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新闻周刊
这里是《中国新闻周刊》掌门周刊君,有聊、有趣、有料,每天真诚推送犀利观点+深度报道+暖心好文+有趣视频。欢迎勾搭,和100万小伙伴一起玩耍!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南国都市报  ·  挪用230万元公款!文昌一村干部被判刑→ ·  昨天  
人民日报  ·  出土兵马俑为何都是单眼皮?考古人员分析 ·  2 天前  
人民日报  ·  李建平被执行死刑 ·  3 天前  
中国新闻网  ·  “为什么要用沉重这个词呢?”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新闻周刊

那些临释人员,出狱之前是这样的……

中国新闻周刊  · 公众号  · 社会  · 2016-12-07 19:27

正文

生活的沉重旁人无法感同身受,

能给出答案的只有他们自己。


出狱之前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霍思伊

本文首发于总第784期《中国新闻周刊》


所有北京籍犯罪服刑人员在刑满释放之前,都要来到出监教育中心接受为期3~4月的出监教育改造,在这里准备迎接久违了的自由,同时也为重返社会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包括在一个地铁站体验馆里学习如何乘坐地铁。


每月20日左右,北京市男性服刑人员中的临释人员都会聚集到出监教育中心。


进门先体检,然后录像,对着摄像头陈述自己的姓名、家庭成员、罪行等。下午是破冰游戏、入监动员、班务会和规章制度学习。


这里是位于北京大兴团河地区的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暨北京市监狱管理局男性服刑人员出监教育中心。


2003年,司法部颁布《监狱教育改造工作规定》,要求监狱对即将服刑期满的罪犯,进行集中出监教育,时限为3个月。


北京市出监教育中心副主任李仲林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样做的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出监教育工作,巩固改造成果,促进服刑人员顺利回归社会。


2004年5月,北京市监狱管理局成立两个出监教育中心,一个设于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内,另一个则位于北京市监狱管理局清河分局。2015年10月,清河分局出监教育中心并入未成年犯管教所。现在,所有京籍服刑人员在刑满释放前,都必须来此接受出监教育改造。


一批批即将刑满释放人员突然间聚在一起,他们警惕,不动声色,眼含期待或迷茫。


期待是因为触手可及的自由,迷茫或许也是为这失去已久的自由。


破冰


进入出监教育中心第一天,监区活动大厅里,七八十个临释人员在监狱民警的有效组织下彼此介绍自己的名字、喜好、来自哪里,就像任何一个普通的企业新员工见面会。


出监教育中心共设4个监区,每个监区拥有8个监舍,每个监舍最多可容纳12名临释人员,配有一名主管民警。出监监区的管理以监舍为单位,民警们称之为班。来自北京市各监狱的男性临释人员每月集中送到出监教育中心,每批持续时间是三至四个月,同一时段,出监改造的四个监区大约容纳不到400人。


李仲林告诉记者,对每一批新进入出监教育中心的临释人员,监狱民警在讲解出监教育中心的规章制度前,一般情况下先要组织他们开展破冰活动,目的是为了让临释人员更好更快地适应到新环境中,通过团体训练的方式既增加服刑人员之间、服刑人员与民警之间的信任,也让服刑人员能够有效地释放压力。


民警付勇是第八监区的副监区长,让他印象最深的是组织临释人员开展“人椅”活动。三四十人围坐成一圈,每个人半蹲着坐在后一个人的膝盖上,相互叠压,腿碰着腿,膝碰着膝。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保持这个姿势不动,看看能坚持多长时间。这是通过较为亲密的肢体接触,让这些新人们可以更快地融入集体。


在另外一个活动“齐心协力”中,临释人员的目标是一张摊开的报纸。一张报纸,12只脚。12人一组,无论采取什么方式,必须保证每个人的一只脚都要踩在报纸上,哪怕有一人没有成功,整个团队就被判失败。


新人们互相托着、抱着,甚至举着。为了达成同一个目标,共同努力。


集体的力量总是让人振奋,“动感颠球”就像那个巨大颠鼓上的篮球,砰!砰!砰!轰鸣般的声响在这些人耳边炸开,仿佛年代的乐章。为了防止篮球落地,每个人拽紧了自己手里的绳子,这些绳子共同的终点是新人们视线中央的大鼓,一下又一下,仿佛他们的心跳,诉说着对自由的向往和期待。


破冰训练的目的是让新人们可以放松下来,略微降低防备心理,但付勇也说,不能让罪犯们完全放松。游戏过后,民警会为临释人员们播放教育片《忘记身份是一种危险》。


你们是什么身份?


