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最近猪肉价格涨了不少,《经济日报》8月19日的报道显示,8月16日,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白条猪批发平均价是25.16元/公斤,比8月9日的22.76元/公斤上涨10.54%,比去年8月16日的18元/公斤上涨39.78%。
周环比、年同比全部大幅上涨。
农业农村部监测,8月16日,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为28.27元/公斤,比一星期以前8月9日的25.78元/公斤上涨9.66%,比7月31日的24.56元/公斤上涨15.11%。
而零售端,有些地方一斤猪肉已经涨到了30元。
而水果的价格目前虽然因为时令水果的大量上市而使价格整体有所下降,但价格同比往年还是略高。今年春天时水果价格尤其涨得猛,以致于人们大呼“没有了水果自由“,各种媒体对水果涨价都大加挞伐,以致于市民们甚是恐慌。
我去超市购物时,面对猪肉水果的涨价,心里也不高兴,偶尔也抱怨几句。当我抱怨的时候,妻子就会在耳边提醒:“别唠唠叨叨的,吃的东西涨价,能涨到哪里去?你怎么不看房价涨到哪里去了?怎么不看很多日用品价格跳涨?死盯着蔬菜、水果、猪肉,你一天能吃多少?你又为吃这些东西花了多少钱?很多水果一年熟一次,猪要养好几个月,蔬菜也要生长几个月,长好了还要摘下来送到你跟前来,你还要挑三拣四,这么便宜你还喊着贵,都像你这样抠门,农民还活不活?!”
我知道妻子说得对,她跟我一样出身农村,从很小的时候就参加农业劳动,十岁多一点的时候就跟大人一样下地干活,起早贪黑寒来暑往,她和我一样最知道农民的艰辛。古人说“粒粒皆辛苦“,诚不我欺也。一碗米、一把菜、一头猪,它们的得来是如此不易,不但需要艰辛的劳作,更需要漫长的等待,这份遵从自然的等待,使农民再多的勤劳也显得枉然,再勤劳的农民也不能使苹果树每年结两次果子。这份“天注定“也就注定了农民的无奈。
现在,随着40年改革开放的迅猛发展,全体国民都较以前富裕了,尤其在城市,据说已经诞生了2亿多中产阶级,大家的购买力较以前提升了太多。随着购买力的提升,“消费升级“的概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花更多的钱买更好的东西,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涨价了,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可是,很多东西涨价,市场上的声音从来都是有人欢喜有人忧,比如,房价翻倍,至少有多套房产和炒房的人高兴;房租上涨,至少有铺有余房的人高兴;日用品价格上涨,工业品价格上涨,好像大家讨论得也都不热烈;怎么就唯有农民手上那点东西稍微涨一点儿价,就要全民喊打呢?
前段时间我写过一篇传阅很广的文章《你的农产品网店为什么开不起来?》(点击阅读),文章中提到了中国的“恩格尔系数”
经济学上有一个反映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比重的专用名词,叫“恩格尔系数(Engel""""s Coefficient)”,根据这个概念,家庭收入越少,家庭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就越大;反之,家庭收入越高,家庭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就越小。其实这也是个朴素的概念,不难懂,穷人忙忙碌碌就是为了糊个口,而富人从不为怎么吃饱肚子操心。
恩格尔系数的概念是被世界公认的,联合国根据恩格尔系数的大小,对世界各国的生活水平有一个划分标准,即一个国家平均家庭恩格尔系数大于59%为贫穷;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20%以下为极其富裕。
2018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降至29.3%,是历史上首次降至30%以下。注意,这是我国城乡居民的整体恩格尔系数,而大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更低,比如2017年北京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已经低于20%。
恩格尔系数低到这个程度,一方面说明我们富裕了,另一方面也说明财富分配的失调。在我们这样一个并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从事食品生产的从业者数量庞大,而他们在整体的财富分配中处于劣势。
广大农民在国民财富的分配中长期处于劣势,其主要原因当然是因为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民数量太多,而农产品的附加值又太低,又得遵从自然规律,只能等待而无法加速生产,所以第一产业整体上创造的财富数量比较少。多劳多得,少劳就少得,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
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农产品定价太低的问题。我们在漫长的70年里,始终将农产品的价格压低在正常价格之下,前几十年是为了农业反哺工业,用农业的剩余价值换来国家建设所需要的机器设备,奠定国家的工业基础,这套制度理论上叫“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当然,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靠工业,我们新中国建国后一穷二白,用这种制度来完成工业的原始积累是唯一的路子,这没什么要指责的。
但是现在我们富裕了,工业能力早就强悍到让世界颤抖的地位,可是农产品的价格却依然在低位运行,一斤面粉,一斤大米的价格,相比于二十年前,至多也就翻了一倍,目前普遍都在2元/斤之内,一斤猪肉的价格长期保持在10元出头的价位。这样低的价格,当然无法让这农产品的生产者变得富裕。
可能有人要说,我们国内的粮食价格还比国际粮价高呢,怎么能说农产品价格低呢?可是,我的大部分工业品,无论是家用电器还是服装鞋帽,国内的大商场卖得几乎都比国外高,君不见很多人出国旅游,都会疯狂在国外扫货吗,而他们扫回来的货很多都是在中国生产的,只因为国内卖得太贵。
凭什么卖给农民的工业品就可以比国际价格高,而农民出售的农产品就必须比国际价格低呢?
