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艺趣历史
如果你喜欢我,就来“艺商在线”微信公众号来找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  论坛征文 | ... ·  3 天前  
鱼羊史记  ·  女人在男人面前最掉价的10种行为 ·  3 天前  
草原云 北方新报  ·  又有大动作!呼和浩特要建设“博物馆之城”! ·  3 天前  
草原云 北方新报  ·  又有大动作!呼和浩特要建设“博物馆之城”!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艺趣历史

古人过冬不靠抖,御寒技能满满

艺趣历史  · 简书  · 历史  · 2018-01-18 17:38

正文

又到了南方小伙伴羡慕北方小伙伴有暖气的季节了。

南方的冬天,屋外艳阳高照,屋内冷若冰霜。

每到这个时候只能想想古代的朋友们,他们没有空调没有电热毯取暖只能考抖就觉得舒服多了。

其实不然,古代人取暖的方式一套又一套,比我们想象的优秀多了。

我国是最早用煤的国家,用煤生火取暖是古代最普遍的方式。

中国自春秋时期,就已经开始使用器具烧炭取暖,包括后来的土炕、火墙、竹火笼等,皆是在极寒天气之下,让人们顺利过冬的神器

。但是,古人取暖也分三六九等,不同阶层的人家用煤炭来取火的方式是不同的。

皇家皇宫墙里建火道堪比中央空调

古代的宫廷建筑师们,为皇宫供暖的具体做法是将宫殿的墙壁砌成空心的“夹墙”,俗称“火墙”。

墙下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设于殿外的廊檐底下。

炭口里烧上木炭火,热力就可顺着夹墙温暖到整个大殿。

为使热力循环通畅,火道的尽头设有气孔,烟气由台基下出气口排出。

而且这种火道还直通皇上的御床和宫殿内其他人睡觉的炕床下面,形成的“暖炕”与“暖阁”,使整个宫殿都感到温暖如春。

富人达官贵族过寒冬爱穿狐裘和貂裘

唐宋时期,一些官员或富裕人家已经用上铜制手炉或者脚炉,手炉呈椭圆形,里边放火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炉外加罩,可以放在袖子里暖手。

脚炉比手炉大,可放在脚下暖足。此外,还有暖足瓶,里边灌上热水,晚上放在被窝里。

宋代黄庭坚有首诗说:“千钱买脚婆,夜夜睡天明。”指的就是这种暖具。

明、清两代,在冬季大多烧柴炭取暖,一般人家都有炭盆。盆是铜或铁制成的,外面再加上一个箱形透气的笼罩,防止失火或者掉进其他东西。

裘是有钱人的冬装,裘即毛向外的皮衣,用以做裘的皮毛很多,如狐、犬、羊、鹿、貂、兔等,其中狐裘和貂裘最为珍贵,属于奢侈品,为达官贵族所穿,鹿裘、羊裘则品质略逊一筹,但也非普通百姓所能享用,穿得起的至少也算是当时的中产阶级了。

古人认为狐腋下之皮毛最为轻暖,用其做成的狐白裘非常珍贵。

穷人出门穿短褐家里取暖用灶灰

“西凉国进炭百条,各长尺余。其炭青色,坚硬如铁,名之曰瑞炭。烧于炉中,无焰而有光。每条可烧十日,其热气逼人而不可近也。”——《开元天宝遗事》

"杨国忠家,以炭屑用蜜捏成双凤,至冬月,则燃于炉中,及先以白檀木铺于炉底,余灰不可参杂也。"

然而,生活在底层的人民,一如白居易口中的卖炭翁,则“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贫穷百姓冬天大多是靠穿“褐”来御寒,褐是一种衣服的料子,属于麻制品,限于当时的工艺水平,用褐做的衣服既不能保暖又不美观。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里说其“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短褐”就是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即使这样的衣服还有洞和补丁。

古代还有一些取暖的小物件,如熏炉、手炉、脚炉,这些物品经常出现在古装电视剧里,且个个精致。手炉堪称古代暖手宝,炉子里放火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炉外包裹缝制精美的布罩。可放在袖或捧在手上,又被称为“暖手炉”或“火笼”。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