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钱皓频道
从VC视角观察互联网新趋势,分析背后原因与影响的新媒体分析平台,已有80多万互联网从业者与投资人关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天天基金网  ·  大资金进场!一天满仓 ·  2 天前  
天天基金网  ·  大资金进场!一天满仓 ·  2 天前  
sven_shi  ·  我回答了 @艾尔之风 ... ·  3 天前  
台州交通广播  ·  即将迎来!就在今天10时33分 ·  3 天前  
龙船风电网  ·  6.25MW×48台!300MW风电项目开工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钱皓频道

微信小程序:思考的深度和视野的宽度

钱皓频道  · 公众号  · 科技自媒体  · 2016-11-04 21:08

正文


来源:萤火新媒(ID: yinghoo-tech)


前言


什么产品成败都有天时地利人和说白了就是运气的成分存在,更遑论一个平台抑或说是生态的搭建。


产品“格局”的养成与这两个东西有关,一曰“思考的深度”,二曰“视野的宽度”。


相信了解完小程序后,你很有可能会认可这是一个兼具“思考深度”和“视野宽度”的产品。


本文约请了微信开发者和服务商,采访关于微信小程序的看法。在不同领域里这些最懂微信的群体,他们对小程序的理解和判断,能帮助大家看到每个垂直领域产品在小程序上的形态和机会。


小程序+iBeacon,摇一摇可以当万能钥匙

享券科技COO 扈威


享券科技:iBeacon全生态服务商,专注智能硬件,基于iBeacon技术,研发极致体验,服务全国创业者,是首批获得微信摇一摇接口的开发企业


萤连长:你们是微信摇一摇的专家,小程序化的摇一摇会变成什么样子?

 

扈威:我们团队现在部分或大部分精力,已从原有基于iBeacon场景商业化领域的互联网+模式,转向物联网模式发展;而在物联网方向,我们更注重于安全防范与更为精细的行业化服务连接的应用。应用场景的侧重点主要在:到人、到家、到工作场景、出行等。

 

我们深刻地知道,公众号模式的运营相对还是比较重,但在小程序上不会,后者绝对遵从“用完即离”的体验方式,尽可能地减少在应用中,出现新媒体或广告的植入、过于商业化的运营,以服务及工具化定义的切实应用,驱动用户的互动连接。

 

例如扫一扫,之前有许多可以借鉴的优质案例:商品扫码溯源、扫码点餐、摩拜自行车扫码支付开锁等;例如摇一摇,许多活动现场、会议现场、个人获利等的互动应用上,都侧重于新媒体的定义,几乎作为广告投放的一种新的渠道。如何通过摇周边,在服务领域或特定场景中,利用小程序作为一种唯一的连接方式,是我们下一步需要研究的重点之一。

 

萤连长:哪些商家可以提前启动研发或者接入?

 

扈威:以摇一摇为例,如果将摇一摇结合小程序,不定义为媒介或理财盈利的应用,回归iBeacon的物联属性,意义深远,将有巨量的服务应用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和连接。

 

举个例子,你家的智能门锁,开发一个小程序,将iBeacon整合,除了可以ID卡、短信密码、扫一扫开锁外,还可以摇一摇开锁,而前面的开锁方式必须贴近,摇一摇则有一定的距离,万一楼道灯不亮,就不用摸找门锁的位置了。

 

萤连长说:上海有家酒吧是通过用密码进门的,通过电话预订、获得密码、到酒吧门口输入密码才能进入消费。当时被很多潮人追捧。如果换成微信摇一摇,打开门的同时,不但获得酒吧甚至是周边商家的优惠券,还能自动成为酒吧的微信用户。这样,酒吧甚至可以作为当地热门IP,获得其它商家在摇一摇中植入的广告费。


社群+小程序,将更接近微信原生体验

创河软件创始人&CTO 王文哲


创河软件:专注于微信公众号、企业号以及新兴微信小程序的深度定制开发服务,擅长各种基于微信的营销、管理场景的解决方案


萤连长:小程序出来以后,对目前微信社群产品的形态或应用场景,有哪些变化?


