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财经上帝视角
传播真能量,另类视角看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第一财经  ·  最新!进入全球影史票房榜前30 ·  昨天  
经济参考报  ·  免签入境新政!今起执行 ·  昨天  
有限次重复博弈  ·  图一申万绩优股指数21年见顶之后就一路下跌, ...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财经上帝视角

经济学史上最大难题——贫富差距扩大

财经上帝视角  · 公众号  · 财经  · 2020-07-05 17:20

正文

当代社会中,经济是重中之重。世界各国一切行为都是为了争夺经济利益,经济是一国繁荣富强的基本条件。

在人类千年历史长河中,自人类认识到 “经济”这个概念起就一直试图从中寻找能够实现社会稳定、长期发展的方法。

但是,人类历史证明,在漫长的岁月中,的确诞生了不少青史留名的经济学家,他们也提出了不少流传千古的经济学理论。只不过,事实结果证明,所有经济学理论都经不住时间洪流的考验,昙花一现过后只剩满地鸡毛。

问题出在哪呢?古往今来那么多学者、专家的前仆后继都找不到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为什么?

我所看到的答案是历史上所有经济学家、所有经济学理论都倒在了 “贫富差距扩大”这道难题上。历史上所有洗牌、衰退、毁灭都是因“贫富差距扩大”而起。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是古典经济学的奠基石。亚当斯密认为,人是自利的,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会产生经济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如果这种经济活动不受干预,就能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而价格由工资、利润、地租三部分组成,价格形成机制会引导人们在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推动公共利益发展。因此,应该提供自由的市场环境,倡导市场经济发展。

个人利益最大化是所有人的私心,但价格形成机制怎么可能引导公共利益发展呢?只要存在剩余价值就一定会被强者瓜分,弱者永远是被剥削者。所以,蛋糕做得越大,蛋糕的分配越不均衡。

《资本论》是谁写的不用多做介绍,由于这哥们名字是敏感词,就不提了。《资本论》提出了资本不断剥削的本质,并预言资本通过不断剥削后会最终会形成垄断进而导致灭亡。《资本论》的作者认为,在公有制体系下,能够实现社会资源分配最优化。

实际上,我们都知道,人的贪欲只会越来越膨胀,规则是由人制定并且由人来执行的。所以,不可避免的是,一定存在某个不受约束的权力方,而在贪欲的诱惑下权力必然使人腐败。因此,公有制的体系最终只会跳过资本剥削壮大的过程,而直接进入垄断阶段。这种情况一样无法解决贫富差距扩大问题。

凯恩斯主义的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中,本身就有很多谬论。在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中有一条是 “理性经济人”假设,即作出决策经济主体是理性的、作出决策前会知己知彼、经济主体不会反系统性错误。然而,事实真是这样吗?本世纪保时捷与大众那场险些引发行业震动的收购案就是非理性决策的产物,仅仅是为了“复仇”就开启了一场巨头之间的世纪并购战。而且,现实中没有知晓完整信息就做出决策的“经济主体”数不胜数,犯下系统性错误导致巨头倒闭的也不是少数。显然,凯恩斯主义的前提假设就站不住脚,后面的论述也就基本没意义了。

在现代经济体系中,人们更渴望找到一种新的理论体系来维系原有的经济模式。毕竟,对于既得利益者而言,大环境的改变可能导致他们原有的优势地位,他们能够允许新方法的出现,但无法接受自身利益受损。由于长期遵循一种遇事不决就宽松,无以为继就发债的模式,历史问题只有积累没有解决,底层负担越来越大,顶层利益越来越多,贫富差距也就只会不断扩大。

可是,回顾之前的历史发展,在凯恩斯主义确立为西方经济的核心思想后,金融危机一次次爆发,但结果却是根据凯恩斯主义的思路,央行在危机中不断推出各种宽松货币政策以拉动总需求回升。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次次把金融危机的代价分摊,原本在泡沫阶段榨取高额收益的群体却没有在危机时期兜底或承担义务,最终结果是底层群体成为受害者。并且,在宽松货币政策的马太效应下,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从古至今,整个国际社会的顶层架构设计者就是那些所谓的上游群体。在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催使下,他们从没有真正考虑过贫富差距问题,甚至还认为应该设置壁垒以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