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内容A:
十字路口1993:“中国人民老朋友”的“简单了结”,并不简单
】
【上期内容B:
帧察一周年,突然要骗钱,诚惶又诚恐,竟不知所言
】
前两天看到微信公众号的推送列表时,突然吃了一惊:
是啊,又到了这个时候了。尽管早在9月就在长春的火车站见到了胸前戴着大红花的一波武警退伍老兵,但部队士官士兵退伍复员时间各不相同,12月初的这一波,非常传统,非常集中。就像之前无数个12月初一样,每一次,在军营,在车站,在机场......都是这首多少年来被称为《送战友》的歌。
此歌版本极多,本次分享选择蒋大为老师的版本
说起来,我之前虽然知道这首歌的真正名字不是《送战友》,印象中大概是“什么驼铃”之类,但直到写这期【每周一曲】的时候才知道,原来这首歌是一首电影的主题歌,并非是为了送别战友而特别创作。
由著名老戏骨于洋老师自导自演的,反映文革时期公安战线故事的《戴手铐的旅客》,在当时(1980年)并不算是一部十分火爆的电影,特别是在其太过深入人心的主题曲的对比下更是如此;但哪怕只有这一部分能够在将近40年后的今天被人想起,已经足够传奇,更何况这首歌至今仍然是部队送别战友时的保留曲目。
一人包办这首经典的词曲工作的王立平老师,是国家一级作曲家,曾经担纲《87版红楼梦》全剧音乐的谱写工作。能够从这么一本大部头里逐字逐句雕琢出至今仍被奉为经典的音乐作品,足见王老之才华。由此观之,《驼铃》不过是其牛刀小试了。
这个产量简直了......
尽管这首歌的歌词,完全是按照电影的剧情设定创作的,但几十年下来,却没人觉得这首歌在送别一茬茬战友时,有任何的“违和”之处;全歌没有一句“同志”,但一声声“战友”、“弟兄”下来,一代代唱的人和听的人往往都泪满衣襟,也许这就是创作功力的体现吧。
在佳作面前,更多的词句只能反衬出咱对音乐的无知来。我想,真正对这首歌有发言权的,应当是读者朋友里的那些现在是,或者曾经是当兵的人。
不多说了,在这个日子里,不妨再听听这首......《送战友》吧。
支付宝/微信打赏码
感谢新老朋友鼎力支持,我们
会
再接再厉,希望您的打赏变本加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