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阅读原文
”到
学习强国总平台
听精选内容
起源在语文课本里的《记承天寺夜游》,其中“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换算公历是11月12日,今年是941周年,于是“寻找张怀民”纪念日成热门梗。网友创作表情包模仿张怀民被苏轼半夜叫醒的神态,让这经典文本在互联网流行起来,更消解了古文的疏离严肃氛围。
新闻媒体应意识到经典文学作品是一座富矿。像《记承天寺夜游》这一经典文本一样,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的,不胜枚举。媒体可以深入研究各类经典作品,不仅仅是文学,还包括历史故事、传统艺术等领域。通过专业的解读和分析,把其中蕴含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然后结合现代社会的语境,用新的方式呈现给大众。例如,可以制作系列文化专题节目,详细剖析经典作品背后的时代背景、人物关系以及所传达的思想,将这些内容与当下人们的生活、价值观相联系,让传统文化元素成为新闻内容的亮点,激发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不断传承和发展。
《宗师列传·大唐诗人传》以创新理念演绎唐代诗人故事,解析诗词价值,展现唐诗魅力;《中华孝道》在《百家讲坛》上以孝道为线,串起经典与当代价值,诠释道德人伦;《见字如面》精选书信,借明星名人之口打破时空,挖掘传统书信承载的文化价值;《典籍里的中国》用独特方式让典籍文字鲜活,展现智慧价值;《经典咏流传》将诗词与音乐融合,挖掘价值,焕发文采;《人文地图 - 诗词之旅》全面解读诗词,拓展知识,传递韵味。这些从文学或历史里走出来的节目,都在经典文化传承中熠熠生辉。
媒体挖掘经典文化名篇文化价值的方式多样,或做个精耕细作的农夫,深入经典文本,剖析其中的思想内涵,让文化价值粒粒饱满;或当个巧夺天工的工匠,将现代科技与传统元素拼接,赋予名篇新的呈现形式,使文化价值焕然一新;或成为目光如炬的探险家,在历史长河中探寻名篇诞生的背景,为文化价值溯源;或变身智慧非凡的引路人,结合当代社会热点解读名篇,把文化价值转化为指引人生的灯塔;还可以摇身一变别具匠心的画师,用生动故事描绘名篇画卷,让文化价值色彩斑斓。
大众对真挚友谊的渴望是一种普遍而强烈的情感,这在“寻找张怀民”梗的流行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张怀民是苏轼挚友,二人同被贬,此时张怀民刚到承天寺,苏轼已被贬黄州四年,苏轼邀张怀民赏月有体谅开导之意。把这日子拿来纪念是玩梗,但从中能看出经典流行背后的社会情绪,如“月色常有,而怀民不常有”就道出当代人对珍贵友谊的渴望。这种友谊典范跨越千年仍唤起共鸣,因其是人类情感永恒主题和伟大精神象征,在当下仍有契合点。
新闻媒体在选题和报道角度上要敏锐捕捉这种情感需求。无论是报道社会事件、人物故事还是其他题材,都要挖掘其中的情感核心。比如在报道公益活动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关爱,这种情感元素就像纽带一样,将新闻事件与受众联系起来。在报道人物故事时,突出人物之间珍贵的情感关系,像战友之情、邻里之爱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的同时,能够产生情感上的触动,感受到新闻内容与自身情感的相关性,进而增强对媒体的认同感和忠诚度。
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在忙碌的奔波里愈发感受到孤独的重量。这种孤独,使得人们对苏轼和张怀民之间那种患难与共、相知相惜的友谊更加向往。这个梗的流行,倒像是一次对心灵的慰藉,提醒着大家别忘记友谊的美好。当人们在网络上分享这些表情包和段子时,也是在寻找一种情感的寄托,也有人希望身边有个“张怀民”,能一起走出生活的阴霾,共享那一片宁静的月色,让心灵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找到一处宁静的港湾,让文采飞扬的言语不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而是融入生活、温暖人心的力量源泉。