服刑人员!


正在服刑的人员!


虽然还有三四个月就要刑满释放,但仍然是正在服刑的人员。


教育片和随后的监区制度介绍,向新来的临释人员反复传达和强调的都是同一个内容:牢记身份、服从管理、遵守纪律。


李仲林介绍,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他们发现,由于即将刑满出狱,部分临释人员此时的状态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浮躁。如一些人的服刑意识淡化,忽略或无视自己依然作为服刑人员的身份,甚至个别人出现违规违纪,不服管理等现象。“针对服刑人员的种种现象,我们就要先亮明态度,立规矩、明底线、抓考核、促自律、示关爱。” 


李仲林将出监改造的管理方式总结为八个字:宽严相济、依法管理。


他说,一开始就要先跟服刑人员讲清楚,让他们明确这儿的规章制度,虽然这儿的作息与普通监狱相比可能会宽松一点,但是他们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来。如果不按规定遵守,就会依法依规受到严肃处理。


为了更好地管理这些临释人员,出监监区的民警们自始至终都需要不停地向他们强调一点:牢记自己的身份!


《忘记身份是一种危险》宣传片通过几个典型违纪案例的呈现,让临释人员意识到,即使是相对常规监狱较为宽松的出监改造中心,如果不服从管理、打架斗殴,依然会受到相应的处分。


每来一批新人,付勇总会在第一天见面时跟他们反复强调,你一定要适应环境,不能让环境适应你。


试探


“咱这儿怎么见不着民警抽烟啊?我们那儿民警天天当着我们面抽烟。”


“你们那儿哪个民警抽烟啊,张三还是李四?”


“没没没,我瞎说的,没有的事儿。”


在新的服刑人员来到出监教育中心的头一个月里,类似对话时有发生。


谈起罪犯们的那点小心思,民警付勇颇有点无奈,但最后也都能应对。


据李仲林介绍,随着时间的推进,临释人员在三个月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出监监区的民警们将其归纳为三个不同的时期,即第一个月的巩固改造期,第二个月的回归指导期和第三个月的释放衔接期。


在巩固改造期,由于初到新的环境,服刑人员尚在观望阶段,此时他们对民警的秉性和脾气,监狱管理的作风和方式、执法力度都不了解,因此做事较为小心谨慎,服管服教,很少与民警产生冲突。


按照出监监区的规定,临释人员在白天不允许坐在床上,在监舍时只能围坐在桌子旁属于个人的凳子上,不允许躺在自己的床上。并且监舍内不允许乱晾乱挂,尤其是冬天时,衣服不允许直接晾在暖气管上或床架上,需要在专门的晾衣房进行晾晒。


付勇说,在第一个月里,需要提醒罪犯不许坐在床上,一经提醒临释人员会马上起来。如果跟他们说晾晒衣物的问题,也都会温顺地听从。因此,这个阶段是民警最应该利用的阶段,要让临释人员明确监狱的规章制度和执法力度。同时也要尽快摸清罪犯的底细,制定正确的应对策略。


此时,罪犯在观望民警,民警也在观察罪犯,在罪犯小心翼翼的试探中,双方有了初次的交锋。


小小的试探先从违禁品开始。


临释人员或旁敲侧击或直接提问,总会问及与烟、酒、收音机等违禁品有关的问题,比如可不可以抽烟,能不能买收音机。他们试探性地向前迈出一小步,收到民警直截了当的拒绝后就迅速缩回角落,机警地观望着,等待下一次出击。


“为什么不让听收音机,原来我们监狱就让。”


“你原来的收音机哪儿来的?”


“原来监狱的张队长买的。”


“行,你写下张队长的名字。”


“没有没有,我说着玩的。”


付勇心知,按照监狱的规定,民警给罪犯随便买东西属违法,无论事情真假,罪犯都不可能真的写下张队长的名字,这么说不过是在试探他的底线。


用了一周时间,他基本上把这批罪犯的皮毛摸了个清。


“用《甄嬛传》里面的话说,就是矫情!”


