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环球人物
以人物记录时代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物  ·  不租房不买房,年轻人盯上长住酒店 ·  18 小时前  
人物  ·  林保怡 Be Happy ·  昨天  
南方人物周刊  ·  科幻,正成为写作者最大的风口 ·  2 天前  
每日人物  ·  中产的保温杯,比iPhone还小了?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环球人物

千万粉丝追更,她的秘密是……

环球人物  · 公众号  · 人物  · 2025-02-25 18:17

正文


只有战胜内心的恐惧,
跨越重重难关,
才能收获真正的成长与蜕变。

作者:王喆宁


“一个喜欢传统文化的黎族少女。”

这是在 全网拥有近1600万粉丝的博主黎九月的个人简介。

在她的视频中,你总能看到令人惊叹的美丽画面:

她穿着一袭白衣,在水面表演独竹漂↓


她表演非遗技艺“风火流星 ,在 深夜的火焰中 “武


今年春节前, 黎九月为了学习踩高跷,特地 从江苏苏州前往甘肃兰州, 与当地3名传承这项技艺的十几岁男孩组成了一支学习小队。

与一些非遗技艺相比,踩高跷似乎算不得罕见。 可男孩们说,高跷是他们看见村庄以外世界的唯一方式, 希望通过高跷表演为家人祈福。他们的每一步,都踏得坚定、勇敢、有希望。

从最初的摇摇晃晃、不得要领,到克服恐惧后的稳稳当当,高跷上的黎九月,愈发理解了这项非遗背后的精神内涵。

在正月初二发布的那条视频结尾,她认真写下了一句话: “愿每个与命运对抗的你,都能在摇晃中站稳自己的辽阔。”

· 黎九月(中)在练习高跷。

进入短视频创作领域之初,黎九月的作品以美食为主,几乎每天都有多条更新。 现在, 她作为非遗博主,可能一个月才更新一条视频,因为学习和理解一项非遗技艺常常需要几个月时间。背后的酸甜苦辣,这个年轻姑娘甘之如饴。

以下是黎九月对环球人物记者的讲述:

当我不再害怕时,

火更听话了


我接触到非遗技艺,还要感谢我的粉丝。


有一天,我收到了一条私信求助,希望我把一项没落的非遗——风火流星,带入更多人的视野。


风火流星,在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一项融杂技与中华武术为一体、流传于山西太原的非遗技艺。


表演者要手持一根长约1.6米的绳子,两端拴上装着木炭的笼子,表演时将木炭点燃,火花随挥舞的绳子四处飞溅。


当时,网上关于它的信息少之又少,也没有高清视频,这反而激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于是我跨越1200公里,踏上了学艺的道路。


到了太原我才知道,那条求助私信来自于 风火流星的非遗 传承人韩金牛老师的女儿,她成为了我的师姐。


· 黎九月学习风火流星。(视频截图)


原本,我心里有个大概的学习计划。 深入了解后,我发现学习风火流星的难度超乎想象—— 要是一开始知道这么难,我恐怕会打退堂鼓。


它共有18招,因人而异,进度难以预估,全凭个人悟性。 其中1-6招是基础招式,领悟这6招后,就要练习连贯性,组合出其他招式。


拜师学艺后,我开启了“修炼”:腿上绑着沙袋跑步、拎举装满水的水桶、做五指撑地的俯卧撑......


除此之外,我还要练习甩绳子。绳子很长,两端系着沙包。头几天,因为技法不熟练,绳子不听使唤,我总是被沙包打到。


但为了能尽快掌握技巧,我只能成千上万次练习,每天雷打不动地练8小时,手臂酸到抬不起来,半个月后才慢慢适应。


· 黎九月学习风火流星。(视频片段)


起初,师父觉得我一个小姑娘,可能只是玩玩,并非真心想学。但其他学员每天只练一两个小时,而我如此努力,他对我有所改观,便正式收我为徒。


我花了40多天,才勉强领悟前13招,但这远远不算学会。风火流星有三个阶段:领悟招式要领,接着提升熟练度,最后还要试火,克服对火的恐惧——稍有不慎,火笼就会扑向人脸,十分危险。


还记得我第一次试火,炭火在铁笼里炸开,一瞬间便砸到了我的眉骨上。如果再偏一点,可能眼睛就会受伤,每次想起来,我都会后怕。


面对这些困难,我也曾失落、挫败,脑海中闪过放弃的念头。师父安慰我说,这种恐惧就像一层窗户纸,捅破了就不会再害怕。


我知道,这是一个自我博弈的过程,并不容易。好在,我这人做什么事情,一旦开始,就不想轻易放弃,哪怕再害怕也硬着头皮上。


大概半年后,我终于不再害怕火了。而当我不再害怕时,火更听话了。


· 黎九月展示风火流星。(视频截图)


慢工才能出细活


我刚开始做短视频时,做的内容是美食相关的。


那是2018年左右,我经常跟着视频教程制作美食。这种从“不会 到“会 的过程,让我很有成就感,于是想拍视频记录下来,分享给大家。


当时,我的灵感多来源于生活。能引起我注意的东西,大概率就会被我做成吃的,比如仿真系列——可以吃的包、台灯,甚至是洗碗海绵等。


粉丝们总在评论区调侃:“在九月这里,还有什么是不能吃的?”


