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CCBE跨境电子商务大会暨海贸会7周年奥斯卡年会已经落幕,海贸会组织了多位来自全国各地跨境电商卖家的嘉宾前往
际客电商
进行了丰富的企业参访行
年会当天,海贸会30名嘉宾开启跨境电商标杆企业参访活动,活动走访了际客电商。
作为
多渠道、复合型跨境电商的代表
,际客电商在独立站运营,品牌建设方面,海外本地化运营方面都表现不俗,同时也是速卖通、亚马逊等平台的超级大卖家。
是整机类国内跨境出口电商的领头羊。
参访当天酷暑难当,但是我们热情不减,一行人有说有笑来到了位于星河world的际客电商,在叶经理介绍和引导下对际客电商进行了简单参观,良好的办公氛围,让我们感受到深厚的企业文化。
际客电商副总的程斐在会议室对际客的企业概况、发展及商业模式渠道进行了详实的讲解介绍。
我们是
第一批做独立网站的
, 3C数码这个领域仅此于环球,当时认为平台不可控的风险比较高,比如说做亚马逊,即使是大卖家也有可能会被整顿关店,随着这几年亚马逊发展,规章制度已经成熟稳定,不会平白无故去封锁你账号,现阶段对于想要好好
做产品,做品牌,亚马逊依旧是很不错的平台
,我们在速卖通这块占比份额较大,收益于建队早团队多,是除了独立站之后的第二个项目,
2016年我们成立自由品牌事业部
,然后开始运营亚马逊,做亚马逊一定要做品牌,不能铺货、杂货,
品牌不是单纯的从市面上拿点货贴个标就可以做品牌了。
我做了十年电商,超过一半的时候是跟供应链打交道,早起跟国外打交道,当时的中国制造确实拿不出手,才会被人死命压价格,从外包装到产品器具一眼都能看出廉价,当年工厂都恨不得拿牛皮纸包一包就往外发,行业粗放式发展严重,后来
以海翼为代表的跨境电商在亚马逊平台的兴起,开启了中国品牌出海的一个好机会
,我有几个朋友一直为海外大品牌进行代工,这几年给我反馈的是,不行了,那些大品牌订单量在急剧下滑,订单到底去哪了,从报表上看,订单需求一直在增长,原因是市场被更多的品牌商瓜分,传统的品牌商,更新换代频率低,发展停滞落后,而以跨境电商为代表,通过各大电商平台,品牌得到高速发展。于是我们2016年开展了自由品牌,投入大量的模具、专利、人才,研发等等,
我们希望自己产品端通过自己渠道孵化出一些品牌出来,学习海翼等优秀的企业做出自己的特色出来。
2016年我们还启动了海外本地化的项目,我们在海外
当地找合作方,找仓库,店面
,在当地做一些能落地的本地化项目,把海外的店面开起来,
把产品放在那里做展示
,在通过海外的运营团队,我们在当地几个国家都有
分公司、售后、Marketing,对于本地化运营这件事,我们是认真的。
我们的独立网站架构已经非常完善,只需要进行简单的复制就好,不断的找到专业的人员去运营,每年根据市场的变化在做微调。
不断
加速企业的布局,把更多的盈利放在孵化项目上去
,在我们看来,跨境电商依旧没有天花板,我们看好这个行业,国内的最好的环球一年能做100亿也就占了1%左右点,市场依旧宽广,不像国内,局势已定,我们希望在资产的帮助下,
做出自己的特色,把他当成终身事业来做
。
接下来的时间里是际客电商的程总与大家的交流环节,大家交流热烈,参访嘉宾也从企业各发展方面出发向程总请教了一些问题。
海外员工是在深圳招聘的吗,招聘渠道是什么,具体谁负责海外视频拍摄。
是的,在深圳招聘的,在本地化运营过程中,老外管理老外更容易,效率也能提高不少,而中国人管理老外
容易出现文化冲突
,现阶段公司的
老外同事主要集中在市场部,视频拍摄及宣传也是他们负责
。深圳会定期举办专场的老外招聘会,这是我们刚开始的主要渠道,老外在深圳也会有自己的朋友圈,也会向公司推荐人才,适合岗位就可以留下,我们现有的团队就是这样积累下来的。
薪资待遇参考国外当地的薪资待遇。
现阶段公司发展迅速,员工激增,你们是如何做好招聘工作的
说实话,在深圳这个地方招聘确实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深圳人才成本太高
,我们已经开始尝试布局内地,将基础的一些工作往内地去分,内地人员成本低,稳定性更高,
计划是把客服这类不需要内部沟通的逐步往内地转移
,但是像技术、运营、推广岗位,还是需要坐在一起讨论,远程办公会现阶段总体来看还是弊大于利,
而客服迁移内地的却又太多优点,成本低,好招人,流动性低。
关于人员管理,我们更看好90后,年轻有冲劲,办事能力突出让他们开始尝试管理岗位,用开明的管理方式去激励他们。
有希望成长的,用氛围去带动他们,如果团队有几个人特别用功的,特别是新人,冲劲更足,也能影响全体老员工积极性。
为员工建立清晰的职业规划,让他们知道上升渠道在哪里,多沟通交流,直系上级领导增强互动和关爱。
良好的工作环境,更能吸引人才。员工持股平台,把员工放进来,很常见的激励方式。
我们用都是常见的推广方式,
推广没有秘诀
,如果要做好,尽量把事情做细,找到合适的人,让他们专人专职,这样比他一个人担任多个岗位更划得来。
多数大公司,并不是运营有多神奇,而是细致化运营能力特别的强。
我们布局非常完善,除了环球以外,
行业其他家巨头,
基本是以亚马逊等平台运营为主,只做平台的价值不是特别大,容易出现风险危机,
独立站作为我们一大特色,是支撑我们企业的重要来源,他与其他几大模块相互支撑,形成良性的持续发展。
自由品牌这块,
从品牌的第一天起,就不想做一个只贴标的品牌,也希望有一天我们中国人的品牌在海外得到真正的认可,去欧洲参访也就看到一个华为,我们希望看到更多的国货。
我们拥有十多年有经验的管理团队,以上这些都是我们的核心优势
。我们更容易得到资本的青睐。
公司从5个人发展到现在的400个人,经历了几个困难节点。接下来三年有什么计划。
从人数规模来讲30-50人团队是最好管理的,50人左右会出现第一个坎,
到了100-200这个过程,是具备挑战性的
,这时候管理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最后熬过来了,步伐会加快,然后形成复制。
能否熬过来主要考验老板的管理能力以及管理团队的执行能力。
接下来三年的主要计划是品类扩充,以此增强营销能力。
当然扩品类的原则是人,人才是核心,没有合适人不会选择扩品类。
做独立站,时机很重要
,现在要做个独立站不是没机会,就是难度太大了,我们从外部去观察流量入口基本上被瓜分了。欧洲可能还有一定机会,但是小语种项目,大家都在做,特别是环球。
因此时间点很重要,团队很重要,不是你用一个好的模版把他搭起来就好了,因为模版的瓶颈会很快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