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沉浸在琐碎的日常工作中,时间的流逝变得飞快,如果60岁退休的话,“接下来5年的工作清单会很清楚”,要5年的安稳,还是拿安稳去换更多的可能性?
春晚节目审定繁琐严苛,正式直播前已经历了6次完整的彩排。2016年的春晚又设置了诸多分会场,与周涛同在央视大型节目中心的其他部门主任都已赶赴各地分会场指挥工作。
作为唯一的“留京副主任”,春晚彩排之余,周涛还要负责主持台里的各项年终工作。春节前的一个月,她常常早8点就到台里开会,凌晨2点才回家,次日又紧锣密鼓地开始连续10小时的春晚舞台彩排。
这也是如常的忙碌。但这次谢幕时,她没有按照惯例讲上一句“观众朋友们,明年再见”作为结束语,而是说
“观众朋友们,再见。
”
没有“明年”了。虽然还没向台里正式提出离开,但在心里,
在自己奋战了17个佳节的春晚舞台,她悄悄对自己的央视主持生涯做了告别。
说完那句“再见”,春晚直播结束。没有出现问题和纰漏,一个月的奔波画上句点,周涛如释重负地想着“晚会终于结束了,可以回家休息了”。
疲惫掩盖了本该有的告别情绪。我问她“转身时刻”有什么感想?她想了很久,最后只是概括为含糊的“五味杂陈”。
生命中重要节点的翻涌,此刻回头看去,也不过就是一个寻常而疲倦的午夜。
2017年,主持了17次春晚的周涛终于成为了电视机前守候春晚的一名普通观众。从前,自己主持时,周涛从没有过影响发挥的紧张,甚至因为永恒的镇定自若、绝少错漏,被粉丝们调侃是“话筒在手,天下我有”的王者姿态。
作为观众,周涛忽然替电视机中的同仁们紧张起来,担心主持的环节会有所纰漏,担心精心准备的节目会有意料之外的问题发生。“我现在已经不主持了,为什么会有这么紧张的感受?”本该是轻轻松松的节日助兴项目,牵肠挂肚地看下来,倒显出一些不合时宜的执拗。
在家里度过除夕,周涛是唯一的那个分外认真、在电视机前正襟危坐的观众。“有时候我妈妈会起来跟朋友打电话,我女儿又跑来跑去吃东西,哎呀,我就会很生气,你们为什么不认真看我们的节目呢!”
这是一台怎样的晚会?不会有人比身处其中17 年的周涛更清楚了。每一年,每一次,它都是所有参演者当下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被投入了所有可以供奉的热情与精力。
自己的身体健康、家里的琐事困境、孩子小、父母病……都要为它让路。那些在荧屏里稍纵即逝的两分钟、一分半、30秒,甚至一句调侃,背后都是无数次商量打磨的心血。
告别春晚主持人、作别那个穿着隆重裙子、表情喜悦的“花旦”,周涛发现春晚对于观众来说,更多的是一场陪伴。
过年的主体是家人朋友,是在春晚这场喜庆“背景音乐”的伴随下,被团聚与幸福充盈的内心。能不能专心、完整地收看这台一直“伴随”着的晚会,其实已经不再重要。
而作为“陪伴”节目的其中一名主持人,显然也无需因此过多介意观众的凝视。
离开春晚、离开央视舞台,很多观众追问“周涛去了哪里”,80后、90后一代的观众,更是会说是“看周涛老师的节目长大的”。每每听到这些,周涛都觉得很荣幸。
世界这样辽阔,人生越向深处走,能记住的越只是身边亲近的爱人、朋友。作为一个跟观众的现实人生没有任何关联的人,能够被“符号”般地记住,镌刻在别人的记忆里,不是谁都能拥有的幸运。
但能够被记住多久、以一种怎样的面目被记住,周涛不想强求。“说句有点轻慢的话,我不在意被怎样看待,那是别人的事。”她的语调依旧轻柔,但态度毋庸置疑。
告别“花旦”和它附加的好与坏,“其实没有那么痛”。
“能被记住”是主持人周涛的福气。
有勇气告别“被记住”的执念,是表达者周涛的幸运。
从前做主持人时,比起独自面对摄影机的“抠像”,她更爱带观众的录制,热爱与观众交流的真实舞台和不可复制的临场艺术;主持春晚后,周涛也尝试了跨界演小品,“扮演另一个人”是身处规则内能够短暂跳脱规矩的瞬间。
离开央视之后,有了更多机会的周涛首先选择尝试舞台剧
,2018年,周涛首次主演了话剧《情书》,专心扮演一个女孩从青春到白头的一生。
话剧舞台充满魅力,比短暂的小品有趣,也比想象中艰难。大段台词和他人的人生重量压下来时,不是表演科班出身的周涛几度濒临放弃。
执导《情书》的尤里·耶列明是俄罗斯国宝级话剧导演。他握着周涛的手,以老外特有的夸张语调问:“涛,你告诉我,这真的是你第一次演舞台剧吗?”得到肯定的回答,他又雀跃地说:“那你表现得太好了,太好了!”
见周涛露出不可置信的表情,他又正色道:“这是我的作品,我要对此负责的,不会盲目夸奖你,你是真的很好。”
来自导演的第一份鼓励让周涛重新拾起遗落的勇气。首演结束后,更有观众陆续在社交媒体中表达惊喜,他们被“央视名嘴周涛跨界出演”的噱头吸引而来,却意料之外地只看到了一个故事中的女孩。
今年,《情书》在国家大剧院演出三场,周涛专门请了一些央视的同事们来看。演出结束后,孙小梅对她说:“看着你在舞台上表演的时候,我很努力地在找春晚主持人周涛的影子,但是没找到。”目之所及,全是那个在书信与情感间挣扎、惹得大家掉眼泪的女主角路佳佳。
同为央视主持人的孙小梅是周涛的大学本科同学,一路从象牙塔到职业舞台,两个女孩不仅是肝胆相照的同事,更是彼此最亲密的伙伴。能在最熟悉自己的人面前得到这样的评价,借着角色褪去“央视花旦”甚至“周涛”的外衣,是莫大的鼓励。
在话剧《情书》中,周涛只是那个在书信与情感间挣扎、惹得大家掉眼泪的女主角路佳佳
舞台总有谢幕。如何扮演好自己,才是一生的课题。周涛也在尽力打破更多的边界,在不同的尝试里,造出一块块拼图,拼起她自己。
但有时,
透过细枝末节,似乎还能看到困住她的无形束缚
。
和一个“电视里走出来的人”对话,
即使中间的屏障早已不在,那抑扬顿挫腔调下的谨慎措辞连同许多的隐而不发还是会无形中竖起一堵墙,横亘在我们中间。
采访结束后,周涛指着我挂了毛绒长颈鹿玩具的皮包说:“这样很好看!”此刻,她笑起来,是一个轻松的、真心实意的、女孩子之间的赞美。
毛绒玩具是成人世界的缝隙。这一刻,也是周涛的缝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