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京报书评周刊
新京报书评周刊2003年创刊,每周六出版发行,口号是“阅读需要主张”。书评周刊气质是严肃而有趣,主要评价国内外出版的大众类优秀图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京报书评周刊  ·  过去十年间,英国苏格兰相继关闭了53家公共图书馆 ·  昨天  
单向街书店  ·  周一就开始想周五去哪里喝一杯 ·  3 天前  
蓝钻故事  ·  封神9.0,国外都在抄!这顶流谁能不爱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京报书评周刊

想写出能留世的作品,中国学者需超越功利目的

新京报书评周刊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6-04 08:41

正文

与你分享新刊的读书会又来啦~这次交流会,我们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著名近代史专家马勇老师跟大家进行了交流。


本期我们聊的主题是:为什么中国人更喜欢看西方人写的中国史?书友们从这个问题出发,交流问题涉及到应该读原文还是翻译,如何看待《明朝那些事儿》《万历十五年》,中外历史学者的优劣在哪儿,中国学者如何改进等,马勇老师从专业角度一一给予了真诚的回答。赶紧来看看吧~


PS:如果你想参加下一期的新刊读书会——有没有那么一本书,想带给童年时的自己看?——别忘记在文末扫码进群哦!


012

第十二期,我们聊的主题是:为什么中国人更喜欢看西方人写的中国史?(《 为什么中国人更喜欢看西方人写的中国史? 》)。



点击图片,阅读上期新刊


记者陈述


大家好,欢迎参加本期新刊读书会,我是书评周刊记者宋晨希。今天,我们很荣幸的邀请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著名近代史专家马勇老师。

上一周书评周刊的封面话题是“来自海外的中国史”。为什么会谈这么一个话题呢?想必读者都知道,这几年《讲谈社·中国的历史》和《哈佛中国史》都卖得非常好。这些“洋和尚”写的书为何大家爱看?


我觉得,我们应该反思一下,为何西方和日本的学者写我们的历史会比我们的好?

当然,任何问题都有历史渊源。我以前阅读民国时期的书,几个故事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其中一个就是1931年9月胡适在日记里的一个记载,那天他参加北京大学的一个演讲,和史学大家陈垣聊天,他们谈到,现在的汉学研究重镇是在西京呢还是在东京?西京就是法国的巴黎。几个人相对叹气,希望十年之后可以将汉学重镇移回北京。

另外还有现实问题。比如外国人写作的中国史叙述方式生动有趣。像最近又火热了一把的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这些历史作品设置悬念,层层推进,文字如同小说一样。这种描写方式在当时中国人的著作中是看不到的。

西方学术界的视角也比较独特。现在,西方新的研究方法层出不穷,性别研究、身体史、医疗史甚至科技史等等,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展现了与以前非常不一样的研究方法;运用的资料也不局限于《二十四史》等官方史料,很多人都会使用一些私人笔记,地方方志,甚至报纸、小说。

而且,西方的很多作品都是有很多知名的权威学者所写。他们的一个优势或说劣势就是,研究中国史的外国人其实是很小的一群人,每个人负责的领域非常广,在大学开课往往都要开通史内容,所以他们的视野会有通史性质。

当然,外国的史学研究我们既要学习,也有要警惕的地方。我们跟着他们的理论进行拓展,肯定会忽略对于我们自己相关的重要问题。比如,之前没有人注意到近代中国的思想发展,比如魏源这些人在面对西方入侵之后自己思想上的转变。


交流现场

Q

@Feiyue 您觉得《明朝那些事》写的怎么样?

马勇: 它的出版是在我女儿读初中高中的时候,我差不多把这套书从头到尾看了一遍。我在很多地方说过,这套书开启了一个新的写作模式,我们专业的学院派学者从它的语言运用中可以学到很多有益的东西,尤其是短句子。但是总体上来讲,它对明朝历史的专业性的,从史学本身的感觉可能还是要差那么一点点。确实得有启发,但是也有可检讨、分析的地方。

当然说到外国的写作,对史学专业的当代学者来讲,真的是引起我们震撼的可能还是八十年代开始引进的《剑桥中国史》,这种断代史在八十年代以后一直在影响着中国史学界,在观念上的就是费正清的冲击反应论和他的学生的“在中国发现历史”,在观念上可能对其后中国的史学圈影响比较大,在写作方式上应该是《万历十五年》,这种写作方式对我们有很重要的启发。《明朝那些事儿》是一个很成功的作品,他对我们就是了解明朝历史很有帮助,作者在这方面也确实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在语言上对我们学术圈相当欧化的语言是个很重要的冲击。


@宋晨希 我觉得《明朝那些事》在语言上面进行了一些突破,比如用了很多现代词语,然后讲了很多有趣的故事,但是《明朝那些事》所叙述的故事还是主流历史叙事,讲的是宫廷历史,比如土木之变,朱棣夺取皇位等等,视角还是比较传统。作者也很刻苦,据说读了整个《明史》《明实录》等著作,从中选取了非常有意思的故事。但是我觉得没有一个广阔的视野或者视角。

Q

@王宗 国外研究者的视角及方法确有借鉴之处,然而本人读去总有浅淡之感,史学研究重在考据,外国作品不见得有优势。

马勇: 我也很能认同,阅读这些外国学者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最基本的认识。当中国在近代和世界融为一体的时候,中国成为世界研究的一部分,中国与全球其他学者的研究都进入到同一种范本,这和我们今天的感觉完全不一样,不是说今天是我们的研究落后于他们,而他们比我们领先,这不是中国现代学术基本的倾向。