我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美食制作,更多是靠自己摸索。过程并不容易。我经常翻车,只能从头再来,反复尝试。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制作一道分子料理——将食材解构、重组,使其产生物理、化学变化。 那道料理名叫“龙吟草莓”,据说工艺高达99步,要在 “零下196度到99度”的 温度范围内完成所有步骤。


· 黎九月制作龙吟草莓的视频。


彼时,我刚学会做一些简单的甜品,还是个“小白”。网上没有食材的准确比例,我花了1个月时间才准备好所有材料,制作时也只能凭借手感一次次尝试。 厨房几乎天天都处于“爆炸”状态。


没想到,那条视频效果很好,上线后收获了180万的点赞。


后来,我逐渐转向做中式美食,再到中式手工艺。每做一个选题时,我都会深入了解背后的故事。了解得越多,我就越沉浸其中。我做过口红纸、古人的木炭取暖器、婚书,等等。


婚书的制作极其考验耐心 虽然它看起来只是一张红纸,但想维持百年不褪色,需要用朱砂染色。


· 黎九月复刻古人的婚书。(视频截图)


第一步就是不小的挑战——要把丹砂手动磨成粉。我花了很久,不停地研磨,重复着枯燥的步骤,终于得到了一碗细粉。


之后染色的步骤非常讲究。因为晾晒方法不对,我失败过很多次,最终发现,将纸张贴在玻璃上晾干后最为平整。


中式手工艺要求手法精细,慢工才能出细活。拍摄这条视频,也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开始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耐心。


也正因此,我现在才更沉得下心,去花很长的时间学习各项非遗技艺。


寻找平衡点


在学习非遗技艺的过程中,我也曾遇到过阻力,比如学习社火高跷时,就遇到了女生不能参与演出的情况。几番争取,我才终于得到了演出机会,心里始终憋着一股劲,暗下决心要比别人学得更快、走得更稳。


演出前几天,高跷的绳子经常勒得我无法走路,但绑得太松又有掉落的风险,我只能在不断练习中寻找平衡点。


同样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学习独竹漂的经历。我需要掌握在一根竹子上保持平衡的技巧。其间,我数次掉进河水里, 因为不会游泳, 还经历了两次溺水,导致我一度看到水就特别恐惧。


但因为有之前的经验,我知道杂技类项目都有一个共性——越害怕越学不会。于是我逼着自己克服恐惧,去学游泳。


· 黎九月。(资料图)


除了拍摄时的危险,这一路走来,我面临过灵感匮乏、选题枯竭、收入不足、数据焦虑和网络上的负面声音等问题。之所以能坚持到现在,是因为我坚信自己选择的这条路是对的。


每学习一项非遗技艺,我都有很大收获。这些技艺背后的精神底色,比如坚持、专注和韧性,都深深影响了我。


你或许猜不到,我曾经的专业是工商管理。 大学毕业后,我因为兴趣,才投身到短视频创作中。


一开始,家人觉得这有些不务正业,但随着我的努力,收入逐渐能够覆盖支出,家人也开始理解并支持我的选择。


我想,不论是在学习非遗技艺的路上,还是在人生路上,只有战胜内心的恐惧,跨越重重难关,才能收获真正的成长与蜕变。


· 黎九月。(资料图)


这两年,短视频对非遗文化传播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让地方非遗文化跨越了地理界限。每次看到评论区的网友们称赞我“太厉害了”“你很棒”,我都备受鼓舞。


当然,非遗技艺的传承依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我在创作内容时,也会思考如何让非遗技艺融入现代生活。


比如,我曾将麦秆画与旗袍结合,并用古典舞呈现这件作品。虽然评论区有人质疑旗袍的实用性,但我认为这是一次有趣的尝试。 最近,我还在 尝试将 非遗技艺与滑雪相结合。


以前的我,只是想把认为好看的东西分享给大家。而现在的我,除了想让更多人看到传统文化之美,还想挖掘每一项非遗背后蕴含的精神底色。


· 黎九月。(资料图)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