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重构自己
无论你是陷入迷茫的大学生、还是初入职场的小白新人,「重构自己」将帮助你完成从职场小白到专家高手的进阶之路,学会自我管理、快速提升职场技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猎聘  ·  在《哪吒2》里,我看见了自己 ·  19 小时前  
猎聘  ·  在《哪吒2》里,我看见了自己 ·  19 小时前  
高绩效HR  ·  组织绩效设计,必须遵循这3个原则! ·  昨天  
三茅HR  ·  2025年1月1日起,病退政策全面取消 ·  昨天  
人力资源管理  ·  这才是人才梯队,你那叫人员分类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重构自己

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十分钟就能学会,并可以终生受用的时间管理方法?

重构自己  · 公众号  · 职场  · 2017-10-14 18:00

正文

大家好,我是 终于来填坑的 Taka. .....


好久不见啦,觉得快要冻死在北京来暖气之前了,不过 Taka 在这么冷的天气下突然勤奋起来了,下周开始重构自己的更新频率会提高一些,也会有新栏目的尝试,欢迎大家多多提意见啦~


今天要说的,就是大家非常关注的 「时间管理」 问题。大家都在说自己很忙,工作很辛苦,但是又找不到方向和意义,连带着生活作息也一片混乱。所以 时间管理变得对每个人都越来越重要


而一提到时间管理,其实现在市面上也有各种各样的方法,不同派系,不同表述,不同工具看都看不过来了,好像学起来非常的复杂。所以 Taka 今天 想要最简单的方式,讲清楚时间管理的核心原则 ,以及一些我自己正在做的方法给大家一点启发。



如果你只有1分钟

两个核心原则


你只需要记住两个原则并在生活中实践下去:


1. 「要事第一」 ,找到对你最重要的事情,每天最先去完成

2. 「一次只做一件事情」: 集中精力,少就是多


就像所有教你怎样保持健康的文章和书,最核心的本质就围绕这12个字: 作息规律,饮食清淡,适度运动



但是「道理」是一回事,需要的「知识和方法」也并不多,而「具体怎么做的技巧」就可以无穷无尽的讲下去了,这就是道术器的分别。


不要觉得 Taka 在开玩笑,在看过几十本时间管理的书籍,资料,视频之后,发现 核心原则也基本上离不开这两点 ,只不过大家在从不同的角度反复论证,然后拆分出非常多的实际技巧。


所以我们再来详细展开讲讲这两点以及具体的训练计划。


如果你还有10分钟


普遍的误区


很多人提到时间管理的时候,其实是有很多错误理解的,也导致依然无法提高效率。


1.误区一:要在相同时间内做完更多的事情


有些人会认为时间管理就是要高效的工作,做的越快越好,这样就能不加班不熬夜了。但其实是还有一句话,「事情是做不完的」,尤其是琐事,会自发的膨胀,越做越多,反而更加辛苦。


2.误区二:忙=生产力,不愿意闲下来


还有一些人其实在内心深处会迷恋那种「一天到晚忙个不停」的感觉。希望通过把自己时间挤满的这种忙碌,来印证自己是「有价值」的,你看有那么多人在找我,你看,这个工作就是要我来完成,以「忙碌」为荣的倾向,闲下来反而会开始恐慌和空虚。


3. 误区三:要安排好每分每秒的时间进度,绝不能浪费


时间管理就要把每个行程都安排的非常有序而且填满,利用好每个碎片化的时间,不能浪费。


但是,时间不是节省下来的,我们不能制造出更多时间,但是能够充分利用,这取决于我们「选择」用时间去做什么。



管理时间的终极目的


本质上,我们想要管理时间是为了 更好管理生活 ,一种主动选择的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们并不是通过节约一些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样会非常辛苦而且拘束,更好的方式是通过选择来创造我们想要的生活,时间就会变得更多了。


有一种人是 被动管理时间 ,就是每天都被时间期限给推着走,被任务在屁股后面追赶,处理的事情都是别人要求完成的任务,然后焦头烂额,越忙越乱。


更高效的人能 主动管理时间 ,他们不去做A,B,C的原因,不是因为没时间,而是这些事情对我不重要。


所以我们需要自己 掌握对时间和生活的主动权,去过上更有价值的生活



核心原则


原则一:要事第一


我们明白了,对于时间这个无形却又特殊的资产,重要的是自己进行主动的选择。在选择的时候就需要遵循这一个原则:


