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文经济课堂
欢迎关注我们,一起学习经济学,用经济学的眼光看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完美Excel  ·  在Excel和Word中集成deepseek ·  3 天前  
Excel之家ExcelHome  ·  70岁老妈用DeepSeek变身‘AI达人’ ... ·  4 天前  
Excel之家ExcelHome  ·  教你3分钟将DeepSeek接入到Word, ... ·  3 天前  
Excel之家ExcelHome  ·  一分钟教会你在Excel里面接入DeepSe ... ·  5 天前  
Excel之家ExcelHome  ·  开工第一天,Excel崩了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人文经济课堂

“李约瑟难题”告诉我们什么

人文经济课堂  · 公众号  ·  · 2019-03-22 17:40

正文

作者: 岑科 (人文经济学会理事)


3月24日,是英国学术巨匠李约瑟逝世24周年,他留下的“李约瑟难题”对中国发展的启示一直延续至今,历久弥新。

李约瑟与中国结缘的故事说来稀奇。他最初是一位生物化学家,和他的夫人多萝西是英国皇家学会历史上的首对夫妻会员。1937年,一位名叫鲁桂珍的中国留学生来到剑桥大学,师从李约瑟夫人。一年以后,李约瑟与鲁桂珍发生亲密关系,从此鲁桂珍成了他的中文老师和情人,而李约瑟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热爱。


李约瑟夫妇和鲁桂珍合影


在跟鲁桂珍交往的过程中,李约瑟了解到有关中国人在医药和科学史上的贡献;并且在跟几位中国留学生一起工作时,李约瑟发现他们非常聪明,才华横溢。这就引起了他的思考:为什么中国人在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作出了很多重要贡献,而科学与工业革命却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李约瑟将这一思考放置在他耗时50多年编撰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之中,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人称“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难题”之所以受重视,特别对中国人来说,是它蕴含着更深的历史追问:为什么曾经光辉灿烂、领先世界的中国在近代以后开始落后挨打?中华民族能不能奋起直追恢复往日的繁荣与富强?

这个问题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精英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和历史发展的主线。

刚开始,很多人认为中国落后于西方只是偶然的原因,所以直接向西方学技术,后来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关键不是技术而在政治,甚至在传统文化的禁锢。于是历史的主线从洋务运动转到戊戌变法,又从君主立宪转到辛亥革命,直到“五四运动”之后新的革命思潮把中国推上激进赶超的道路。

结果令人失望。就像著名历史学家袁伟时先生在《迟到的文明》中所说,由于选择了错误的转型路径,加上先天的政治、文化包袱,中国在现代化的文明进程中屡屡迟到,走过了一条损失惨重的历史弯路。

幸好,1978年开启的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转机,经过四十年发展获得巨大成功。中国的人均GDP从380美元增长到9900多美元,经济总量从世界第15位升到第2位,从一个贫穷的国家变成世界上最发达国家的债权国,和美国并列成为影响全球政治经济的重要角色。


中国跟美国并称影响全球的“G2”角色


但是,当人们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创造的经济奇迹时,对社会发展的解释和判断又出现了分歧。

一方面有人认为,中国的成功提供了一个有别于西方的发展模式,即“中国模式”。它的特点是依靠权力集中的政党,在政治稳定的前提下推动市场化改革,以政府的力量主导经济建设。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中国模式”并不特殊,甚至不存在“中国模式”。中国改革成功无非是放弃计划经济、增加市场自由、融入世界贸易的结果。

这两种不同的发展观,指向两条不同的未来道路。

而对“李约瑟难题”的解答,也会构成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一种思想力量。特别是在举国上下关注“伟大复兴”,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总结中国历史上科技落后的教训,可以说是中国知识界至关重要的任务。

像当代著名经济学家,在主流社会中有很大影响力的林毅夫教授,就曾对“李约瑟难题”进行解答。

林毅夫认为,在古代社会,技术创新主要依靠农民和手工业者经验积累,人口众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优势,这是中国当时的技术水平能够领先于世界的原因。而在18世纪之后,当技术进步的范式从经验积累转变为以科学推理为基础的重复实验之后,中国就迅速落后了。

其中儒家文化和科举制度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在中国古代,对科举的评价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考科举做官是聪明人最热衷的追求。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投资回报率最高,还可以光宗耀祖。聪明人不一定有好奇心,但是有好奇心懂得观察并能总结出理论的一定是聪明人,对他们来说参加科举是最划算的选择,因此会把毕生精力用于苦读四书五经,而不会从事科学研究。

在特定的历史年代,科举本身是一个非常良好的制度安排。它有一个统一的考核标准,相对来说是公平的,能选拔那些有抱负的聪明人不断进入官场,维持官僚体系的活力。这是中国古代社会能够保持繁荣兴盛的一大原因。但是,当技术发展到了需要科学探索发挥作用的时候,科举制度就阻碍了技术创新范式的转变,以及新的技术进步。

由此,中国社会无法产生工业革命,导致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开始落后。

林毅夫的观点让人联想到当今中国的教育状况。

当今中国教育的一大特点,也是通过统一的考试决定谁能接受高等教育,并影响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与人生道路。尽管存在种种弊端,人们大致认为高考是一种“最不坏”的公平竞争。但是显而易见,这种制度对于激发人的好奇心、培养人的创造力是有巨大缺陷的,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高收入家庭、包括很多高级官员都热衷于把子女送到国外读大学的原因。


中国某地的高考誓师大会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也对“李约瑟难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认为近现代史上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有三个原因:一是中国不具备宜于科学成长的自然观念;二是中国人太讲究实用,很多发明都停留在经验阶段;三是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力和创造力。

结论很简单也很重要:教育是中国迈向文明社会的基石,是在未来国际竞争中能否赢得主动的关键。如果我们不把自由、独立、多元的价值观输送到教育体制中,未来中国的科技复兴依然是一座可望不可及的空中楼阁!

在李约瑟教授逝世前的第六年,他以89岁高龄和85岁的鲁桂珍正式结为夫妻。因为在1987年,他的第一任妻子多萝西去世了。而在此前将近五十年的时间里,三人一直保持着亲近和谐的关系。似乎正是凭借着自由与包容,李约瑟难题在爱情领域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