王文哲:我们创河软件研发了一款社群工具快易微,原来是基于服务号进行开发的。社群工具是服务于社群运营的,而社群运营最重要的一点,是UGC,这方面现在最流行的就是微博、朋友圈。快易微就是借鉴了朋友圈的体验模式,做社群的“群友圈”产品,好处是对普通用户几乎是零教育成本。但在原来的服务号技术框架下,怎么努力都无法跟朋友圈原生体验媲美;小程序推出后,就可以做到几乎接近朋友圈的体验了。

 

萤连长:针对小程序的要求,快易微做了哪些改进?


王文哲:内测开始后,我们也同步制作小程序产品。像快易微的“群友圈”,原来在H5上不流畅的功能,现在可以做得更接近朋友圈的原生体验:比如可以发图片、下拉刷新、底部自动加载等。未来还可以做位置定位、微信原生表情。相当于之前技术限制无法实现的功能,现在可以在小程序里做改进。

 

萤连长:很多人认为小程序类似于H5,你怎么看?


王文哲:从内测体验与开发文档看,小程序本质上是一款App,只是在技术开发上运用了H5的部分技术,但需要安装在微信本地,内容也不是通过浏览器执行,而是需要点击客户端,在体验上跟H5完全不一样,不会是H5。

 

萤连长:你觉得小程序的入口会在哪里?


王文哲:可能更像一个公众号的入口方式,比如通过二维码;或在微信的“发现”里有一个独立的菜单,通过这个菜单来使用小程序。微信公众平台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入口平台,我认为微信的理想是点对点提供各种服务,相信小程序也是这样。

 

萤连长:张小龙说“应用号”(小程序)是需要时搜索,用完就走,怎么看未来搜索入口的门槛?


王文哲:我了解到的是微信会在“搜索”入口做非常严格的审核,不允许在“搜索”入口搜到大量同质化应用,也会严格把控提交的小程序应用质量。小程序的审核明显会比公众号审核更加严格,比如最大容量为1024KB、经过机器审核、人工审核后,通过了才上架。以前同质化严重、或为了抢占流量而做的产品,可能不会出现在小程序平台上。至少在早期,“搜索”入口不会放得太开。以后开发产品要更用心、打磨得更精致才行。

 

萤连长:从开发者工具与文档看,小程序跟服务号是两套体系,上线后对服务号有什么影响?


王文哲:张小龙有很大的工具情怀,他需要给微信一个非常好用的工具,满足用户需求,我认为小程序就是他的理想。小程序会是微信公众平台的一个功能补充,跟服务号、订阅号、企业号是协同的关系。上线后,原来在服务号上的高频应用、场景,可能会转接到小程序上,但数据是相通的,企业也可以用更多资源推广他们的小程序。如果一个企业营销是主需求,用服务号就行;如果工具型服务是主需求,就可以开发小程序做功能性的辅助。

 

萤连长:你预计小程序会带来哪些机会?


王文哲:一是关于小程序的技能培训,现在很多技术开发者都不太了解小程序的本质、技术架构、适用哪些场景;二是已经有高知名度与大量需求的App或公众号,会去做小程序开发,这样小程序会有非常丰富的应用场景。


萤连长说:撇开小程序的开发技术不说,在用户体验方面最大的改进:一是未来第三方应用会更接近微信的原生功能体验;第二就是张小龙希望的那样,不骚扰用户,用完即走。一方面,小程序降低了微信开发的技术门槛,但另一方面,因为不骚扰用户、不允许同质化产品,所以小程序对开发者的产品研发能力、市场需求洞察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其实是有非常高门槛的。


>>>  延伸阅读


微信之惑:当小程序刷爆朋友圈 张小龙却更焦虑


作者:刘全,来源:投资界(ID:pedaily2012)