付勇对好多罪犯的矫情劲儿深有体悟。有的罪犯认为出监监区的劳动强度大,要躺在床上休息。事实上,常规监狱采取“5+1+1”的方式,五天全日制劳动,一天学习,一天休息。而出监监区只有半日劳动,属于半日劳动、半日学习的管教方式,相较常规监狱而言,工作量已经大大减少。这种情况下,临释人员还嚷嚷着又累又苦,付勇认为,他们并不是真的不能忍受这种劳动强度,只是在试探民警的底线在哪儿,看看临释前三个月,管理能放松到什么程度。


面对临释人员的无理要求,付勇通常都会态度强硬地明确拒绝。


“你退一步他就进一步,你进一步他就退一步。”付勇说。


交锋


进入第二个月,在临释人员基本摸清了民警和监狱的底细之后,第二阶段“回归指导期”的一些特征开始显露出来。在这个阶段,临释人员不再像初到时那么焦躁,日常表现上较此前更加沉稳,但部分罪犯的行为作风却开始大胆,不服从管理的违纪现象开始增多。拒绝劳动、顶撞民警,少部分人开始冒头,他们尝试触碰民警的底线并得寸进尺。


用付勇的话说,双方开始打持久战,罪犯与民警正式交锋。


罪犯在试探,我触碰了你民警的底线,你民警是否敢管?


民警在回应,你触碰了监管制度的底线,我们就依法坚决给予打击,你罪犯能否接受?


因此,在付勇看来,这是三四个月的出监改造中,最不好管理的阶段。


以劳动生产为例,罪犯总是会找出各种理由拖延或怠工,使得每日的定额工作量无法完成。于是下午,监区不得不抽调两个民警带着两三个临释人员去车间继续补工时。


付勇承认,由于常规监狱记分考核、减刑假释的奖惩方式不适用于出监监狱,因此出监教育中心需要寻找更适合自己的有效激励方式。


为了调动临释人员的改造积极性,出监教育中心根据其劳动、学习和日常综合表现将其评定为A、B、C、D四个等级,并在周点餐、月采买、日常文娱活动等方面,按照宽严相济的原则,给予对应的不同处遇。


如果罪犯屡教不改,或者有较严重的违纪现象,如在监舍内打架斗殴、顶撞干警、不服从管理、在车间擅离工位,监狱就根据情节依法依规给予警告、记过或禁闭处分。按规定,警告处分最低是四个月,而如果触犯了法律,犯破坏监管秩序罪,则会被判刑。服刑期间遇到加刑处理,以前获得的减刑会被撤销。


换言之,以前服刑时积极表现获取减刑的努力,全白费了。


这样的后果对于归家心切的临释人员当然会形成很大的威慑,因此极少临释人员会犯上述大错,但仍有个别服刑人员虽然大错不犯,但小错不断。


与此同时,与民警逐渐熟悉的临释人员会变得更加坦诚,更关注的是墙外的现在和未来,偶尔也会谈以前待过的监狱里遇到的某个特别好的队长,或者或真或假地抱怨监狱里的一些事儿。如果谈话中偶然发现民警带过的上一批临释人员中有自己以前的狱友,临释人员很可能会在兴奋中透露出更多内心的隐秘,或那些打算永远憋在心里的往事。


另一方面,临释人员也开始更加频繁地反映自己的诉求。伙食不好,劳动强度太高,要求出狱后帮忙找工作和住房。而谈及对未来的打算,付勇发现临释人员明显地分化为两类截然不同的人,脚踏实地型和好高骛远型。


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起以前认识的一个罪犯:40出头,因犯职务侵占罪和余罪加刑,在监狱里一共待了15年半。没有本钱,没有朋友,他打算出狱后先从小事儿做起。有一次在监狱里看报,看到上面说交道口有一家山东戗面馒头店,经常有200多人排队的盛况。他一拍脑袋,决定出狱后把自己的临街房也改造成山东戗面馒头店。他对民警实诚地说,要做良心馒头、放心馒头,绝不加任何添加剂,让人吃得放心。


付勇说,这是一个脚踏实地、肯做肯干的典型。临释人员中,这样的人占少数,以三四十岁的中年人居多。他们肯踏实下来,对自己看得更清。


另一类多是小年轻和刑期较长的老人。他们身上有京籍罪犯的典型特点:好高骛远,游手好闲,眼高手低。


居住地所在区县的司法所帮忙介绍工作,3000元一个月?不行!他们觉得自己至少值1万。给别人打工?不要!这么多年让人管着,好不容易出来了得自己做主,走走走,创业去。有人想去放账、有人想去开矿、有人看到迁安那边的采油量低,想去收购中石油不要了的油矿。还有人不知道在哪个新闻上看到贩卖义乌小商品可以发财,于是开开心心地跟民警说,要花1元进一条床单,10元卖出去,净赚9元,然后进很多很多条床单,他就发了。


