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腾讯科技
只供应最有营养的科技大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浪科技  ·  #聚焦2024金融街论坛#【李扬:建议对于利 ... ·  2 天前  
虎嗅APP  ·  1.85亿中国人,被偏头痛缠上 ·  4 天前  
新浪科技  ·  【#男子看烟花秀遭烟管砸伤#】#花194元看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腾讯科技

黑科技重现:假如书籍可以直接上传到人类大脑,你愿意“读书”吗?

腾讯科技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7-04-25 10:03

正文

点击上方“腾讯科技”,选择“置顶公众号”

关键时刻,第一时间送达!


文 / Cathy O'Neil

微信公众号 / 商业周刊中文版(Businessweek)

转载已获授权


当库兹韦尔声称被计算机武装的人类大脑不必劳神去读书的时候,他究竟是怎么想的


“你是说我们只要上传《战争与和平》(War and Peace)就可以了吗?”


假如人类可以将所有的文学经典上传到大脑,而不必经历漫长的阅读过程,那将会怎么样?尽管这听起来很美妙,很流畅,但我不确定我们应该热情拥抱这样一种前景。



把书上传到脑袋里


前段时间,我聆听了天体物理学家尼尔·德格拉斯·泰森(Neil deGrasse Tyson)主持的电台节目《星谈》(StarTalk)对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的采访。库兹韦尔称,将来有一天,在穿越人体毛细血管的纳米机器人帮助下,我们的大脑或许可以直接对接非生物形式的智能界面。


他继续说道,鉴于这个界面将比常规阅读快许多倍,我们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搞定像《卡拉马佐夫兄弟》(The Brothers Karamazov)这类大部头小说——而不是采用现在这种极其笨拙,被称为“阅读”的摄取形式。他说,读完这样一部小说“可能需要花费好几个月。”


就在这个时候,泰森插话说,“你是说我们只要上传《战争与和平》就可以了吗?”库兹韦尔回答道:


“是的,我们将使用预装的知识连接云中的新皮质层。”


自那以后,这段谈话一直让我感到困惑和迷恋。我承认,我对神经科学一无所知。但基于对阅读的一些粗浅认识,我觉得上面的故事不可信,甚至令人震惊。



于我而言,库兹韦尔提到的那本书有特殊的意义。我已经读过许多遍《卡拉马佐夫兄弟》,第一次是在15岁的时候,那时的我是一位闷闷不乐,目光狭隘,整日埋头看书的小女生。这本书让我大开眼界,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并彻底改变了我。后来,我再次读了两遍,分别在20多岁和30多岁。每一次,我都感触颇深。但奇怪的是,我每一次都觉得这是一本完全不同的书。我现在准备第四次捧起《卡拉马佐夫兄弟》。我确信,我甚至不会同意自己以前对谁是主人公的理解,更不用说这本书的主旨了。


在我看来,我们的读书所得几乎与知识无关——试问,给大脑预装一本《卡拉马佐夫兄弟》能学到什么知识?——而是跟我们在情感和道德上对故事的反应密切相关。随着年龄渐长,我越来越快地宽恕虚伪,越来越容易跟腐坏产生共鸣。我理解精神冲突,但并不感到震惊。因此,每当不同版本的我阅读《卡拉马佐夫兄弟》时,它自身也就变成了另一本书。


“重读”时感受会有所改变吗?


我不知道,当库兹韦尔声称被计算机武装的人类大脑不必劳神去读书的时候,他究竟是怎么想的。在一定程度上,我想信任他和其他那些大脑被计算机武装的未来学家。他们所指的,肯定不仅仅是为我们提供,甚至记忆书籍本身。这不代表知识。它肯定是某种更深层次的东西,代表着作为一种叙事,甚或一部电影的书籍文本。但再一次,如果我们只是能访问这部电影,它并不代表阅读和体验这本书所带来的那种收获。



至少在我有限的生物大脑看来,还剩下两种可能。其一是,这本书的“真正意义”将被计算机一劳永逸地编码,并被植入我们的长期记忆中。这将不可避免地令人不满,因为这意味着如果我“再次阅读”,我实际上将体验相同的事情。此外,究竟是谁的体验被计算机编码?


最后,这本书的“真正意义”可能会根据我的大脑状态而改变——这个智能界面将窥视我的头脑,看到并理解我对虚伪和精神冲突的耐心,然后相应地改变故事。在这种情况下,每当我上传这本书或其他任何内容时,我都会体验一个不同的故事。我对这种可能性深表怀疑。无论如何,我都会发现,一旦没有主动参与,一切都将变得令人毛骨悚然。尽管如此,我肯定会按月订阅这种服务,一探究竟。


(本文内容不代表彭博编辑委员会、彭博有限合伙企业、《商业周刊/中文版》及其所有者的观点。)


编辑:李辰旭稼、格根坦娜

翻译:任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