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维舟
维舟的观点、评论与文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BioArt  ·  Mol Cell | ... ·  昨天  
生信宝典  ·  专家点评Cell | ... ·  2 天前  
生物制品圈  ·  盘点 | ... ·  3 天前  
生信人  ·  Cell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维舟

国乒粉丝团解散,是个悲剧

维舟  · 公众号  ·  · 2025-01-25 21:03

正文

今天,中国乒协和中国乒乓球队一致决定,解散官方粉丝群,范围扩大至全体人员、全部社交媒体平台。可谓斩草除根,落得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为什么要解散? 通报 的说法是“畸形饭圈文化”乱象侵蚀乒乓球运动,这已严重影响了训练与生活,国乒形象被抹黑,队员甚至家人承受赛场之外的压力乃至网暴,要“更加聚焦日常训练备战与参赛,引导‘热爱’回归本真,守护社会公共利益,弘扬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
并不意外,诸如“坚决支持”、“体育赛场不是娱乐圈”、“早该出手整治了”这样的叫好声比比皆是,但这真的是一件好事吗?
在我看来,这倒不如说是一个悲剧。
要理解这件事,首先有必要想清楚这一点:国乒为什么要搞粉丝团?简言之,这原本是国乒应对自身困境的一条出路。
乒乓球作为一项起源于外国的运动,之所以能成为“国球”,在中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因为它极好地契合了大众体育的要求:场地简易,可参与性强,拿起拍子谁都能打,诚可谓“男女老少都能打,天南海北都能打,室内室外都能打,有钱没钱都能打”。
然而,既然乒乓球得到广泛接受是因为特定的社会条件,那么可想而知,当这种社会条件发生变动时,它也就势必会遭遇到挑战了。
别的不说,以前那么多人打乒乓,与其说是有多喜欢,不如说是受条件所限:其它球类运动(无论足球、篮球、排球,还是网球、棒球,更别提高尔夫球)的场地建设都耗费多得多,连羽毛球的场地都要更大,但在经济条件提升后,这渐渐就不是大问题了。
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因此有了更多选择,何况像网球、瑜伽这样的运动还与新的生活方式相关,相比起来,乒乓球谈不上有多“时尚”,更像是“随地随地能打”的社区运动而已,对新一代年轻人来说,它即便还有吸引力,也面临着来自其它体育项目越来越多的竞争。事实上,现在中国最流行的体育运动已经不是乒乓球,而是篮球。
讽刺的是,那些年国人为国乒选手横扫国际乒坛而欢呼,但部分正因此,乒乓球却在国际上陷入了危机:中国选手太强,瑞典、朝鲜、日本等传统乒乓球强国对乒乓球的兴趣却在减退,后继无人,长此下去,乒乓球可能变成中国人自己玩的独脚戏,面临被踢出奥运会的窘境。
为了吸引更多观众,国际乒联2001年更改比赛规则,将五局21分制改成七局11分制,球的直径增大以减弱球的旋转强度和击发速度,其目的都是为了阻遏中国队。时任国际乒联主席的沙拉拉直言:“中国队的实力过于强大,造成乒乓球发展不平衡,以及这种不平衡造成乒乓球运动发展的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国乒在辉煌的表面之下,不夸张地说深陷“内忧外患”:长此以往,如果没人陪中国队玩了怎么办?更棘手的是,如果国人对乒乓球的兴趣日益被其它运动所分散,那又该怎么办?而这又意味着喜欢打球的人少了,难以选拔到好的苗子,届时可能出现严重人才断层。
这不是杞人忧天,是实实在在逐步显现的危机。近些年来,各地乒乓球运动所获的经费实际上在下降(2024年因为奥运会才得以增加),国际乒联更惨淡,一年经费居然只有2100万美元(也可见国际上对这项运动实在缺乏热情),国乒严重断代已经成为现实,在民间,乒乓球也逐渐从大众运动萎缩为一项小众爱好。
到这一步,要怎样才能走出困境?粉丝团就是最现成的救赎。
这是很现实的问题 就像传统戏曲一样,曾经那么受欢迎,但 今天年轻人面临眼花缭乱的多元选择, 戏曲就没那么有吸引力了, 必须在市场上重新定位,找到属于自己的观众。
粉丝团虽然未必人数很多,但他们对国乒选手有着堪称狂热的热情,他们行动力强,关键是稳定支持,这就让乒乓球运动有了一个“基本盘”,只要有这一群人在,就不用担心乒乓球运动变得无人问津。
换言之,粉丝团的崛起,正是乒乓球从大众运动转变为小众爱好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与其依靠无组织的大众,不如响应市场需求,在一个分化市场上依靠少数特定的支持者。
然而,粉丝团又带来了新的问题:如果说以前担心观众不够有热情,现在则担心他们过分热情。他们的支持,难免因为这种难以控制的热情而走向激烈,有时发展成对抗性的情绪化谩骂。 不仅如此, 这还可能使竞技体育娱乐化,关注的重心有时 未必是球技,倒 选手的个性——福原爱就是典型
这种“饭圈文化”,常被诟病为“畸形”的,但问题是,好像没人说过“不畸形”的饭圈文化应该是什么样,现在也无意去矫正,而是干脆不分青红皂白解散了事。
本来,这完全可以是乒乓球运动走向市场化的一个积极尝试,既获得民间的支持,也让选手逐渐得以脱离举国体制,国家也不必拨出太多经费专门养这些职业选手。
虽说选手要分出精力和粉丝打交道 ,但 那也不见得是坏事,当年乒乓国手马琳,快三十的人,居然不知道“领证就是结婚”,以为摆酒才是结婚,因为他从小与世隔绝只知训练,而现在应对粉丝团,其实是这些选手培养社交能力、建立个人品牌的极佳契机。
这并不仅仅是乒乓球运动的悲剧,而是我们这个社会历史上一再出现的现象:当一项事业面临困境,挣扎探索新出路时,难免有利有弊,但此时却激起了一种保守反应,根据其中出现的某些“弊端”,一棍子打倒,走了一半的路就此中断,重新回到原点。
当然,这总是被看作“不忘初心”、“回归纯粹”,把倒退看作是净化。 深受球迷喜爱的女乒名将孙颖莎这次就表态说: “全力以赴、为国争光是我的光荣使命。 感谢球迷朋友们一直以来的支持和理解。 请大家多多聚焦赛场,关注我们在赛场上的表现,和我们一起拒绝偏离体育本质的狂热,远离‘饭圈’侵扰,共同守护体育的纯粹和美好。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