本钱呢?民警问道。嗯……他语焉不详,神秘兮兮。


焦虑


失眠、焦虑、恐惧、心烦意乱、口不择言。


进入第三阶段,出狱前的最后一个月,自由的曙光就在眼前,临释人员反而慌了神。想象中的开心和喜悦的确有,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恐惧、对墙外生活的焦虑,很多以前假装遗忘的事情现在已经被摆在了案上,逼得你不得不想。就业、住房、家庭、户口、社保,现实生活即将以最赤裸的样子扑面而来,而现在做决定的只有自己,没有狱友,没有民警,没有监区长。


出狱以前,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晚上十点睡觉,睁开眼睛打扫卫生,虽然饭菜说不上有多好,但至少能吃饱、吃得卫生。


出狱之后,早上六点睁眼发现其他人还在入睡,晚上十点睡觉别人嫌你睡得太早。想要打扫卫生,可是自己的家在哪儿?到了饭点,发现自己正为今天的三餐头疼。


都说救急不救穷。有一次,付勇看到一个管过的毒贩二进宫,他无奈地问:怎么又进来了?毒贩说,出去后和朋友吃饭,饭后别人在饭店门口都开车走了,就我愣愣地站着,你不知道我当时那种心情。没有尊严,没有钱,于是他再次铤而走险。


虽然已经做了两个月的心理准备,但在出狱前夕,巨大的心理负担还是如影随形。有的罪犯到了半夜都还睡不着,四点就醒了,睁眼发呆。有的罪犯无心工作,以前超额完成的任务全用来补上最后几天的工时。最后五天,他们几乎不想做工了。


脚踏实地的人开始想着做小生意的启动资金;好高骛远的人想着出去找哪个兄弟,一起干一把大的。有个罪犯使家里伤透了心,想着出去以后,不知道该不该和他们见一面。另一个因盗窃罪被判入狱八年的中年男人在释放前的最后一个月,收到了法院的离婚传票,他平静地签收了。


付勇说:“每个人都有心理准备,最后一个月很少看到他们掉眼泪,但不知道深夜会不会哭。”


按规定,管班民警每周召开一次班会,每月和班里的所有罪犯至少谈话一次。未成年犯管教所有两个专职心理咨询师,出监教育中心民警共有80人持有心理资讯资格证书,其中约八九个人持有二级心理咨询师,其余则是三级。如有需要,除了民警主动找罪犯谈话外,也会让所内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对罪犯进行心理疏导。所内设有心理健康调节中心,罪犯可以在里面进行放松训练,通过仪器的帮助和咨询师的指导来缓解紧张和焦虑。


最后一个月,出监教育中心的专职心理咨询师万智英为了让临释人员提前适应出狱后可能会面临的各种情况,她将背景相似的罪犯分组,让他们进行角色扮演和场景模拟。


出狱后的罪犯可能面临哪些困境?家人的冷漠、亲戚和邻里的冷嘲热讽、面试官的歧视、贫穷、孤单、恐惧、被遗忘。凡此种种,提前预演或许无法对其出狱后产生实际的帮助,但至少让临释人员在心理上做好准备。


七八个罪犯围坐成一圈,有的反串扮演他的七大姑八大姨,用尖酸刻薄的言辞刺伤他,有的扮演隔壁的老王,街头转角的老张,将冷漠和鄙夷抖落在他的身上,而罪犯中的“他”正扮演着自己,未来的自己,面对残酷的现实,他该如何应对?是从容离去,还是愤怒回击,抑或是忍气吞声,或者无动于衷。而更重要的是,他的种种回应,是否有人在乎?


