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
观察时事政治,揭开官场密码,帮你分析时事热点和新闻背后的故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练瑜伽  ·  贾玲消失在各大春晚,她做错了什么? ·  2 天前  
哲学王  ·  文明为什么总会被野蛮打脸? ·  3 天前  
慧田哲学  ·  有一种逻辑陷阱叫“注射式洗脑”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

朋友越少,对媒体人越好,他也越独立

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  · 公众号  ·  · 2018-04-30 10:35

正文

摘要: 智利作家罗贝托•波拉尼奥说:你知道什么时候我们真的感到孤独吗? 我说:是在人群里。——颇像胡适所言“狮子与虎永远是独来独往,只有狐狸与狗才成群结队”。时事评论可能就属于一种“不合群”的文体,它的价值在于跳出乌合之众的热闹所闭合成的信息茧房,给独立思考一个静能量空间。(本文刊于新一期《青年记者》,欢迎关注《青年记者》更多精彩文章)


吐槽青年出品  曹林|文



有次写评论批评某家媒体的做法丢掉了传统基因,一味滑向无节操的网红式变现。一个媒体朋友看到文章后给我留言说:我认识这家媒体的老总,要不推荐你们认识一下?我赶紧说:还是别了,现在不认识,批评起来方便和容易一些,认识了就不太好批评,不好意思“下手”了。


真不是矫情,对一个以批评为业的人来说,“太多的朋友”往往会成为批评的障碍,被“情分”所绑架。作为一个新闻人,有时真的很矛盾,一方面新闻人需要朋友,得跟更多人交往,才能拓展自己的视野和信息渠道,从而让自己的新闻和评论触角更敏感。新闻和评论的附加值,很多时候都是由一个人社交圈、线索圈、信息圈半径的大小所决定的。康拉德-芬克在《冲击力》中谈到过评论的附加值,书中描述了不少让中国评论人羡慕的“高逼格”场景,类似于:昨天参加白宫的酒会,比尔-克林顿走到我的身边,拍拍我的肩膀说――一看到这种描述,你就能判断出记者或评论员跟白宫政治精英和华尔街经济精英的关系,接近高层和消息灵通人士,他写的新闻或评论中一定会有很多接近权威人物的干货和观点附加值。


但,问题还有另一面,一个跟比尔-克林顿、白宫决策圈子和华尔街精英走得那么近的新闻人,在涉及白宫利益和权贵阶层利益时,能保持客观的报道和逼近真相的评论吗?写纽约时报历史的《王国和权力》一书中就多次谈到该报主编不断反思自身与权力精英的关系与距离,“高层朋友”太多对报人未必是好事,把自己看成“边缘”,站在边缘的角色,跟权贵保持距离,才能去批评主流。那些常被白宫当成座上宾、跟政客走得太近的记者,常受到其他记者的嘲笑。斯皮尔伯格执导的好莱坞热播电影《华盛顿邮报》所表现的,也是报人与“朋友”的冲突,最终还是新闻理想和专业主义精神超越了“私人情谊”,凯•格拉汉姆和本•布拉德利用“新闻大义”捍卫了报纸的独立与尊严。


弗林特在《报纸的良知》中有一句话打动了我,他说:有些伟大的主编相信朋友是新闻工作者的负担。用一位谨慎的主编的话说:在报界工作了25年以后,我差不多已经得出结论,报纸主编必须决心只保留很少的几位朋友。朋友越少,对报纸越好,他也越独立。


我相信这句话并非说“新闻人不需要朋友”,而是说,媒体是公器,不是哪个人的私器,媒体需要有高于“私人朋友关系”的公共利益,应该把渴望知道真相的读者当成自己的朋友。朋友不是媒体人的负担,那种寄望于用友情、情感、私人情谊阻碍真相报道的庸俗关系,才是新闻人的负担。所以弗林特后来又强调了:主编的朋友不能是那些个人利益有可能与公众利益相抵触的人。是的,新闻人应有超越雇主、友人、同行的效忠对象,《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中提到了这样一个细节,曾在辛辛那提担任过新闻播报员的尼克-克鲁尼说:每当我和主管经理或同事讨论问题时,一直坚守一条底线,我不为你工作。你给我发工资,我非常高兴,但事实上我不为你工作,如果说到忠诚,我只忠于那些打开电视的人。


