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背景音乐来自田馥甄的《余波荡漾》
这期感情里的类型化男女,不按性别维度分了,因为她们统一有个共同的标签:
前任。
其实前任是个嚼烂了的话题,那么多人写,就连我自己和首尔都写了千百遍,看起来似乎没什么可挖掘的角度,然而,如果把某些前任按照对你生命影响的维度划分,就不同了。
因为我的选取维度是在情感领域给你留下鲜明形象的某类男女,
所以这次的主题就是影响到你以后人生的前任。
广义上说,所有你经历过的人和事都是让你成为现在这个样子的原因,但
毕竟蜻蜓点水的从你生命中路过还是作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地让你无法释怀,还是有巨大差异的。
提起真正曾经和你达成过世界上最亲密关系这个条件,很多人的名单里都躺着一个前任。
假如还是无法明确地区分开他们和人生路上擦肩而过的其他前任,那么就听我说说他们的标准,好让你对号入座吧。
标准一:
提起他(她),总能让你跟现任发生矛盾。
没什么比对比更直观,也更在爱情里让人生厌的了。
在你心里重要不重要,能否一笑而过,不是看想起他红不红眼,而是提起他跟现任翻不翻脸。
情人总是最敏感的,哪怕你刻意压抑过去留下的悸动,现任们也能一眼看出那个名字对你意味着很多。
你也觉得烦躁,甚至暗自恼恨自己没用,但又在其他时刻毫无缘由地浮现出他的脸,诱因可能是某个熟悉的场景、用品甚至只是一句歌词或者手游里的一个昵称,来不及后悔就觉得温暖,这两种情绪交替产生,如同冰火缠身。
不自觉地对比,
人前总是信誓旦旦,耻笑那些忘不了过去的人不会有未来,夜阑人静,会忽然把身边的这张脸和记忆里的那张做叠化特效,然后直到沉沉睡去才淡出。
在和现任的交往里免不了打情骂俏时用他人对自己的钟意来刺激对方玩点小情趣,可无论何时都不会提起的那个名字,才是真正让你对自己存在感最深刻的一次验证。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感情和所有人类的生命经验都一样,对比是习得的最佳阶梯之一。
标准二:
在他(她)身上理解欺骗。
没错,人天生就会骗人,这是所有人类的共同天赋,无论你怎么回避都会说出第一句谎话。
但不是每个欺骗你的人都让你咬牙切齿,也不是你欺骗的每个人都让你如履薄冰。
撒谎的人们大多有这种经验,就是对越陌生的人说出谎言越自如,老练的甚至不需要心理建设就能脱口而出还顺理成章。
而越是了解你内心的人,哪怕对方只是在毫无戒备的情况下,你准备充分,都觉得在他面前编制一个谎言心惊胆颤还极度刻意。
这并非真的因为对方有洞察你所有苍白或缜密言语背后真相的能力,而更多的是信任本身带来的罪恶感。
想考量一个人在你心里的分量,想想欺骗他之后的内疚值就很清楚了。
而那个特别重要的前任,一定跟你经历过一场真正的欺骗。
无论是在相识、相恋、相处还是相互分开前,可能是对方骗你,也可能是你骗对方,但出口成谶,再难挽回。
它让你真正理解欺骗的本质,尤其在感情这维度上,欺骗意味着重复,
对爱人不诚实会产生惯性,明白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知道爱并不是白璧无瑕,而是学会在生活的夹缝中获得平衡。
标准三:
他(她)在你生命里始终难忘。
这看起来是句废话,但并非如表面那么简单。
重要当然难忘,可后来记得的,已经渐渐不是他。
不不不,现实世界里,他可能并没有变,但你们早就失去联系,你记忆里的他是随着自己不断重新包装后的形象。
每隔一年或者数月,再想起他,你觉得异常清晰,
可其实回忆早就被自己的私心篡改,原来故事里的情节细节甚至发生的场合都被你不自知地修正,不够完美得变得更完美,不够可恨的变得更可恨。
像是一个夏天的露天泳池故事,渐渐被莫名其妙地变成了冬日的假面舞会,而且你觉得毫不违和,深信不疑。
记忆和你一起共谋,把他变成你现在想要的样子。
就如同得了健忘症的老人,当下发生的所有过目即忘,而过去的一切都越来越清楚,在想起他的一瞬间,生命飞速倒带。
然而事实上,你怀念的,根本是一个未曾发生过的以前。
而那个过去就如同搭建一幕电影场景,时间地点都可以变幻,核心是因为有那个人。
以前排话剧结业的时候聊舞台重心,教授永远强调的是要想使人相信,立得住,就必须要让角色不可置疑。
而在你脑海里的情感世界中,他虽然扮相逐渐失真,但只要想起来,永远都有追光。
标准四:
跟他(她)这辈子再无可能。
仿佛是所有青春类电影的感情线诅咒,你曾经最掏心掏肺的那个对象,永远不会再携手。
这一点,艺术源于现实。
无论是你的原因、他的原因、成长的原因、世界的原因,天灾人祸都不重要,关键的是结果注定。
它可以被戏剧化地放大成之所以这段感情经历不可替代的注脚,但在现实里,永远充满着无可奈何。
逻辑上来说,即便这层关系已经不复存在,但世事无常,只要两个人还在,那么理论上就有可以复合的前提,尽管绝大多数时候整个前提毫无意义。
但对他不是,没可能就是没可能了。
在感情有个奇怪的现象,亲密限度突破了一定范围之后,再激烈的矛盾只要被化解在这个限度之内,都是可以消化的。
然而一旦达到这种程度的关系拉开了彼此的距离,那就跟矛盾能否解决无关了,心理上就很难接受再次成为最亲密的人。
这种感觉很难描绘,却是真正阻碍那个你曾经认为别无他选的人再次和你在一起的潜在原因。
标准五:
听到近况,并不希望他更好,也不希望他更差。
波澜不惊是一个比喻。
但真正心境上能做到的人少之又少,除了天赋还得后天不断自虐,就像玄幻武侠小说里的描述。
可平静有时候也并非要靠修炼,可能是一个忽然来临的状态。
就好像听到他的消息。
人都有私心,尤其对前任,盼着好,或者盼着不好。
那些能放在社交主页上含泪祝福或者喊打喊杀甚至大骂不得好死的前任,都谈不上重要,也很快会淡忘,越是激烈的情绪,就越容易很快挥发干净。
而他不同,你听说也就听说了,不会太过悲伤也不会非常愉悦,甚至对他有没有新欢进展如何也毫不关心,你和他的关系,仿佛从分手的那个瞬间就冻结起来,万年冰封,此后他的人生对你已经是陌路。
所有试图唤起感伤情绪的“最怕空气忽然安静”“听说你身边有新面孔”之类都很难煽动你,甚至觉得幼稚。
如同真正的悲伤很难哭出声,真正的缅怀不是埋葬,是一种旧习惯。
而新世界虽然仍在前进,但仿佛已经不是你的世界了。
标准六:
他的重要,也可能因为够狠。
说了上面那么多,很可能被理解成这个重要的前任存在的形象永远是温情脉脉。
并非如此,重要在这里只是一个形容词,它表达了质化指标,却没有指向原因是因为够好还是够坏。
那个重要的前任,很可能是因为伤你够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