此时,作为心理咨询师,万智英并不会轻易打断临释人员的对话,她的工作是在罪犯情绪激动时控场,并适当地进行引导。她知道生活的沉重旁人无法感同身受,能给出答案的只有他们自己。


场景模拟式的心理疏导,第一步是让所有角色真正进入到场景之中,第二步是有相似背景和经历的罪犯共同讨论,集思广益,寻求多种解决方案。


在扮演和模拟结束后,万智英会进行深入浅出的点评,哪种办法太冲动,哪种办法无济于事,哪种办法更加理智,会有益于问题的解决。


“他们要找到自己的支撑,当生活完全无望的时候,去寻找生存下去的希望。”万智英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适应


李仲林指出,出监改造的目标是减少监禁人格,培养守法公民。


具体而言,即巩固前期的服刑改造成果,增加临释人员的就业谋生和社会适应能力,做好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的衔接。


付勇也认为,出监监狱的民警工作有别于常规监狱,在出监改造阶段,民警虽然也有管理的权力和权威,但更多是帮助和教导,即管教结合。核心目标是尽最大的可能帮助临释人员适应社会。


社会适应性训练从课程设置开始。


出监教育中心的课程设置是在实践过程中摸索而成,并且根据时代的变化和社会变迁而不断完善。据教育科科长王晓明介绍,成立初期,只有三四门课程,简单介绍包括户籍、社保、养老、医保等法律政策。现在,在十多年的出监教育探索中,出监教育中心已经初步建立了一整套出监教育工作规章制度,编纂完成了《出监教育教材》《出监教育一百问》和《出监创业培训》等八本书籍与十三门视频课程光盘,并且根据临释人员三个阶段的不同状态开展不同的教学课程。


第一个月的巩固改造期间,主要组织临释人员开展总结反思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和行为养成教育。


具体而言,总结反思教育要求罪犯撰写改造总结,肯定成绩和收获,查找问题和不足,提出回归社会后的努力方向。遵纪守法教育组织罪犯开始学习攸关衣食住行的各类法律政策,以及常用的法律法规知识,让罪犯掌握寻求法律援助或救济的途径,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行为养成教育则是通过队列训练等活动,促进罪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第二个月的回归适应期,出监教育中心进一步对临释人员开展更深入的形势政策教育,包括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社会等各方面的新形式,尤其是首都北京近年来的发展变化。


每天下午是临释人员的学习时间。民警付勇会一张张展示幻灯片上自己拍摄的照片,这是北京新建的地铁线,那是新修的立交桥,现在的五环和几年前比已经大变样了,看,那是国贸三期,是目前北京最高的建筑。


这时,付勇会比平常多一些宽容,偶尔允许下面的罪犯交头接耳。有时候,罪犯会兴奋地发现照片的拍摄地就在自己家附近,于是抑制不住地和旁边的人交流自己的喜悦。


除此之外,在第二个月的回归适应期,出监教育中心还会采取民警和外聘的社会专家结合的方式,传授给临释人员一些基础的电脑知识、网络知识、理财与规划知识。民警还会以实例向他们讲解如何防止电信诈骗和网络诈骗。


出监改造的社会实训特色改造功能区内,设有四个计算机教室,每个教室内有12台终端机,主机在北京市监狱管理局。终端机内包含20多门课程内容、时事新闻、人文知识以及一些热播的电视剧电影。所有信息均由民警从局域网下载后,存入终端。既可以有效防止罪犯通过计算机网络与外界联系,又可以让刑期较长的罪犯熟悉计算机这一对他们而言或许有些新鲜的事物,达到与社会接轨的目的。电脑上机操作课程一直很受欢迎。


另外,出监教育中心与全市16个区县的司法局,签订了安置帮教对接协议。所谓安置帮教,即在各级政府领导下,依靠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对刑满释放、解除社区矫正人员进行的一种非强制性的引导、扶助、教育和管理活动。


每个月,出监教育中心都会邀请部分区县的司法局或司法所来出监监区,给该区县的罪犯进行帮教。每次帮教,由各区县的司法局综治委牵头所在区县的民政、公安等部门,协同向罪犯讲解家乡这几年的变化情况,落户、就业、社保、养老等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如果还有问题,临释人员可以在改造中心的办事大厅和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一对一的现场咨询。


李仲林说,基本的国家政策由民警介绍,各区县的具体政策由有关部门工作人员详细说明。


并且,针对届临刑释人员回归社会后遇到的亲人不接纳、居无定所、落户难和就业难等实际困难,出监教育中心也与各区县司法局紧密配合。10年来,共协调解决重点帮教对象难题累计2000余人次。