选择那些最重要的事,优先去完成 ——也就是「要事第一」。


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出第四代时间理论,将事物按照重要性和紧急程度分为四个象限,分别是 一「重要且紧急」,二「重要但是不紧急」,三 「不重要且不紧急」 ,四 「不重要但紧急」 。对于不同象限的工作事物推荐用不同策略去进行处理。



「要事第一」原则强调的就是,我们需要 以第二象限那些「重要但是不紧急」为工作的重心 ,每天优先去完成。


但是我们往往在工作出现问题,却是花大量时间在「救火」。 处理那些「紧急又重要」的危机或者问题,会消耗大部分的精力 ,整天都在处理危机,满脑子都是问题,忙于应付各种紧急任务。


然后在闲暇时候只想通过「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来放松下紧张的心情,其实时间一长就会发现自己并没有有效的产出。


比如说 Taka 之前因为比较忙,所以没有建立出一个完整的培训体系,这样来了实习生之后,就会出现很多低效的问题,那我每天还得一直自己干,来处理运营里紧急而且琐碎的任务,那我就越没有时间去培养实习生。


这样 不断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永远在忙 ,永远被各种问题推着走,永远在「救火」。


这也是为什么进化论之前专门花了1个多月时间,饲主带着所有内容部的同学闭门集训,所有发文频率都降低甚至暂停。


因为这件「要事」不做好,大家的写作习惯和方法没有得到改善,没有足够稳定的输入,一直出于赶活儿的状态,最后只能是导致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内容质量的降低。


而且事实和我们想象中不同,其实这些「要事」 并不会占据掉我们所有的时间 。因为真正极其重要的,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产生影响的,一般只有少数几件,但是这些「要事」产生的回报和成果却会非常大。


被验证过无数次的帕累托法则(Pareto Principle)告诉我们, 关键的80%的成果是由20%的关键活动(也就是那些「要事」)决定的



就像饲主,你能够想象她做为老板每天有无数大小事情要去处理,但是却完全不像 Taka 那样处在「紧迫」的工作节奏中,工作和生活都能平衡的很好。


所以如果把时间当做资产进行投资,这些要事就是那些「绩优股」,值得我们投入更多,并放在足够优先的位置。


原则二:一次只做一件事


了解了第一个「要事第一」的原则,我们知道哪些是要事,并且要优先去安排。但是在执行过程中,还需要遵守第二个原则:一次只做一件事。


把重要的事情放在前面去做,能够让我们集中有限的精力和意志力。而且一次只做好一件事,才能完全发挥出大脑最高效的产出。


正因为要做的事情太多太杂,才特别需要专心,一次只做好一件事, 集中时间精力和资源,恰恰就是加快工作速度的最佳方法


之前 Taka 在《精力管理》的文章中提到过,尽量减少多任务的切换。


索菲·格鲁瓦在09年的一篇论文中提到 「注意力残留」(Attention Residue) 的效应:就是当你从某项任务 A 转移到任务 B 的时候,你的注意力并没有即使转移,你的大脑依然停留在思考之前的任务A上,而且因为注意力的分散,降低对任务B的完成进度。


一旦你的思路或者任务被中断,等到再次捡起来的时候至少要花15分钟的时间。所以对于要事,我们更加 需要极度专注来提高完成的质量和效率



而当我们集中注意力在某一件事上的时候,大脑会调动所有的力量努力搜集和当前这件事相关的任何信息,能够极大的提高创造力,思维会更加活跃,可以更清晰有逻辑地去思考。


当然,一次只做一件事情的过程中需要我们 保持高强度的专注力 ,尽可能排除干扰,这里面也涉及到很多方法, Taka 下期再详细展开。




训练计划


记录/分析时间


首先,我们像去医院看病一样,需要 对自己的时间和生活进行诊断 ,知道平常的时间都花在哪里了,找到时间黑洞以及自己的工作习惯。


以1周为单位,记录你每个小时的时间走向 。苹果系统的话 Taka 之前是使用一个「时间块」的应用,方式工具不限,只要能有具体的记录作用就可以了。


如果觉得很难做到这么具体详细记录的话,也可以以1周为单位, 整理你每天工作和生活的具体任务 。把所有大大小小的任务列出来,然后按照上面提到的「四象限」归类法, 把这些任务进行分类,统计出一个大致的比例


