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当下的媒体转型和平台调整,你知道我最烦什么吗?最烦一类人,动不动把“死”“凉凉”挂在嘴上,如秃鹫一般召唤和蹲守着新旧平台的“死亡”,总一副幸灾乐祸的嗜血面孔:几家报纸停刊了,就急吼吼地宣称“报纸已经死了”;传统媒体不如黄金时代那般风光了,就忙不迭判断“三分之二的传统媒体会关停并转”;某互联网平台出了一两次安全事故,就义愤填膺地呼吁“让它去死”;某个新媒体平台受到一些批评和处罚,或被约谈,或被下架,也会被“该死”的极端声音所包围。语不惊人誓不休,“死”在某些人嘴里毫无表达障碍和禁忌,张口就来,对媒体转型、平台调整和内容管理的周期,缺乏基本的耐心与起码的认知。
就拿近来引发关注的小红书APP下架来说,这样的下架,对处于飞速发展眩晕中的小红书是一次及时的教训,逼着其必须面对野蛮生长中暴露的种种问题,如一些媒体所批评的,简单粗暴的“种草”,虚假信息的涌入、违法广告、扭曲的炫富等等。——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一直高歌猛进,互联网的发展不能只有“油门”,而没有“刹车”,不能蒙脸狂奔。监管缺位,如跑车没有刹车,油门刹车的 精妙配合,一辆车才能稳稳前行。这种下架,就是监管部门的踩刹车,倒逼那些享受着互联网巨大红利的企业去面对问题,在迅速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后补上内容专业积累这一课。冰点周刊评论说“缺的那一点是专业点”,平台必须过专业这一关。
下架新闻之下,不少唱衰之声,甚至觉得又一家APP不行了。我倒觉得别把“下架”敏感化,不必过度解读,而应该看到这背后互联网监管趋严的常态化。错了,就要受到惩罚,这是很正常的管理,“下架”不是极刑,不是为了让一家互联网企业死,而是更健康、更规范、更好地活。其实,看看我们手机中那些常用的APP,那些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平台,有几个没有被约谈、下架、警告、处罚过,有几个没有受到过批评。但这些惩罚和批评并没有让平台萎缩或死去,并没有影响活跃度,而是让他们在深入整改和履行平台主体责任后更加规范、稳健和清朗。
新华社的报道说,健康有序的网络生态正受到更多平台的重视。7月,小红书发布反作弊报告称平均每天清理刷量笔记4285篇,每天有920篇人工刷量笔记被清理;8月1日,抖音发布报告称近一个月清理涉嫌内容低俗视频3011个、下架话题209个。――这些都是监管形成的正反馈,刹车带来的清醒。“凉凉”是网民的唱衰专用语,当年央视曝光快手、火山几大短视频的流量逻辑鼓励未成年妈妈直播,有关部门严肃约谈了相关网站的主要责任人,这几个短视频APP也悄然从各大应用商店下架。那时网友也说短视频企业要“凉凉”了,但企业和短视频没有凉,在整改后反而越活越好,赢得越来越多的用户,成为行业领头羊。
下架不是为了让一个APP死,而是在规范压力下让其更健康地活。这个监管的过程,也是让那些暴发的新媒体平台完成向传统转型的过程。小红书回应称“已对站内内容启动全面排查、整改,深入自查自纠”,这其实就是补课,提升内容把关能力。从以往其他受过类似处罚的平台看,整改后不久就会重新上架,小红书会继续充当“新国货”品牌触达年轻人的阵地,充当消费升级下90后分享学习、健身、旅行经验的生活方式社区,让“小红书博主”成为这代年轻人的职业新选择。
针对当下的媒体变革和平台转型,前几年我提出过一个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相逆的命题,呼吁新媒体平台要向传统转型。什么意思?不是技术上的返祖和倒退,而是内容管理的逻辑要向传统平台学习。快钱赚得太容易、融资融得太快的新媒体平台根本没有意识到,他们走得太快了,广告利润远远跑在了内容管理的前面,凝聚用户的能力远远地跑在了信息把关能力前面。早早地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而内容、规范、把关上的原始积累,远远没有完成。一个高速发展的平台企业,利润荷尔蒙的刺激下,可能缺乏慢下来“完成传统转型”的自觉,监管的刹车逼着小红书这样的高速飙车者必须完成传统转型,必须有正确的三观,内容治理决定了平台能走多远。
我是一个传统内容的信徒,这几年我写了不少文章力挺传统媒体和平台,批评那些动不动宣称“报纸已死”的肤浅唱衰者,但我并不排斥新事物,不会对那些新平台有什么敌意,而觉得应该宽容新事物,对新平台出现的问题要有容错意识,不能因噎废食,不必因为问题而把新事物一棒子打死。纸媒不会死,传统媒体不会死,新媒体新平台当然也不会,他们身上都有如塔勒布所言的那种“反脆弱性”。
当下舆论场上有一种很不好的风气,就是“跟风追捧”和“跟风踩踏”。一个新事物流行的时候,迅速刷屏和爆款,爱得死去活来,缺乏理性、审慎而克制的判断。而当一个新事物出了点问题,有点毛病,曝出负面,又迅速全盘否定。企业有难,八方点赞,快手曝出未成年妈妈直播后,一夜之间全网杀气腾腾;滴滴顺风车事件后,让它关门的声音层出不穷。从百度到京东,再到今天占据霸主地位的那些大佬,每一个互联网企业,每一个带着创新基因的平台,可能都经历着这种“被骂该死”“说什么都错”“出错众人踩”的至暗时刻,让互联网创新者面对狂躁的舆论和能淹死人的口水如履薄冰。
塔勒布提醒,新事物让人狂热,其未经试错的风险可能也是一枚炸弹。能理解人们对那些新事物所包含的风险更多一层担忧,也能理解人们对互联网暴富背后的道德更多一层期待,但聪明的人们啊,千万不能失去了对新事物的包容,不要一边享受着互联网创新给自己生活带来的便利,一边互联网化了,一边却用最恶毒的词语诅咒着他们。这些创新,不知不觉已经嵌入我们的日常,衣食住行的习惯。购物,支付,消费,出行,学习,都因为各种互联网平台变得更为便利,无形中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正是对创新的包容,中国才有了今天这些互联网红利,有了阿里腾讯,有了抖音快手,有了小红书、网易云、喜马拉雅。
动辄“凉凉”,失去了包容,我们也将被创新和未来所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