除了上述社会常识类课程和法律政策解说,出监教育中心还与北京市尚孚律师事务所签订协议,创建“法源人生”法律服务品牌。该所律师走进监狱,给罪犯讲解与就业、借贷、住房有关的法律知识,与司法局的常规法规政策讲解相比,律师的讲解更加专业和细致,且更具针对性,可以有效降低罪犯的再犯罪率。


出监教育中心每月还会开展“时代领跑者进大墙”励志大课堂活动,邀请著名的社会人士到监狱开展励志讲座。宋鱼水法官给罪犯讲述自己经历的真实审判案例,残疾企业家黄友现身说法分享人生的意义,央视主持人白岩松给罪犯讲解如何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


白岩松曾问在座所有临释人员,如果说犯罪相当于一次骨折,你们有没有想过骨折后如何恢复,如何重新站起来?


在场的罪犯眼神闪烁,默默无言。


最有趣的是实训体验,这是第三个月释放衔接期的教育重点。


已服刑十年的临释人员李某,走进出监教育实训特色改造功能区的地铁交通馆,看着眼前的刷卡机,一时有些不知所措。


自从2014年以来,为了让临释人员更好地提前适应社会,出监教育中心设立了地铁馆和公交馆,改进了以往单纯的说教和观看视频的教学方式,采取体验式教学,使他们通过体验地铁馆的模拟刷卡滚闸机和观看公交馆的真实公交情景图,能够实际感受北京目前的交通出行方式,身临其境。


教育科科长王晓明介绍,地铁馆的地铁线路图根据北京地铁的真实修建情况随时更新,而选取西单站作为代表,则是因为在很多老北京人眼中,西单是北京的文化地标。 


走出地铁馆,进入实训区的中央通道,出监教育中心将普通的通道改造成教学通道,在地面施画着交通标志标线,两侧则设立着交通信号灯和人行横道,与文明交通的宣传画交相呼应,成为交通安全的虚拟场景。红灯停,绿灯行,李某看着眼前闪烁的红绿光斑,恍惚间觉得自己正置身车水马龙的十字路口。


除了交通方式体验馆,实训区还设有政府办事大厅、现代科教馆、警示教育室和心理调试室。办事大厅通过展示办理落户、申请低保、办理医保、办理失业保险、办理养老保险、求职、创业等内容,帮助届临刑释人员了解社会生活的必备知识。现代科教馆是通过金融、信息技术、文明生活等相关内容,设立排队叫号机,帮助他们了解现代社会发展及生活方式的变化。


警示教育馆则采用多媒体、图板相结合的形式,展示与再犯罪相关案例等警示内容,让罪犯明白,回归社会并不代表前途坦荡,应时刻警醒自己,严格守法,以此来强化对届临刑释罪犯的再犯罪预防教育。


王立华是最常提到的一个案例。


17岁因抢劫被判刑9年的王立华,在出狱后因想要“干大事”而杀人、绑架、抢劫。2005年9月14日,王立华被执行死刑。


从警示教育馆出来,王晓明指着教学通道上的斑马线说:“这条通道就像他们的人生,红灯停,绿灯行,要守规矩,不守规矩的话,失去的可能不仅仅是自由。


衔接


主要经营范围:矿泉水、纯净水。


产品或服务特征:水质健康,桶装经济实用。


市场分析:人民生活必需品,供应充足,存货数量多,经营方式单一。


经营目标: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服务。


36岁的临释人员杜某小心翼翼地在自己的创业计划书中写下上述内容。他打算出狱后创办一家水制造商贸公司,以零售的形式向居住的密云区供应桶装纯净水。他在创业计划书中的资金需求一栏,详细地记录了自己未来经营所需的设备和支出:电动三轮两辆,支出6000元,沙发一个,支出2000元,电脑一台,支出3000元,空调两台,支出6000元,电话一个,支出1000元,桌椅一个,支出500元,共计18500元。


18500元?太多了,折旧以后或许会便宜一点。杜某皱着眉头,想了一下,在桶装款泉水的成本价一栏中填上3元,零售价写上10元。


社会适应性训练的核心,是培养临释人员的生存技能,授之以渔。虽然在常规教育期间,服刑人员都要掌握1到2门职业技能,但在为期三个月的出监教育期间,仍要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在茶艺、面点、服务员、酒店管理、美容美发、摄影、摄像和视频编辑等技能培训中,张某和沙某很庆幸自己选择了摄像技能。