不知不觉,微信已成巨人。当初张小龙恐怕怎么也不会想到,有一天微信会大到一举一动都能引发互联网圈震动。


11月3号晚间,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公告,宣布微信小程序正式开放公测。这本是微信的“小测试”,却引发了朋友圈刷屏。据悉,此次小程序公测,开发者可登陆微信公众平台申请,并允许将产品提交至微信公众平台审核,但暂时不支持发布。


另外,微信小程序的公测暂时只开放给企业、政府、媒体、其他组织,个人微信公众号暂时无法参与小程序公测。现阶段每个机构帐号只允许注册最多50个小程序,每个小程序一年需要缴纳300块钱,所有小程序帐号都需要绑定一个电子邮箱,一个手机号码只能绑定5个小程序。


有分析认为,小程序将会是最后一拨微信流量红利。对此,有人翘首以待,但也有人如临大敌。那么,大家都很紧张的“小程序”究竟为何物?这个号称秒杀替代App的功能,又将对应用市场、电商、对企业的开发成本、获客成本产生什么样的深远影响?


创业者很纠结:App还是小程序?


实际上,小程序的“前身”是应用号。在2016年1月11日举行的微信公开课PRO版上,张小龙宣布今年要推出微信应用号,类似公众号,当用户关注了一个应用号,就像安装了一个APP一样,用户找这个公众号的时候就像找一个APP。


9月22日,应用号改名“小程序”,进行了首次内测,一露面就刷爆了朋友圈。马化腾曾透露改名是因为苹果不允许用“应用号”称呼。当时只开放了200个内测名额,据说一个微信小程序内测账号甚至一度炒到了300万。


在张小龙的设想里,小程序就像是App Store,当用户关注了一个小程序之后,就无需再安装一款App。在小程序内,用户就可以实现App的一些基本诉求。例如,目前一些用户会在微信钱包中买机票、火车票,而不是去下载一个并不常用的买票软件。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应用号平时是不会向用户主动发送内容的,避免造成骚扰。正如张小龙所言,“小程序是一种安静的存在,等用户需要的时候找到它就好了”。


不过,更多的互联网创业者却很纠结,一方面,微信小程序会减少App开发成本;另一方面,他们又担心微信小程序会彻底取代App。


微信小程序相当一个功能性的公众号,可以为用户带来不少便利。比如,手机上可以少下载安装一些软件,平时打开频率不高的软件,可以用小程序代替。对于App初创团队来说是有好处的,可以减少初期创业开发成本,在微信平台上快速验证产品。众所周知,原生App虽然体验好,但需要下载,获客成本高。许多App一般下载完使用的频率低,可能一个月都不会使用一次,卸载率高,而目前微信开发的“小程序”则消除了下载成本。


但对于一直被低频使用的App来说,微信小程序的出现,则是个危险信号。可以设想,当一个“全家桶”式的微信要占领用户的手机屏幕时,App的处境将会岌岌可危。凭借强大的用户黏性,微信小程序可能导致一大批App消失,毕竟现实中人们使用手机中其他App的频率非常有限,但却几乎离不开微信。


可以预见,小程序的出现,将会改变目前移动互联网的现状。未来,传统APP用户将逐渐转移到微信小程序上,而最重要的是,微信将形成闭环生态圈,微信平台会消化人们几乎所有的上网需求。换言之,微信成为人们进入互联网世界的重要入口,传统搜索引擎的市场份额将下滑,在电商领域有海量企鹅用户做支撑的京东有望超阿里。


“发胖”的帝国


不到六年,微信成了一个世界级应用,但也成了一个“庞然大物”。


目前微信约有6.5亿用户,平均每个用户每天会刷朋友圈30到40次左右,平均每半个小时会刷一次,而且公众号每天的文章的阅读数超过30亿次,阅读次数最高的文章阅读量有可能达到几百万。与此同时,微信团队初创时仅10余人,目前已经达到1500人。


