野生动物的身影。
29
年来,与这片山林的朝夕相处,让王斌的脚步显得从容、自信。
这里有两棵大树杜鹃,那里是白鹇的栖息地,高黎贡山里的小秘密,王斌信手拈来。
1995年进入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2001年单位有了第一批摄影器材,王斌从此拿起了相机,深入保护区,拍摄那些鲜为人知的珍稀、濒危动植物。摄影,这项王斌一直以来的爱好,成为了他守护这片山林最好的手段。
怒江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泸水管护分局 王斌:
“
我还是特别喜欢拍这野生的东西,
就像我老婆说的一样,
拍人不行,
但我拍野生的还可以,
就是对野生的特别有感觉、有感情。”
从监测站到办公室,再到如今的科普宣教,虽然本职工作几次变化,但王斌始终坚持用手中的相机,寻找、记录着高黎贡山里的珍稀物种。经年累月的钻研,让王斌成为了保护区的乡土专家、动植物专家;也让王斌成为了来来往往的科考人员们最信赖的向导。生态保护、物种研究,一项项重要工作中,总能看到王斌的身影。
怒江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泸水管护分局 王斌:
“我们是在一线基层的人,
就是要发现更多的东西,
知道这个东西在什么地方。
像科研院校,他们的面太广,
对我们高黎贡山可能不熟悉,
他们虽然比我们更专业,
学术上、研究上比我们厉害,
但是他们要找某个东西的时候,
可能
就需要我们带。
找到以后,
把这个东西交到他们手上,才能
做更深的研究。”
高黎贡山独特的垂直立体气候,成就了这座万千生灵栖息的家园。从怒江金丝猴、白尾梢虹雉这样的明星物种,再到这些极小种群野生植物,都是王斌的镜头下最珍贵的画面。
这样的行程,在王斌几十年的野外作业中绝算不上困难。
2014年泸水市开始了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白尾梢虹雉的监测工作,王斌就是监测团队成员之一。
这种美丽的大鸟被当地人称为“雪鹅”,数量稀少、生性机警。
为了记录、监测它们的全生命周期,王斌和团队曾在3700米海拔的简易营地里连续蹲守35天。
怒江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泸水管护分局 王斌:
“
当年我们找到了两个巢,
从它下蛋、孵卵、
小鸡(幼鸟)离巢,再到
它孵出来,这个时间是28天。
两个巢,你必须要等最后那个巢的小鸡(幼鸟)离开,
我们才能走。
因为我们那个时间点上去,要走两天,那是
下去就不想上去的地方。
”
如今,52岁的王斌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更多的期盼。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保护区内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的身上。明年,他们要出版一本怒江流域的野生花卉图鉴,让更多人了解高黎贡山。
怒江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泸水管护分局 王斌:
“
高黎贡山是很大的,
有
好多地方我也没去过,
真的,我一辈子也走不完。
它需要几代人去做这个工作,
关键是你去不去做的问题,
毕竟我们人生很短暂。
”
王斌觉得,自己为这座大山所付出的辛苦和大自然回馈给他的美丽与神奇,究竟哪个更多,很难说得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