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iEdu观察
iEdu观察由教育行业、媒体领域资深人士创办,是一个专注教育行业发展,深度挖掘业内领袖言论、先锋企业动态,以及最新最热资讯的教育类新媒体平台,我们致力于为每个关心教育产业发展的人提供最权威可靠的独家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独角兽智库  ·  医药生物行业2025年2月投资策略:关注AI ... ·  3 天前  
独角兽智库  ·  大摩:“空头”也改口了,看多并上调MSCI中 ... ·  3 天前  
洪观新闻  ·  阿里巴巴美股涨近10% ·  3 天前  
洪观新闻  ·  阿里巴巴美股涨近10%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iEdu观察

“大奖赛”泛滥:孩子拿奖拿到手软 有人数钱数到手软

iEdu观察  · 公众号  ·  · 2019-11-13 14:19

正文


在高度重视孩子素质培养的当下,让孩子学习一两门艺术,成为许多家庭的选择。但《半月谈》记者近日调查发现,一些机构抓住家长心理,组织了名目繁多的艺术类赛事,凡参赛都能获奖,不少孩子拿奖拿到手软。看似光鲜的表象背后,一些家长其实有难言之隐,有的甚至大呼上当。



随着各类校外艺术培训的风生水起,相应而生的各类大奖赛颇有泛滥之势。这些赛事中,当然不乏正规、含金量高的比赛,但不少比赛虽然挂着“国际”“全国”“中华”等高大上的头衔,实际上不过是一些培训机构私自操办的“野鸡赛事”,没有官方公信力的加持,在业界的认可度很低。



这类赛事的特征往往是“凡学皆比赛,凡赛必获奖”,而且参赛门槛极低。正如报道中提到的一个全国性书法大赛,获得金奖的共有42人,银奖和铜奖更多;而在吉林的一项舞蹈比赛中,孩子和家长从入场到退场一共10分钟,孩子在台上表演,台下只有家长,没看到一个评委,赛后,工作人员叫家长去搬箱子,里面装的全是晶莹剔透的奖杯,每人一个,随便拿。



与其说这是比赛,不如说是家长与赛事主办方完成了一场“合谋”。家长替孩子拿到了求学成长路上的所谓“敲门砖”“垫脚石”,而主办方则通过收取参赛费、培训费,指定餐饮住宿等方式赚得盆满钵满。



看似双赢,却依然无法逃脱“买的没有卖的精”的套路。主办方利用家长担心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和相互之间的攀比,将这类比赛吹得天花乱坠,仿佛比完赛拿到奖孩子就能“走上人生巅峰”。实际上,在“凡学皆比赛,凡赛必获奖”的情形下,说“一纸奖状”等于“一张废纸”也不为过。值得注意的是,今年7月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