凭什么农民的一斤面粉卖一块多钱,而农民的子女去城市读书,吃碗二两面做的面条就得掏十多块钱?买双鞋子就得好几百?理个发至少得十多块?
目前我们全国上下都在搞针对农村贫困人口的“精准扶贫”,国家耗费了很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也出了很多扶持政策,比如2019年8月5日出台的《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实施方案》等。
可是,要想解决农民的贫困问题,只靠这种政府出手的扶助政策是不够的,也是无法长久的。最长久而有效的方式就是要解决两个问题:如何让农村的人去城市;如何让城市的钱去农村。
在“如何让农村的人去城市”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放开了农民进城务工的各种政策限制,几亿农民奔赴城市,通过暂居城市打工的方式增加了收入。这些政策是非常成功的,可以说目前农民能整体上比以前富裕主要拜这一点所赐。但长久以来固化的“户籍”制度阻碍了农民向城市的最终迁徙,农民只能去城市打工,只能暂居城市,而无法成为和城市居民平权的城市人。
在“如何让城市的钱去农村”方面,至少到目前为止,非但没有什么有力的举措,而且还常常压制。其实道理很简单,自由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每一个劳动者都是把自己的产品拿出来自由交换的,农民能拿来交换的只有自己的农产品。如果我们不允许农民把农产品卖高价,又无法管制给农民的工业品卖高价,其结果必然是,只看着农村的钱往城市流走,很少见到城市的钱流向农村。钱的长期单项流动,必然会掏空农民,造成农民和农村的穷困。
商品应该根据市场行情自主定价自由交换,农产品价格涨一点,只要有人买,政府就不应该过多干预。而中产阶级们,尤其不应该死盯着农产品的价格给政府发难,你们是有话语权的人,你们起哄说水果贵了,蔬菜贵了,猪肉贵了,米面油贵了,当你们都这么说的什么,政府就必须听你们的,采取一些抑制农产品价格的措施,因为我们是人民的政府,你们代表人民。
这些年只要农产品价格稍微波动一下,有话语权的人必然站出来高声疾呼,各种媒体必然大肆炒作,似乎天要塌了一样。我就想不通,您每天在买食材方面到底花了几个钱?几斤菜、几斤米面、一两斤猪肉真的买不起吗?
2017年北京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已经低于20%了,其他大城市应该也差不多,这还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您每个月存着不花的钱还没算在里面,如果以食品支出总额占家庭收入总额的比重来看,中产阶级花在吃饭上的钱真是微不足道。
要知道,您这点微不足道的支出,就是国民经济中分配给农民的部分,其实就这点儿份额,大部分还被中间商和物流等拿走了,落在农民手里的真的很少。如果我们还要高声疾呼说农产品太贵了,让农民怎么活?
至于说什么肉啊菜啊价格涨了,引起了盒饭价格上涨,外卖价格上涨,这完全是伪命题。您点的那份外卖里面,房租成本和人工成本早就是食材成本的好几倍了。比如一碗牛肉面,一线城市都卖到18元了,那里面的面粉至多2两,牛肉就几小片,一斤面粉不到2元,商家用的牛肉一斤二三十元恐怕都不到,合起来食材能占多少?所以零售端的餐食涨价,原因不在食材,不在农民。
城市的中产们敲击键盘发表意见的时候,要尽量找准问题的根源,别老拿农产品说事,别老捏没有话语权的农民。这会儿在近40度的田间劳作的农民,可能因为您的意见,造成他们今年的增产不增收,您于心何忍!
本文来自凯迪原创作者:
杨昇说说
,
经授权转载自作者公众号:
在作文里成长
。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平台意见。配图来源于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后台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