这样可以清晰的看到自己「以为」的和「实际」的时间消耗中的误差,也能发现为什么自己一直这么忙碌的原因了。


然后还要 找到自己最高效的工作时间段 ,看看上面你大部分有效的产出一般是在什么时间就可以了。


比如 Taka 每天下午一到3,4点就困的不行...或者每天到5,6点的时间需要忙着发文检查调整这些事情, 肯定这段时间就不适合拿来做关键的任务 ,但是早上的两小时会精神比较集中。



找出最重要的事 / 拆解计划


然后就是要找出对我们工作和生活来说最重要的几件「要事」。


重要性和目标有关,凡 有价值, 有利于实现个人目标 的就是要事。


可以对照着步骤一中你列出来的任务清单,问自己几个问题:

  • 比如在3年,5年后,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 有哪些事情能够 彻底使你的个人生活和工作得到改观 ,但是你一直没去做?

  • 有哪些事 能带来最大或者最长远的回报

  • 这项任务能否在本周或本月之后持续发挥影响力?


而且「要事」的标准: 需要面对将来而非过 。比如 Taka 一直觉得自己的手写字不好看拿不出手,而且过去很多年一直都想要系统开始练字,却总是反复开头没有坚持,这几乎快成了我的一个「执念」了,每次新年计划我都会把它拎出来。


但是当 Taka 把自己的工作以及生活目标列出来,发现对未来自己的职业发展,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先去完成。而练字只是为了弥补过去的一个缺陷和想法,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就并不是最优先的事情。


还有特别重要的一点: 用10年甚至更长的周期去看待自己想做的任务,是否能在10年后依然带来回报, 很多事情就没那么重要了。


如果我们把时间当做一种无形资产进行投资 ,最终目标是希望获得长期股利收入,这样投资就变成了长期投资,我们需要以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考虑问题。



如果你还是困惑的话,时间管理专家 Laura Vanderkam 在一次 TED 演讲中提到一个有趣的方法:


我们来做一个未来的展望,假如 明年这个时候你要给自己写工作绩效和报告 ,这一年中你做的极其出色,所以你可以写下, 你是做了哪3-5件事让你能够表现优异 ,让你自己也觉得骄傲,觉得这一年自己没有白过的。


这就是你需要专注的3个目标了。


分解目标


再将这几个重要的目标 分解为可行的落地步骤 ,从月计划,再到周任务,再到每天的行动。拆分的时候注意以下几点:


  • 最好是动词开头,有明确的行动指示 ,比如「搜索时间管理相关论文」

  • 有明确的时间期限

  • 有明确的交付成果任务 ,比如如果你是「看书」,那你可能需要提交一个「读书笔记」或者思维导图,PPT之类的


要事不要多,尤其是在刚开始练习的时候,建议落实到每一天的时候,最重要的事情列在3件以内。


至于其他的事情怎么办?就要学会授权和拒绝,尽可能将自己的精力集中和专注在少数的地方。


将时间分块,一次只做一件事


将对自己工作和生活有极大影响的「要事」拆分出每天的行动和任务之后,放在你最高效的时间段去完成,一般情况下 建议在早上一上班就去完成 ,因为这时候往往是自己精力最集中,而且也相对不受打扰的时间段。


而且提前完成最重要的事情,也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满足感。


比如硅谷创业之父 Paul Grahum 建议将时间分为两大块: 创造者时间表 管理者时间表。 在创造者时间中,不受任何人打扰,安静深入的思考,完成个人最重要的项目进度。在管理者时间中,来进行跨部门的沟通协作,开会,以及一些必须完成的琐事。


之前 Taka 也提过,我自己这段时间就是按照这个方法来安排自己的工作,效果确实非常明显。



统一工具


还有一个小的 TIPS 就是我们在工作中,尽量把做目标,拆分计划,完成任务的list,记录想法等等这些事情 都集中在一个工具上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