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投资人说
投资人说致力于寻找具有匠人精神的投资人,多角度呈现投资人所看到的世界,经常关注我们你可以获得充满趣味的思维启迪,还有接地气的创投方法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小兵说了  ·  人手必备的企业信息查询工具 ·  昨天  
小兵说了  ·  人手必备的企业信息查询工具 ·  昨天  
中国能源报  ·  谷歌拟购买核电→ ·  2 天前  
红杉汇  ·  六个方法,解决难题|红杉Library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投资人说

昆仲资本 · 王钧:能挣大钱的项目,都在边界上

投资人说  · 公众号  · 科技投资  · 2017-08-07 19:38

正文

分享趣味的思维启迪,接地气的创投方法论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投资人说


题图:昆仲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 王钧先生


前不久,美团点评 CEO 王兴接受《财经》采访时说,太多人关注边界,所有人都要接受竞合才是新常态。创投圈似乎有所不同,王钧觉得,最后能挣到大钱的项目,很多都在边界上,很难大范围形成共识。而 VC 行业短期会面临洗牌,头部 VC 会成为赢家。


素材来源:FellowPlus智库

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违者必究!



1

做一支独立的 VC



我是「码农」出身。


2012 年,我在学大教育任总裁,带领公司成功上市,但我率性了一把,跳回到了 VC 行业。而官方给出的说法是我这位公司总裁、执行董事「由于个人原因追求其他兴趣而辞职。」


2013 年,我和昆仲团队与复星集团开始合作。成立的复星昆仲资本成为复星旗下唯一一支 VC 基金,结合复星产业优势,在早期投资领域积极布局。


当时,我认为凭借自身及团队丰富的早期投资经验,再借力复星集团强大的资源优势,可以施展一番拳脚。


一方面,昆仲立足于复星集团「健康、快乐和富足」的整体战略与产业资源;另一方面,复星董事长郭广昌曾对我表示:「你是做 VC 的,集团不会告诉你、干预你去做什么事,复星昆仲存在的价值是探索集团发展的未来在哪,我宁愿承受一两个失败的案子,但要知道正确的方向。」


从结果来看,我与复星在第一期基金的合作上的确挺顺利,也取得了出色的成绩。三年的时间内总共投资了近 60 个早期项目,其中微医集团、和创科技、博车网、极光、摩贝网、慧科集团、中商惠民等一批企业成为行业的领导者,并有多个项目已经退出。


但分歧点出现在下一期基金怎么弄。本质上,大家希望有一个独立发展的空间,我相信有独立品牌、团队及资本来源的市场化平台能走得更远。看美国那些取得持续成功的 VC,最后都是独立的平台。我们一天到晚鼓励创业者说,要有情怀,有梦想,要独立有主见、要承担风险,说白了就是这么个事儿。



2

能挣大钱的项目,都在边界上



昆仲独立发展后的第一个决策点,就是做什么的问题。我们资源有限,一共五个合伙人,20 来个伙伴。必须有所取舍,也必须和以前有所变化。比如,我们明确聚焦在中国市场,不再看境外的投资机会;我们会继续坚持 A 轮领投,并积极参与公司治理,创造价值,坚决不打酱油;我们会坚持做友善的投资人,不搞对赌,不趁火打劫,与优秀的企业家共同成长。简单说,就是要在某几个细分领域做到最强。


昆仲团队在反复研究与权衡后,在「拥抱创新、拥抱变化」的原则下,会重点聚焦有「明确技术创新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以及有刚需的消费升级企业」。五位合伙人有明确的领域与地域覆盖,也都在各自的行业与领域内有扎实的积累。比如我是学计算机软件的,对人工智能领域有很强的兴趣,最近也投资了深醒科技、深睿博联和景驰科技等 AI 企业,昆仲二期基金在这个领域也已经布局了四个项目。与此同时,我个人也一直非常看好教育产业。


独立发展的「昆仲资本」,并没有急于撒开网子,铺开战线,而是利用「狙击手打法」,以自己的节奏,力图将「昆仲资本」打造成精品 VC。


成立一年的「昆仲资本」新投资了 16 个项目,主要集中在 A 轮。我们投的不快,未来一年大概二三十个项目吧,大概 6—8 亿人民币的投资,加上美元一年投资大约会在 10 亿左右,我觉得是个比较舒服的状态。我不会投的那么猛,去追逐泡沫;也不会过于保守,因为我们坚信创新在中国经济的未来。现在,我们平均一个合伙人一年投个四五个项目,这样才能做好投后服务与管理。


我能如此「舒服」,或许是因为我们昆仲团队,在认真地在践行「发现价值、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的风险投资理念,深挖行业,谨慎投资。


昆仲独立面临的另一个挑战,就是募资。我们募集的过程挺「顺利」,但是没有预想的进度快。LP 的品质对一个基金的成败至关重要。我们的 LP 都是国内领先的大机构投资人。有些大机构必须要有相应的流程,光签字也得搞个十几个。当然,这类流程对于我们而言,倒也一点不陌生。