而当初低调的张小龙,如今也被科技界奉若神明。


上月底,微信举行了年度“领导力大会”,张小龙针对腾讯微信事业群leader以上的基层、中层管理干部作了一场演讲,内容涉及对微信团队扩张迅速的思考,随即流传在各个朋友圈。


演讲中,张小龙提出了一个几乎所有企业成长中都会碰到,但互联网企业又需要格外重视的问题:团队规模急剧扩张。张小龙援引“邓巴数”的概念,即不管人类科技多么发达,能够实现稳定沟通的人数一定是150人左右。一旦超过这个数,就像《人类简史》中指出的,需要语言、虚构和想象能力的培植。


反观微信,目前1500人的团队是150人的10倍,因此,张小龙感到焦虑,毕竟在增加人力资本的同时,内部协同的损耗也在增加。事实上,很多企业一旦规模大了,便容易产生“养老院”属性。由于领导不可能与所有员工产生稳定沟通,在多了很多层级之后,企业内部多了很多空隙,初始的目标也开始产生偏差。


在张小龙看来,现在微信最重要的是要警惕KPI和流程。


他提出KPI(关键绩效指标)应当是一个好产品的副产品。一个产品如果可以真实帮人解决问题,它的KPI自然就会上涨。但现实情况是很多公司的员工开始将工作目标直接设定在KPI上,这也直接导致了帮助企业一线员工“制造”数据的庞大行业的产生。一家公司的员工看起来十分忙碌,但大方向错了,公司的结局也不会好。张小龙显然不希望微信落入那样一个境地。


一直以来,张小龙十分推崇小团队的“敏捷性”,一个想法提出后,很快就可以得到实施,继而不断修改,最终成型。互联网创业讲求的是“快速迭代”,快比好更重要,因为好没有止境,坚持快速修正,产品就会越来越好。


而如今的微信,规模大了之后,流程就会更多,想法的落地过程更为繁琐。这对于强调机动、创新和迅捷的互联网团队简直就是一场灾难。想当年,张小龙以广州Q Q邮箱团队起家,杀出一条血路,创造了互联网公司内部创新的奇迹,依靠的就是“敏捷团队”。不过现在,微信也变成了一个“胖子”,微信内部能否形成一种持续创新的机制,这是张小龙最为关心的。


已不是从前的微信


1998年的秋天,周鸿祎经人引荐,第一次在广州见到了张小龙。当时张小龙所开发的Foxmail已经拥有了200万用户,是国内用户量最大的共享软件。而周鸿祎仅是方正软件研发中心的副主任。周鸿祎直截了当地批评,Foxmail没有商业模式,说要加广告,要盈利。张小龙问为什么非要这样?只要有用户,有情怀就好了。时隔多年,周鸿祎仍弄不明白,为什么是张小龙这样的人做了微信。


2011年1月21日,微信1.0上线。打开应用,映入眼帘的是一副深邃的画面:一个小人孤零零地站在庞大的蓝色星球外,眺望着远方的家园。张小龙希望用这副画传递微信的用意:人很孤独,需要沟通。


这也正是张小龙的初衷:微信是为了朋友之间正常的社交。在微信之前,张小龙曾是“天才程序员”和无业游民。一度吃不起饭的他长期困惑于技术与金钱的关系,至今对商业化心存抵触。


在今年初的演讲上,张小龙提出“好产品应该是用完即走”。他认为,一个好的工具,不应该只想着黏住用户,而是要提高用户的效率,让用户用完即走,用节省的时间去做更多有价值的事情。


因此,张小龙一直明确反对人们把过多的时间花在微信上,他知道,如果用户花了很多时间,比如现在这样在微信上,迟早有一天,用户回顾过去的几年,发现一事无成,而原因就在于微信侵占了自己的时间,那么,微信帝国就会一瞬间完蛋。


但作为腾讯旗下的重要产品,微信商业化无可避免。张小龙曾说过自己是孤独的,这个孤独的人用尽情怀和善良造就了微信,而现在,微信愈发臃肿,已经不是他以前像艺术品般雕琢的那个微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