网友们用表情包、诙谐幽默的解读方式,让《记承天寺夜游》这样的经典变得生动有趣。新闻媒体也应该打破传统的严肃报道模式。可以在文字表达上更加灵活,让新闻内容更接地气。在视觉呈现方面,除了传统的图片、视频,也可以尝试制作一些动画、漫画等形式的内容来解读新闻。例如,对于一些复杂的经济政策解读,可以通过制作有趣的动画短片,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用轻松幽默的方式展现出来。此外,在互动形式上创新,比如开展话题讨论、线上投票等活动,鼓励受众参与新闻内容的传播和创作,使新闻传播不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与交流。
像短视频科普,能够将复杂的科学知识如宇宙奥秘、生物进化等,通过动画、特效和简洁生动的解说,在短短几分钟内呈现,打破了传统科普书籍和讲座的冗长模式。互动式新闻也颇受欢迎,如关于城市规划方案的报道,读者可以通过点击不同选项,看到不同规划下城市的虚拟变化,改变了以往新闻单向输出的形式。
媒体创新表达方式对受众有着深远影响,蕴含着巨大的社会价值。一方面,它极大地提高了受众参与度,互动体验让受众从信息接收者变为参与者,如在文化节目中的投票环节,还能激发其创作热情,就像短视频平台促使用户模仿创作,加深对内容理解与传播。另一方面,这种创新提升了信息接收效果,以新颖形式吸引受众注意力,如 VR 新闻展示场景,同时把复杂内容简单化、形象化,像漫画解读古籍,降低理解难度。更重要的是增强了情感共鸣,创新表达贴近生活,用现代语言解读经典,拉近与受众距离,类比古代诗人情感与现代梗,引发共鸣,而且满足情感需求,治愈系音频舒缓压力,成为情感慰藉的港湾,促进社会心理的健康发展。
“寻找张怀民”梗借助特殊时间节点——“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成为热门话题,体现了场景传播的力量。新闻媒体需要建立敏锐的时间意识和热点捕捉能力。对于一些可预测的特殊时间,如新旧交替、节日、纪念日、历史事件周年等,或者民众共性情绪集中加重的特殊社会场景,比如当下,关于经济、环境、健康和未来的路等话题,以上这些,都可提前准备相关选题和报道内容。同时,也要关注社会上突然兴起的热点话题,迅速做出反应。比如在某个文化名人诞辰纪念日,可以策划一系列纪念活动报道、人物生平回顾等内容。对于突发的热点,如某个网络热梗突然走红,及时分析其背后原因,并结合自身定位进行相关报道,这样可以在最合适的时机推出最受关注的内容,有效提高新闻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提升媒体在把握时机上的敏感度可从三方面入手。首先是建立高效的信息监测机制。一方面要拓宽信息渠道,媒体机构需整合官方渠道、社交媒体平台、行业动态网站等多种信息源。比如利用社交媒体监测工具捕捉热点话题发酵,微博热搜榜就是发现热点的快速通道,同时和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获取政策发布、重大科研成果等重要信息。另一方面是实时数据分析,运用大数据技术筛选和分类信息,通过分析传播速度、受众关注度等指标判断潜在价值,如分析事件关键词的搜索量和讨论热度变化趋势,来预测热点并准备报道。
再者是培养专业的团队素养。一是加强培训,定期组织员工培训,内容涵盖新闻敏感度训练、热点事件案例分析等。以成功报道案例为教材,让编辑、记者学习经验,同时开展跨领域知识培训,使成员了解不同行业动态,更好地判断新闻价值。二是鼓励跨部门协作,打破部门壁垒,建立多部门协同机制。遇到热点事件能迅速集合各方力量分析制定报道方案,如科技成果发布时,记者采访、编辑梳理、策划创新呈现、技术提供支持。还要完善内部决策流程,包括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如设应急报道小组应对突发重大事件,以及根据事件发展和受众反馈灵活调整报道策略。
我们期待看到有能够整合资源、发挥各方优势,以互联网思维为指引、创新传播方式,既有故事性又有话题性,还能后给人以精神支撑的优质作品诞生,去冲淡一些不怎么得体的八卦新闻、负面新闻,给人以美的享受、心的按摩、情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