在募资的过程中,对行业有了一些新的感触,回想起自己刚入行时,「优质的人民币 LP 几乎没有」,而如今的创投圈可谓「风起云涌」:甭说十年前,就三年前市场上都没有这么多优质的机构投资人,现在这种大机构起来好多,人民币崛起很快,优质的钱一点不少。


昆仲资本人民币 VC 和成长基金均已经募集完毕,LP 都是国内一线机构和行业内领先的企业家,美元基金也如期进行中。


同样是做投资,现在的投资与之前「有 70% 相同,30% 不同」。大体做的事一样,身边还是熟悉的团队,「做的还是过去十年一直在做的事情。」 不同之处在于,现在昆仲资本战略更清晰,运营更高效,资源分配更合理。尤其在我们熟悉的领域,我们的决策非常高效。不需要「沟通来沟通去,搞过来搞过去。」


现在我们团队的沟通成本非常低,大家在一起也合作十来年了,价值观高度认可,有点事大家商量着就定了。这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肯定是大优势,能够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抓住优质项目。还有个体会,就是那些最后能挣到大钱的项目,其实很多都是在边界上,很难大范围达成共识的,如果都觉得好,全中国的基金就都扑上去了,再想要有超额回报是很不容易的。而我们团队有信任感,在几个领域深耕细作,确实能逮到一些好的机会。另外,聚焦后也容易构建生态圈和规模效应。例如在企业服务领域,此前我们布局了大约 30 个项目,构成了良性的生态系统,也能为被投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3

聊啥投资逻辑!



记得刚入行时我就听「勤奋」,那时候刚从麦肯锡做咨询出来,开始还做了个小表,有个评分卡,每看一个项目都给打个小分,什么市场、团队,政策风险等等,可严谨了。后来我们基金内部也用了一段时间,有这么个框架。


但时间久了,这些东西就牢牢地印在脑中,「不用那么机械的搞了」,现在我更多地是倾听市场的声音,然后「读人看事」。


创业其实是一个长板理论,你得把长板发挥得很极致。做企业我觉得不容易是在于企业是个木桶理论,哪出了毛病最后都会漏水。


现在看项目就几个点吧:第一,是大势不可逆,得找大跑道且阳光明媚的事情来做。第二,是要找靠谱的人,至少价值观要相符。第三,是要找大事,积极参与其中,与创业企业一起成长,总能翻腾出点浪花。第四,是时间节点的把握,一定得赶到大浪的前头,别追着浪花走。


用一句话概括我的逻辑:「要是什么事能叫我眼前一亮,我就会特别感兴趣。」


昆仲团队的两个小伙伴 Brad 和 Toby 直接在美国硅谷创业做了一个叫 Limebike 的项目。这也是很好的创新,商业模式在国内已经基本验证了。Copy from China 到美国是个创新点,产品提升与优化是个创新点,而且商业模式也比国内更能算的过账来。


美国共享单车 LimeBike 在投资赛道上,昆仲的几个合伙人分别负责一个主题赛道,而王钧本人则更偏向关注人工智能和教育领域。


作为一支早期基金,昆仲并不致力于直接办学,而是主攻教育行业的技术与模式创新,协调教育资源和推动产业整合。


最近教育直播真的是个大事。以前大家在录播的模式上一直没找到挣钱的路。现在的年轻人,包括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对互联网的接受程度已经杠杠的了,现在一天到晚只看屏幕了。但之前在教育收不上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大家觉得录播这个事不值这么多钱。与之相比,面授的话,孩子们去学校学习有相应的压力,有闭环的反馈机制。就像在学大的时候,很多人把孩子送过去是希望老师能盯着孩子好好念书,同学们互相督促。很多孩子取得很大进步是因为这些良性互动。而录播实质上是把人从这个大的闭环里切出去了,其实交互、视频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有这个闭环。


而直播对于在线教育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平台。我们在这个领域投资的两家企业都成长的特别快,都是这个逻辑。年轻人和年轻家长接受它一点障碍都没有,而且效率确实高。


未来 VC 的行业趋势。在我看来,这个行业长期向好,但短期一定会「洗牌」。这个行业还处在早期发展阶段,未来整个行业机会还是很大的,要不然我也不会回来做这个事。现在机构 LP 阶层在起来,创业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退出渠道也越来越多元化。尤其这些年,很多最优秀的年轻人都去创业了。这个趋势一定会持续。


当然,这两年 VC 基金的数目是指数级的成长,有点全民 VC 的味道了。但说实话 VC 想做好还挺不容易的:最后钱一定都被头部的 VC 挣到了。VC 这个商业模式周期长、失败率高、需要对产业有深入理解。再过几年这个行业一定会更加理性的。



*本文系FellowPlus智库首发。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投资人说立场。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


推荐阅读:(点击文字或图片均可阅读)

专访李亦争:威创股份如何通过并购投资切入万亿级早幼教市场




凯文·凯利:通向未来世界的12个必然趋势



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