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商周之变
王国维先生说过
:
“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商周之际。”
(1)从“天下观”到“中国观”
商朝时代的人们认为“天下”,就是指领土,尚没有一
统
的观念。而到了周朝,出现“中国”一词(“宅兹中国”),人们认为“中国”是天下的中央,是文明的中心。
(2)从内外服制度到封邦建国
商代国家治理实行内外服制度,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即商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地区;外服是商族以外的附属国,即由邦伯管辖的地区。
商王是“诸侯之长”,是诸侯联盟的盟主
,与各附属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周朝普遍推行分封制度,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
周天子是“诸侯之君”,与众诸侯形成君臣关系。这一制度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局面,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是走向中央集权的重要环节。
(3)从继承原则无序到嫡长子继承
商朝王位继承采取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的方式,并未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度,统治集团内部并不稳定。周朝确立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稳定了统治集团,强化了统治秩序。
(4)从残暴统治到礼乐制度建立
商朝人相信,上帝和祖先神灵主宰人世间一切祸福,则异族人的血肉则是奉献给上帝和祖先的最好的礼物。于是,统治者追求“人牲”和“殉葬”,统治血腥、残暴。西周统治者
吸取商代灭亡的教训,建立了一套礼乐制度,为社会提供一套新秩序,这是比暴力更高效的统治手段。
(5)
从“尊天事鬼”到“敬
天
保民”
商朝迷信鬼神、“上帝”,是“神本”社会。以周公为代表的周初统治者创造了“德治”、“敬天保民”等概念,并将商代的“上帝”代入其中,以“天命靡常,惟德是辅”来解释西周代商的原因,强调敬天保民与道德教化这一主张具有人文主义色彩,相较于商代的神权政治,这显然是一个飞跃性的进步。
二
、
周秦之变
(
一
)从社会转型视角认识周秦之际政治的变化
总体:宗法分封制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血缘宗法社会
→
地缘政治社会。
(1)
地方单位:封国
→
郡县;分封制
→
郡县
(2)
地方基础:血缘
→
地域;部族国家
→
疆域国家
(3)
行政特点:分权
→
集权;地方分权
→
中央集权(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4)
选官标准:血缘
→
才能;世卿世禄制
→
军功爵制
(5)
官员身份:贵族
→
官僚;贵族政治
→
官僚政治
(
6
)
高度集权:没有
→
实现
(
7
)
历史影响:造成割据
→
巩固统一
(
二
)从社会转型视角认识周秦之际经济的变化
生产力;青铜
→
铁器时代,铁器、牛耕使用,生产力飞跃,经济发展。
土地制度:土地国有(井田制)土地私有转变
→
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
经营方式:农业集体耕作
→
个体经营转变。
手工业:“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
→
冶铁业为主的私营手工业产生。
商业:“工商食官”制度出现
→
个体私营(打破“工商食官”局面 );由重视鼓励
→
重农抑商政策。
(三)从社会转型视角认识周秦之际思想、文化的变化
(
1
)政治理念由家国同构、敬天保民向从“ 霸道” 转变;
(
2
)从“天下归心”的礼乐文化向“百家争鸣”转变,从“百家争鸣”向“焚书坑儒”的专制文化专制转变;
(
3
)由“学在官府”向“学在民间”转变,由“学在民间”向“学在官府”转变。
三、秦汉大变局(史学家赵翼的观点)
(1)贵族政治进一步衰落
世家传承受到冲击,政治上呈现出“平民化”风貌(或由“世侯世卿之局”到汉初“布衣将相之局”
)
。
(2)从文吏政治到士大夫政治
秦朝在法家学说指导下尊崇文吏政治,要求所有官吏都坚守“为吏之道”,与坚守自由思想和独立人格的士人形成尖锐的对立。汉武帝时期,由于儒家思想受到尊崇,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阶层崛起,士大夫政治逐渐形成。
四
、
魏晋大变局
(1)深层的分裂局面。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大分裂时期,中央集权
。这个时期由公元220年曹丕篡汉建立魏朝(曹魏)开始,到589年隋朝消灭南朝陈而重新统一结束,共370年。期间,只有37年
的统一(西晋),而余下朝代更迭频仍并有多国并存的情况。魏晋南北朝的形成是因为东汉政权式微、门阀士族崛起的结果。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使其取得政治特权,西晋推行
占田制又使其取得经济特权,遂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门阀制度
,造成国家治理结构性失调和系统紊乱,引发了长期的军阀混战和地方割据。
(2)复杂的民族关系。
由于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杂居,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空前的民族大融合。在北方,史称“五胡”的匈奴、鲜卑、羯、氏、羌等塞外民族纷至沓来,在黄河流域建立了许多政权。这些民族政权,一般不管哪个民族居统治地位,大都与汉族世族阶级相联合
。边疆民族迁徙频繁,使得民族成分复杂,民族战争剧烈,民族政权更替迅速,民族交融加速。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民族融合加强,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潮流,加速了民族融合和封建化进程。至北朝末年,胡汉差异逐渐消失,实现了民族大融合。
(3)频繁的人口迁徙。人口迁徙的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阶层之众,历时之久,影响之深胜于此前任何一个时期。边疆民族南下北上、东进西入,迁徙频繁。“永嘉之乱”使黄河流域
广大人民流离失所,被迫大规模迁移到江淮流域(主要是流入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地)。这次南迁人口约90万,使秦汉以来人口分布显著的北多南少格局开始发生变化,
南方人口得到较快增加,促进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这是中国人口分布中心向长江流域转移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4)变动的典章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从中央官制到地方行政制度,往往处于一种过渡状态,缺乏凝固的制度,诸多制度因时、因地、因族发生着流变。这一时期制度有诸多更变,如九品中正制、三省制度、三长制、均田制与租调制,这些制度具有过渡性,为后来隋唐制度创新奠定基础。
(5)特殊的社会结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尖锐而造成的动荡、对峙、分裂局面,使得这一时期的等级性、宗法性、民族性、宗教性特征尤为明显。
(6)璀璨的思想文化。 ①文学创作形式异彩纷呈。从东汉末年开始,先后出现建安文学、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族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②思想界异常活跃。道教系统化,佛教和反佛斗争激烈,玄学兴起,佛儒道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③科学技术成就突出。如祖冲之的圆周率的计算、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西晋裴秀绘的《禹贡地域图》等。这一时期的文化体现民族融合的特色,并带有分裂割据和宗教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