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国力的提升和教育的深化提高,教育改革,包括地学高等教育的改
革,就更需进一步深化,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文章根据作者长期从事地学教学实践与科研的经历,针对2020年全国基础地质学教学会议关于普通地质学教学改革的精神,概括提出两点体会,一是关于普地教学目标和任务,二是涉及普地教学关键所在,供同行讨论。作者从地球科学基本特征和教学目标出发,提出普地教学的核心价值与重要性,进一步明确普地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队伍、教学定位与目标及教学内容与方法等三个方面。普通地质学的教学是地学高等教育中最基础、最关键的环节,其总体目标是提高地学教育的普适性,目的是培育学生的科学志趣,引导学生奔向地球科学大道。
普地教学的核心价值和作用是给学生展现一个完整美丽多彩的科学地球和整体多样的行星地球;完整概要的基础知识和诸多诱人的科学问题,发人思考,奠定学习基础,又引导学生希望更多地了解和认识地球,开始产生志趣和追求,走向地球科学大道!
普地教学总体内容应包涵:(1)整体全面系统概要的地球系统基本知识,使学生能建立整体系统的天体行星地球概要全面知识与观念。(2)地球系统各主要分支学科的简明本质要点知识及各分支学科统一关系。(3)地学学习、研究的思维方式方法与特点。(4)培育志趣,感受宇宙地球大自然之美和追求探索未解神秘之谜科学问题,构成快乐‘游山玩水’同孜孜不倦做学问相伴随的良性循环,攀登科学高峰!
本文出处
张国伟,郭安林,董云鹏,姚安平.2022.培育志趣,引导学生奔向地球科学大道[J].高校地质学报,28(3)
289-293
张国伟院士,
教授,男,1939年生,河南省南阳人。1961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并留校任教。现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大学造山带地质研究所所长,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西北大学第六届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兼任教育部地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和地质与地球物理专业教学分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名誉理事,中国岩石圈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地质学会名誉理事长,陕西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特邀咨询委员等职。
长期从事地质科学的教学和研究,进行以华北地块南部为重点的前寒武纪地质构造与早期地壳演化,以秦岭为重点的中央造山系及两侧盆地的造山带与盆地的综合研究,对比考察研究了国内天山、阴山、祁连、昆仑、青藏、三江横断山脉和东南沿海,同时对比研究考察了国外世界主要造山带与地块,诸如阿尔卑斯、欧洲西海岸、中欧海西带、波西米亚地块、波罗的地块、北美地块、英国西海岸、美加科迪勒拉与阿帕拉契亚、伊朗地块与扎格罗斯造山带等。先后主持完成“富铁矿研究(河南中部富铁矿研究)”、“华北地块南部早期地壳形成与演化研究”、“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结构、演化及其成矿背景”、“秦岭勉略构造带的组成、演化及其动力学特征”、“西秦岭-松潘构造结形成演化与大陆动力学研究”、“中国南方大陆构造与海相油气前景”等9项国家及部委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20余项国家基金、地矿、石油、冶金等部门科学研究项目,9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多次应邀到美、英、德、加拿大、瑞士、奥地利、北欧、中东伊朗等多国进行合作研究与考察交流。在造山带与盆地、前寒武纪地质、大陆构造与大陆动力学等研究领域,取得了富有创造性的系统科学成就。出版著作7部,发表论文350余篇(包括合作)。近年来,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科学院战略咨询项目“板块构造与大陆动力学发展战略研究”同时,还担任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重大项目和国家创新研究团队等研究项目的学术指导、顾问或专家组成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