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曾说:“音乐在诸姊妹艺术中,是性质全然卓拔不群的一种奇特的艺术。” 他把音乐看作治病的良药和延年益寿的食物。食物是营养身体的,音乐是营养精神的,即“音乐是精神的粮食”。
他甚至还以修佛类比音乐,“修佛法的人有六字经,即‘南无阿弥陀佛’。习音乐的人也有‘七字经’,即‘独来米法扫拉西’。佛徒说:‘多念南无阿弥陀佛,可以往生西方。’音乐者也说:‘多唱独来米法扫拉西,可以进于音乐的世界。’”
一定有多数的学生感到:上音乐课,唱歌,比上别的课更为可亲,音乐教室里的空气比别处的空气更为温暖。即此一点,已可窥见音乐与人生关系的深切。
艺术对于人心都有很大的感化力。音乐为最微妙而神秘的艺术。故其对于人生的潜移默化之力也最大。对于个人,音乐好像兼益友而兼良师;对于团体生活,音乐是一个无形而有力的向导者。
个人所受于音乐的惠赐,
主要的是慰安和陶冶。
我们的生活,无论求学、办事、做工,都要天天运用理智,不但身体勤劳,精神上也是很辛苦的。故古人有“世智”、“尘劳”等话。可见我们的理智生活很多辛苦,感情生活是常被这世智所抑制而难得舒展的。
给我以舒展感情生活的机会的,只有艺术。而艺术中最流动的、活泼的音乐,给我们精神上的慰安尤大。
故生活辛劳的人,都自然地要求音乐。像农夫有田歌,舟人有棹歌,做母亲的有摇篮歌,一般劳动者都喜唱山歌,便是其实例。他们一日间生活的辛苦,可因这音乐的慰安而恢复。故国外的音乐论者说:“music as food”。其意思是说,音乐在人生同食物一样重要。食物是营养身体的,音乐是营养精神的,即“音乐是精神的食粮”。
音乐既是精神的食粮,
其影响于人生的力当然很大。
良好的音乐可以陶冶精神,不良的音乐可以伤害人心。故音乐性质的良否,必须审慎选择。譬如饮料,牛乳的性质良好,饮了可使身体健康;酒的性质不良,饮了有害身体。音乐也如此,高尚的音乐能把人心潜移默化,养成健全的人格;反之,不良的音乐也会把人心潜移默化,使他不知不觉地堕落。
故我们必须慎选良好的音乐,方可获得陶冶之益。古人说,“做乐崇德”。就是音乐良好的音乐,不仅慰安,又能陶冶人心,而崇高人的道德。学校中定音乐为必修科,其主旨也在此。所以说,音乐对于个人是益友而兼良师。
团体所受于音乐的支配力更大。
吾人听着或唱着一种音乐时,其感情同化于音乐的曲趣中。故大众同听或同唱一种音乐时,大众的感情就融洽。团体的精神便一致。爱国歌可使万民慷慨激昂,军哥可使三军勇往直前,追悼歌可使大众感慨流泪,便是音乐的神秘的支配力的显示。
古人有“乐以教和”的话,其意思就是说,音乐可使大众的心一致和洽。
近期文章阅读,了解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