在民国时期燕京大学成立时间并不长,但是全世界研究中国问题、研究汉学的大都得到燕京大学来镀金,否则其研究在西方世界就不一定能够得到认可。为什么这样,因为毕竟是对中国历史本身的理解,这里面可能一方面有文化的隔膜,有语言的障碍,另外一方面也应该看到中国学者的贡献。外国学者可以提供很不一样的观察视角,在某些细微处中国人可能意识不到或不觉得是问题,我们读费正清等人关于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会明显感觉到有这么一个差别。

Q

@刘新月 我想请问马老师,读《哈佛中国史》是中文版还是英文版更好呢? 我看很多英文翻译成中文的著作,语言实在是糟糕,有时候译者根本没有理解作者的意思。

马勇:

我们这一代人的语言训练可能还是要差一些,不好去比较。但是我们以前做了几次关于通史的讨论,注意到翻译者的素养非常重要,八十年代以来翻译的几部西方的作品差别就在翻译者对中国历史的理解上的差别。

中国近代以来对西方史学作品的翻译当中问题都很多,我们最近二十年引进了西方大量作品,就有很多种翻译的笑话。更多的时候还是应该去读原文,因为我们要去读的不是中国历史本身,而是他们关于中国的看法,是研究者本身的看法。


Q

@Lisa Li 《中国通史》算不算是中国史学书里最值得读的版本呢?

马勇: 我读书的时候是几种通史放在一起比较着读的,当时还看不到费正清主持的版本。从这个立场来讲,就是开卷有益,多多益善,拿几本书来互相参照的话才能够比较出来他的差别和意义。

Q

@孟 如今怎么评价钱穆的《国史大纲》?

马勇: 我个人是非常推崇这本书的,钱穆在中国史学史上是很成功、很伟大的史学家,他以一个人的力量对中国史的方方面面进行各种宏观的和细致的探讨,留给我们的作品都很有意义,《国史大纲》是最典型的。在我们整个通史叙事中进入近代以后,在现在新的史学方法之后,钱穆的《国史大纲》可能给我们启发意义最大的一部。


Q

@ Brian.Cheang 在推广公众史学的过程中,为了让大家的接受度更高,难免用通俗化的方式呈现一些原始材料,普通读者怎样去分辨这种真伪?

马勇: 其实中国史学的传统当中不存在我们今天的分类,大众写作、通俗作品和学术作品这个历史上不成立,那个时候读者不会去把这个作品区分为大众的和学术的,这个划分没意义。今天看民国的作品当中,有很多我们今天认为是经典的,可能在当时就是一个通俗的,面向大众的作品。


Q

@ 孙振新 您怎么看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有人认为,那也是一种历史决定论。

马勇: 其实不是一个历史决定论问题,可能现在国内的学术界对黄仁宇很不以为然,但是我们在阅读前人的作品时要汲取好的一面,不要只看到不好的一面,或者负面的东西。黄仁宇在八十年代以来,给中国的史学阅读和历史书写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而这种新的可能性在后来这二十多年对我们影响非常大。

里边的问题当然很多,但是这个大历史观我非常认同。我们研究历史的话,如果不能从一个大格局当中来看,如果我们不能够有一种大的历史关怀,不能有大的历史叙事,那可能我们对历史更没办法处理,从大历史观当中关注一些细节问题可能都是我们应该从他那里看到的有益的方面。


Q

@ Lisa Li 为什么西方学者的视角和方法论如此独特(不仅是历史研究方面的),在艺术方面,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也都有表现,中国历史的研究如何吸取西方历史研究的优点以期改进呢?

马勇: 这就是文化的差异性,小的共同体总会有自己的传统。中国的史学从孔子以来和西方的差异就慢慢的就呈现出来,这可能就是各自的传统不一样吧。其实我们作为专业的历史研究者,目前二十年我们和外界处在一种很正常的沟通状态,已经不存在很明显的差异。这种优点和缺点已经能够有一种很自然的理解,对我们专业研究问题不大。


可能一般的读者不会有这么一种自觉,我们对待中外作品的不同态度主要是因为我们特殊的时代背景,我们有很多作品不是在研究,而是为了其他东西,这可能是我们当代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如果中国学者如果能够超越这么一种很功利的目的,没有现实的这种利害关系,比如很多学者退休之后,会更愿意写可以留下来的东西,中国学者对中国历史的理解,在某种意义来讲,当然要比域外学者要好一点。


Q

@乐什么 您觉得海外汉学有什么样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警惕这些?

马勇: 其实海外汉学他们的关切来自于他们的一种感受,西方学者,特别是在美国,他们的关切有很多时候其实是一种无意义的关切,无用之用是大用。中国学界很关心选题价值,但他们会更强调新,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西方汉学的优点是他们的这种关切和一种超然。问题可能是一种文化的隔膜,他们可能都并不像中国学者能够像理解中国语言那样的准确、直接、流畅。


Q

@ Lisa Li 中国年轻的历史学者是否能够承接前辈们的专业水平?您对年轻一代的学者寄有什么样的希望吗?


马勇: 我学生就是八零后九零后的,他们不是承接前辈的问题,他们是一定要去能够超越前辈。他们接受了比较系统的教育,在价值上只要能够寻找到一个好方向,应该是一个不可估量的群体。


Q

@李进军 像杜君立一流也可以写历史的话,个人认为是史学界的悲哀?非专业没问题,但是七拼八凑就有问题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