张某因故意伤害罪被判14年,沙某因职务侵占罪被判10年。两人在出监改造期间,因为学习了摄像技术,渐渐对文化产业和公益事业产生了兴趣。出狱后,两人创立了名叫爱众社会工作事务所的公益性文化公司,不仅经常到各中学和大专院校进行“现身说法”式的公益演讲,对学生进行法治警示教育,而且频繁地回到出监教育中心进行狱内招聘,向后来的临释人员讲解应聘技巧。至今,他们已进行了约40-50场的公益演讲,更是成为出监教育中心的“常客”。


不过这次,“常客”可不意味着让民警们头痛的多进宫罪犯,而是给更多临释人员带来希望的监狱创业之星。


更专业的培养创业之星的平台,是为期五天的创业培训。


2014年,出监教育中心与光华慈善基金会合作,由基金会的老师向监狱内的临释人员讲解创业的具体内容,课程结束后可以获得创业资格证书。2015年,出监教育中心开始与北京市技术交流职业技能学校合作,在释放前的最后一个月内,对临释人员进行为期五天的创业培训,教授他们如何制定创业计划,并进行可行性分析。每名临释人员需要在课程结束前提交所撰写的创业计划书,由两名专家评估认可后签字,方可颁发创业资格证书。


在杜某创业计划书的末尾,评审专家写下如下意见:创业思路清晰,创业项目可行,创业意识明确,创业计划书完成尚可。


王晓明介绍,创业培训只是一个初步培训,将临释人员带到这条路上,只有先学会如何写创业计划书,然后才有资格去银行寻求贷款。


除了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出监教育中心也会联系一些小型企业公司,请他们向临释人员讲解相关的应聘知识和应聘技巧。狱内的“就业宣讲会”每期都会如期举行。今年,出监教育中心邀请了18家企业进大墙,在参加活动的300人中,有62人签署了就业意向书,在意向书中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向目标企业表达了自己出狱后的工作意向。


2012年,出监教育中心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合作,将“颜色的力量”引入到罪犯的心理矫正中。根据西方色彩心理学、中医学及中医心理学相关理论,通过监区环境的色彩,对罪犯的心理进行调节和疏导。


罪犯被置于一个四面是白墙的密闭房间中,对房间中的色板进行筛选。实验结果发现,罪犯最喜欢的颜色是玫红色,于是将监舍通道重新粉刷成玫红色。罪犯最惧怕的颜色是警察蓝,于是监区通往民警值班区域的大门被涂成警察蓝,令罪犯产生畏惧心理。


监舍向阳一面的墙体被涂成冷白,两侧墙面是暖白,阴面的墙体是暖白,两侧则是冷白。以前黑灰色的床体变成了明灰色,蓝色的活动大厅色彩明亮,令人心生希望。


多媒体数字教室、地铁馆、公交馆、现代科教馆、政府办事大厅、警示教育室和心理调试室。这七个出监教育特色改造功能室是教育中心的得意之作。李仲林将七个功能室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称为“实训立体辅助教学”。他说,临释人员通过实物、虚拟及多媒体空间互动相结合的实训立体辅助教学方式,可以更加了解当今社会的变化,掌握实用性的社会技能,提升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


最后,出监教育中心要根据每个临释人员的心理、成长经历、犯罪事实和改造表现,对其进行再犯危险评估,评估结果包括三档:较高、中等和较低。在罪犯释放后七日内,监狱刑罚执行部门要将《罪犯出监综合评估表》连同其他法律文书一并寄送至罪犯户籍所在地的公安、司法等部门,做好安置衔接工作。


王晓明说,出监教育中心的民警为临释人员做了大量的工作,就是希望他们可以更加积极乐观地面对未来的人生,但是这种阳光心态的保持仅靠民警的努力是不够的,出监教育中心更希望社会以同样支持的态度对待这些人。过去或许无法改变,但未来掌握在每个人自己手中。


每批临释人员出监前夕,出监教育中心会组织所有罪犯进行出监宣誓。神圣庄严的背景音乐响起,罪犯们直视前方,一字一句地说:


“不忘过去、知耻后勇、吸取教训、珍惜自由。”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阅读 | 分手自由,请把这句话带给那200位骂渣男的媒体人

 
点击图片阅读 | 这位英国女摄影师想将八位孩子带离亚洲最大的红灯区,然而……


点击图片阅读 | 德国人在中国山村支教10年,把生命献给留守儿童,他却说我根本不想感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