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事发生的时候,王微已经离开他一手创办的土豆网,彼时的他是一个财富自由的中年男人,快40岁,偏偏要活得像文艺青年一样。
最开始时,他到处旅行,欧洲、澳洲、日本等地都留下过脚印,甚至想买一艘游艇周游世界,但毫无目的的旅行很快使他感到厌倦,对创造的渴望让他想重新创业。开一家酒庄、做个手艺人都曾被他仔细考虑过,但他最终决定去做的却是商业化动画电影。
2013年3月,王微与朋友一起创办了一家叫追光动画的公司,这很容易让人想到夸父逐日的典故,王微的解释是,
光是追不上的,但有限的一生还是需要做一些了不起的作品。
“他做影视,我不觉得意外。但做动画电影有点想不明白,尤其是商业电影,与他的艺术气质不搭。”导演叫兽易小星说道。
作为互联网圈里公认的文艺青年,王微的艺术气质来源于他昔日的创作。
他写的小说《等待夏天》被刊登在《收获》杂志上,创作的舞台剧《Raku》最终在旧金山演出,编的话剧《大院》在北京连演6场,场场爆满。甚至早在2012年他就写过一个关于比特币的电影剧本,故事的主角是造出比特币的黑客,隐于三里屯闹市,做着三轮车司机却想要摧毁金融体系。当然,这样的题材在中国是没法拍摄的。
图:王微担任编剧的话剧《大院》
当王微包揽追光动画前三部电影剧本时,以往的这些成就自然成为了对比的标准,并在无形中拉高了人们的期待值,这对创作者王微来说并没有什么好处。
除了正在上映的《白蛇•缘起》,追光动画前三部作品的票房是直线下降的,2016年元旦出品的《小门神》最终票房7849.2万,随后的《阿唐奇遇记》和《猫与桃花源》票房分别是3039.6万和1708万。至于口碑,这几部的豆瓣评分始终在六七分的及格线徘徊。
剧本是这三部电影共同被诟病的地方,压力直指王微。
甚至有人直接建议他多找几个编剧。
“每个人都这么跟我说,多推荐几个编剧,这说起来都是废话。问我你为什么不多找几个编剧,多积累一些年轻人才,这不是废话吗?”
在王微看来,不多找几个编剧,并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表达欲,是因为“从外面请来导演是不靠谱的,因为团队对他没有信心,我们不会将五年的生命交给一个外来的导演。”
为了胜任编剧这个角色,在写作习惯上,王微向文坛硬汉海明威学习,通过自律来获取灵感——晚上10点半睡,早上6点起,起床后先跑10分钟,让身体兴奋起来,然后写两个小时剧本,一天写上一页纸,最多三五百字。
不可避免地,他的个人品味投射到了作品中。
第一部作品《小门神》既有中国文化,又有新的神仙体系,还包含个人心魔、逃离都市这样无解的问题。《阿唐奇遇记》则隐藏着王微对人工智能以及平行宇宙的思考。至于《猫和桃花源》,王微回忆起创作灵感时曾透露,自己因为家里那只猫从不外出而感到悲伤,所以在电影中,他让猫制造火箭将自己送到“桃花源”。
图:《小门神》的电影剧照
然而,当裹挟太多“私货”的内容被推向大众,结果可想而知。王微想表达的越多,人们感受到的就越少,毕竟2个小时的篇幅是承担不起过于宏大或缥缈的议题的。
另一方面,出于文艺青年的骄傲,坚持原创的王微对当时大热的IP并不感兴趣
,被逼问急了,他干脆直接说,“你为什么不做,那你去做呗,跟我有什么关系。”
但现实似乎一直想让这个倔强的文艺青年低头——与《猫与桃花源》同期上映的《冰雪女王3:火与冰》豆瓣评分仅4.3分,但还是凭借IP优势在6天内拿下了4398.7万的票房,是《猫与桃花源》总票房的2.5倍。
票房接连遇冷之后,王微也开始迷惑,他声称找不到观众是谁,连最初坚持的原创也开始动摇,
“我确实也是经营者,也会觉得自己一直做原创,这野心也太大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