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她读
看有趣的时尚娱乐,做有意思的美人儿 ( ̄^ ̄)ゞ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她读

董卿首谈儿子: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做什么样的人

她读  · 公众号  · 女性私密  · 2017-05-07 18:06

正文

点击上方绿标,倾听主播玎珰的声音


Written by 素手纤云


四五月,灿烂丰满,像董卿的人生。


这一次打动我的,不是《诗词大会》和《朗读者》里那个妙语如珠的主持人,她出现在央视4.24日的《面对面》里,首谈初为人母的经历。


一袭浅蓝衬衫,一抹淡淡温柔,是那种做了母亲的女人才有的温柔。


2015年7月,董卿结束访问学者的身份从美国回到央视,复出的她多了一个身份——母亲。


王宁问她:“为何在这个时侯做了母亲?”


她说,人到了一定年龄,很多事情不能再拖了,不然就永远失去这个机会了,人对“永远”这个词是有敬畏的。这个40岁的女人,在拥有了事业、爱情后,渴望做一名母亲,一切都刚刚好。


董卿接受《面对面》专访视频


初为人母,她所有的时间被孩子占据,人也变得琐碎与平庸,孩子的完全依赖,让她有点千头万绪的忙乱,她需要平衡,因为她不愿做全职妈妈,更不希望孩子的世界只有她,也不希望自已的世界只有孩子。


有过迷茫吧。


有时为了工作最长两周见不到孩子,在工作与情感中陷入两难?好朋友告诉她:“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很简单,你就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董卿想得很通透,孩子也成了她新的动力。她说,我应该很努力把自己变得更好,让他在未来真正懂得的时侯,对我有爱、有尊敬。


很快,她投身于《朗诵者》的筹建中去,身份是制片人。


这是一个全新的身份,那些主持人曾有的套路与经验已不足协调与驾驭一个新的团队,过去不需要考虑的各种杂事纷涌而来。


“一个念头在脑中,两页策划在手上,三个散兵起步,四处磕头化缘”这是她形容《朗诵者》初期筹建的状况。她时常处在绝望的边缘,失眠焦虑,但是天亮后,她依然微笑着出现在办公室,告诉同事们选题是什么,内容是什么。


她努力又坚韧。


为什么?她笑着说:“我要继续成长,我不想因为他变得止步不前了。”



2017年董卿红透荧屏,是必然的。


主持的花瓶太多,靠胸靠脸只能红一时,注定不会永远,唯有她像翠竹一样屹立在舞台中央,带有饱满的思想与情绪,还有睿智的思维与经历。


有人说这一切缘于她有一对毕业于复旦大学的父母和年少时所受的教育。


的确,原生家庭成就了她的基础,而努力却是她成功的底气。


现在,她又坚持把这些优秀的品质传给自己的孩子。


因为,她知道母亲的意义,但仍有很多女人在做了母亲后依然不懂什么是责任?


我曾在一辆公交车上,看到一位母亲和儿子争夺手机时声嘶力竭地嚷:“你就知道上网打游戏,成绩考得那么差,还要不要脸?”


七、八岁的男孩反击她:“你凭什么说我?你不也天天上网聊天,刷淘宝,我们家的钱都被你花光了。”


“我是大人,你能和我比?”她有点气急败坏。


“大人怎么了?大人就不要学习吗?”


的确,很多女人在做了母亲后都止步不前了,放弃自我又甘于平庸!却不知母亲的行为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龙应台说过,孩子小的时侯,父母对他们来说是万能的,是完全可以依靠的,这就是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时期,等父母一到了青少年时期,父母的“有效期限”就快到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