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家长不重视孩子的教育!
有的家长,早早就把孩子送进早教机构,希望能“赢在起跑线上”。
他们把孩子送进重点学校,为孩子请价格不菲的家教,照顾好孩子的衣食住行,只愿为孩子创造最好的学习环境。
可是,大多数家长并没有如他们预想的那样,培养出一个理想中的孩子。
因为他们不知道,再好的学校、再优秀的老师、再优越的生活环境,都不如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更重要。
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天起,家长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就是孩子的人生课堂。
一提起教育,我们自然就想到了学校,从小学、中学,到大学。
其实,孩子从呱呱坠地起,就已经入读了他们的“学校”,那就是家庭,父母就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
要把孩子教育的大厦建牢,就要打好教育的地基,扎好教育的根,那么我们不禁要追问——教育的根到底在哪里?
其实,
教育的根不在学校,也不在社会辅导机构,教育的根就是家。
作为父母,把“家”看做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在家庭生活的点滴中去发掘孩子的天赋,并适时引导,这才是成就孩子的教育之道。
下面三句话,是懂教育的家长会说的:
第一句话:“孩子,爸妈没本事,你要靠自己了。”不包办,把责任还给孩子,让孩子拥有了责任心。
第二句话:“孩子,做事先做人,一定不能做伤害别人的事情。”讲德行,告诉孩子做人的标准。
第三句话:“孩子,撒开手闯吧,实在不行,回家来还有口饭吃。”无私的爱,无尽的爱!
同样的问题,不懂教育的家长会这么说:
第一句话:“宝贝,你好好学习就行了,其他的事情爸爸妈妈帮你搞定!”剥夺了孩子负责任的权利,培养出了没有责任心的孩子。
第二句话:“宝贝,出去不能吃亏,别人打你一定要还手!”基本的做人准则都没有教对,可能培养出“缺德”的孩子。
第三句话:“我告诉你,你要是再不好好学习,长大没饭吃别来找我!”有条件的爱,根本不是真爱。
家长是一种职业。
教育的根是从家庭延伸出来的,而家的经营关键在家长。
能把“家长”这个光荣而沉重的头衔顶起,何不需要像对待一种职业一样的敬畏和担当?
“温暖、和谐,亲密”这些字眼,是孩子成长中最宝贵的“养分”。
父母恩爱相处,同担责任,教育步调一致,是孩子成长最好的环境。
如果这样,我想就再也没有“事业成功,家庭失败”的说法了,至少会少些。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我要说,父母要做孩子的终身老师
有一个富有哲理的故事,说的是一个“儿子眼中的父亲”:
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14岁:“好像有时候说得也不对……”
20岁:“爸爸有些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陈腐不堪。”
35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了……”
45岁:“我不知道是否要和‘老头’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55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在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
60岁:“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生活是一本耐读的书。或许,当孩子们人到中年或步入晚年时,才会更多地想起双亲,感念父母对自己人生影响;
以至于在自觉或不自觉中,模仿着当年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这就是家长。
你现在所做的一切,都在影响着孩子的一生,你就是孩子的终身老师。
总政,创作人,亮剑,这三个词语就像三个惊雷一样,一下震得林半山目瞪口呆。
趁着这个空隙,陈北冥扫了一眼北极音像的经理林半山的办公室。
办公室很大,四十多个平方,里面的设计很有意思,假山,水塘,金鱼,还有大盆的盆栽植物,人在里面就像置身于一个小公园。
除此之外的陈设倒是不多,一张办公桌,一套会客用的沙发。办公桌后面有一个书柜,书柜里摆满了书,但看得出来,那些书并不是装饰用的,很多书看起来都有点旧了,边角都有了磨损。
东西虽然不多,但很讲究,办公室和书柜都是高端实木,沙发虽然只是布艺沙发,但应该是顶尖设计师的作品。
而站在陈北冥面前的这位林半山也很有个性,身材不高,一米七五左右,但十分结实,像是经常锻炼的那一类,浑身上下都散发着强壮的气息。
眼睛大而有神,看人的时候喜欢直视。
身上的衣服简洁大方,但陈北冥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应该是首都比较出名的服装设计师佟夏的作品,要价绝对在五万以上。
“陈先生,请坐。”回过神后,林半山连忙用手指了指沙发,脸上的笑容第一次真诚起来。
看来陈北冥之前给出的那几个信息非常有用。
“谢谢。”陈北冥笑了笑,然后大方坐下。
“陈先生喝点什么茶?”
“绿茶就行。”陈北冥道。
林半山于是扭头对那个女孩道:“去泡两杯茶过来。”
两个人面向而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