弗林特提到了当年堪萨斯《恩波里亚新闻报》的一个案例,这家报纸在某天的醒目位置报道了该报两名记者因违反交通条例而被带到警局的消息,记者的姓名也曝光了。然后该报评论说:“下一回,你到报社来,想要我们隐瞒对某事负有责任的人的报道,就请记住今天这个报道。这两位被告都有令人尊敬的家庭,他们都有看到这条新闻就会死的生病的亲人,而且他们都有一份新闻一见报就会丢掉的好工作”――说得多荡气回肠!对自家的记者都“下得了手”,没有任何情面可留,足以让那些“求情的朋友”闭嘴。


报纸的公信力和专业精神,很多时候就是靠这些“事件”塑造出来的,公信力与“私”是对立的,当读者感受到一份报纸在曝光真相上有太多的考虑:广告客户不会出现在报纸的批评名单上,本地部门的丑闻不会被本地媒体曝光,媒体领导某个朋友酒驾被抓在报道时被隐去了名字,本地纳税大户的企业永远不会被本地媒体批评,自家员工违法了媒体会习惯性地“替自家人讳”,甚至还有“同行不互相批评”的行业潜规则。――媒体被这些“私人情谊”绑架,公众怎么会相信他的公信力呢?


本台刚收到的消息,本台记者报道,本台台长落马――网友常拿这种段子调侃,其实没有什么好笑的,有公信力和专业精神的媒体,不会有这种报道忌讳。


当年因审计风暴受到媒体盛赞的审计署长李金华,刚开始审计署还担心“审计点名会得罪人”,后来李金华说(大意如此):就点名,全部点名。审计署干的就是得罪人的事,怕得罪这个怕得罪那个,工作就没法干了,都得罪了就“无所谓得罪”了,真正得罪人的恰恰是,有人被点名了,有人该点名却没点名,选择性点名,让人不服。其实媒体也是这样,整天“相关部门”“有关部门”,为丑者讳,累于各种人情关系,既降低了媒体公信,也让那些被点名曝光的不服,凭什么那谁谁谁就没曝光和点名?

不仅要独立于朋友,也要独立于敌人。弗林特说,毫无疑问,过分热衷于赢得大家的欢迎是有危险的,但同样危险的是一个主编在工作中受到他的敌人,或他的竞争对手的左右――这话很多人可能理解不了,我是能理解的,人们在工作中喜欢寻找敌人,锚定一个敌人,然后在批判敌人中凸显自身立场。这样其实也失去了独立精神,被“敌人”的节奏所锚定。有一段时间,我的评论把矛头都指向了某媒体主编(此人常被网友群嘲),他一写评论我就去批评,寻找吐槽点。其实,这位主编并非每个观点都有问题,有些评论挺好的,但当把他锚定为“敌人”后,就没有客观判断了。被所谓的“敌人”设置了议题,也失去了独立判断的追求,在批评极端中滑向自己所反感的另一个极端。


这也是我在两本新书《时评中国2》和《守脑如玉》中所致力追求的批评气质,感谢我亲爱的老师和朋友范以锦教授、胡百精教授、宋晓阳教授、柴璐老师、六神磊磊兄、李镇西老师、刘艳华老师、刘文嘉老师对本书的推荐。当红新媒体大伽六神磊磊兄在推荐语中说:曹林兄独树一帜的地方之一,就是一直在靠近理性和逻辑,反对粗暴和情绪化,这让他呆萌的眼神常常显得很可贵。他的新闻评论里,我觉得最可贵的那一部分,是他无形中形成了一套评论的基本原则,可以当成今天互联网上的《罗伯特议事规则》来看。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说,所谓“守脑如玉”,坚守的是常识和良知。如果人人都应该拥有的常识和良知居然成了稀有的“玉”,那只能说这个时代出了一些问题;而当不少人无视常识、不讲良知、缄默不语、装傻弃愣的时候,我便有了向曹林这些评论致敬的理由。


智利作家罗贝托•波拉尼奥说:你知道什么时候我们真的感到孤独吗? 我说:是在人群里。——颇像胡适所言“狮子与虎永远是独来独往,只有狐狸与狗才成群结队”。时事评论可能就属于一种“不合群”的文体,它的价值在于跳出乌合之众的热闹所闭合成的信息茧房,给独立思考一个静能量空间。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不会孤独,不会没有朋友,失去的只是本不值得成为朋友的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