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此事,亿欧网一直在想方设法得到蜜淘创始人谢文斌的说辞,但直到发稿前,谢文斌对此事都没有回应。
但种种迹象表明:
蜜淘的确已经倒闭,没有被收购。
1)蜜淘微信公众号今年1月停更、官方认证微博最后一条信息也截止到2016年1月28日后再无更新;
2)蜜淘位于望京SOHO的办公区已经人去楼空,SOHO前台称蜜淘已提前退租,而即将入住的新公司正在里面施工;
3)供应商爆料,蜜淘从去年开始出现结款不及时等情况;
4)创始人谢文斌沉默,且多方人士均表示联系不上本人;
5)此前对于蜜淘被京东收购一事,亿欧网向京东求证,但京东方面否认收购一事;
……
蜜淘倒闭的传闻已有很长一段时间,亿欧网从2015年底开始听到一些风声,至今,蜜淘“倒闭”发展成一件“谜”一样的事件:
2015年底消息透露,蜜淘年前有大事,彼时谢文斌本人还与一些媒体有过沟通,表示会在年后公布,但至今一直没有等到谢的官方发言;
传言蜜淘在快倒闭的时候被接盘,这一传言并非空穴来风,但与事实有些出入,据知情人士透露,蜜淘被接盘的是仓库部分,仓库是蜜淘自建的;
3月初,搜索引擎上开始出现蜜淘被收购的相关消息;3月28日,某家媒体收到一封匿名投稿,称蜜淘被收购,创始人出局;接盘者猜测是京东;
随后,京东出面否认,称收购蜜淘传闻不实;
“倒闭or被收购?”虚虚实实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多家媒体求证无果,只能得到部分信息,且业内同行创业者均表示对此事不知情。
事件发展至此,相信接下来蜜淘的各种猜测仍会层出不穷,毕竟谢文斌一直没有说话。亿欧网也期待得到谢文斌的回复,确认情况。
C轮融资未果
掉队海淘大军
还在天猫负责无线产品工作时,谢文斌就获得过云游控股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汪东风的投资。
离职后的谢文斌拿着汪东风给他的100万元招募到了来自百度、爱奇艺、360和阿里等大公司的核心团队。
在蜜淘网正式上线前,在汪东风的引荐下,谢文斌又拿到了福建老乡蔡文胜的100万元投资。
2013年10月,蜜淘网(前身是 CN 海淘)成立,2014年3月产品正式上线。
上线初期做的是海淘导购或代购模式,让海淘商家入驻,同时接入国外网上购物商场,并将运转公司、第三方支付等服务集成在后台,消费者自主完成购物环节。
在经历了海外代购60%退单率的重创后,2014 年 6 月,蜜淘转型B2C自营海淘电商,通过特卖的方式,每天上线一个爆品。
当时谢文斌的目标是希望做跨境电商类的“唯品会”。在这个时间段起步的还有蜜芽、洋码头等。
拿到钱后蜜淘开始了大促营销,蜜淘自己拿出了大笔资金做补贴。
在当月的黑色星期五,蜜淘最辉煌的数据表明,其客户端激活用户接近100万,月交易流水突破1000万元。
然而好景不长。2015年初,跨境电商价格战打的分外激烈。
在蜜芽、洋码头和阿里、京东等高打“价格战”后,蜜淘开始沉寂。
谢文斌曾说过“就算我再融一亿美金,我也不可能成为巨头打价格战的对手,巨头可以通过渠道与补贴的方式把价格压到很低。
但是创业公司没有办法这样长时间消耗下去。”这句话显然佐证了蜜淘在价格战中消耗不起。
更糟糕的是,2015年资本的“寒冬”来临,融资已不再像2014年那样,轻易就能融到一个令人吃惊的数额。
蜜淘的C轮融资也迟迟未能敲定,在阿里、京东、亚马逊等纷纷发力跨境电商,在流量、资本、品牌资源都雄厚的巨头面前,蜜淘的优势开始变弱。
转型韩国购
可是时间已然来不及
2015年9月,谢文斌开始被动求生。为了让蜜淘变得更轻,跑得更快。
2015年9月谢文斌放弃了全品类的全球购运营思路和价格战的营销手法,退守到了韩国购的单一垂直市场。
谢文斌当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还表示,
转型后的蜜淘计划连续实现三年盈利,为A股上市做准备。
或许是为转型做准备,蜜淘裁掉了很多业务部门,公司开始大幅裁员。
即使在2015年12月,媒体还有关于蜜淘和萌店全球购合作的新闻报道出来。
但与此同时,蜜淘将于年后解散的消息也开始扩散开来....
而具体的转型成效上,可以在蜜淘首页上看到“韩国免税店”五个字,其移动端APP也标榜着“韩国免税店,海淘购物明星同款韩国代购”。
但再看其官网及APP端,平台上仍存在全球购的痕迹,甚至网站还存在“淘日本”的子目录;也就是说蜜淘并没有完成转型。
事实上,蜜淘在争夺韩国品牌商独家代理权中,也不具备优势。
据了解,天猫国际与韩国易买得,京东与乐天都达成合作关系;而聚美则是韩国多家品牌的中国区独家代理合作伙伴。
蜜淘转型韩国购,依然会和其它电商网站重叠,再一次面临竞争压力。
现在,在蜜淘倒闭消息曝出面前,所有的转型都丧失了机会。
深度解析:
为何电商平台这么难做?
不要轻易做平台!
(以下内容来源:于建民)
2.6亿的投资,也不是一笔小数目,如果是企业运作产品,几年极有可能成功打造起一个品牌,如果运作得当,也许已经变成几亿了,十几亿了。
但是,为何2.6亿的巨资,去做一个电商平台却犹如打了水漂一样,听了个响声,就什么也看到了?为何电商平台这么难做?
1、
平台本身太复杂,不易做—初期创业者,轻易不要涉入做平台
做平台本身不是容易的事情,正如央视昔日著名的商战栏目《赢在中国》的制片人王利芬所说,创业最好聚焦在一个点、而不是做平台。
平台需要耗费资金量、资源远大于单点聚焦,包括58同城的姚劲波、360的周鸿祎都在说,开始聚焦一个点,而不要做平台。
2、互联网的平台竞争更为激烈,洗牌残酷超过传统行业
—竞争难度很多,对能力要求比较高,能力不强慎入
上面我们提到平台不好做,而同时,互联网平台还将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竞争太过惨烈,甚至远超传统行业。
传统行业的实体企业在竞争后,会存在一线、二线、三线企业,即使竞争激烈的行业,也会需要十几年的商战,才剩下少数企业。
例如:在传统行业的平台PK中,家电零售平台算是相对竞争最惨烈的了。
也是经过十几年的血拼,才最终剩下国美、苏宁、永乐、大中(永乐、大中后均被国美收购)等少数几个大佬。
与传统企业的商战主要靠企业滚动资金不同,需要时间来滚动资金。
而互联网的很多商战都有大规模风投的介入,可以迅速积聚资金,以资金换时间,快速完成洗礼!洗牌状况更惨烈、时间也更快。
因此,互联网平台一旦洗礼后,在资本大规模投入下,往往只在短短几年时间,剩下几个企业了。
例如:国内的团购大战,2011年团购巅峰时曾经有5500多家参与。
但是经过4年洗礼后,美团、大众点评、百度糯米,三家所占份额超过90%
(2015年10月,美团占51.9%,大众点评为29.5%,百度糯米份额达到13.6%,三家份额达到95%,现在美团与大众点评已合并)
因此,由于竞争激烈,难度很大,对企业能力要求很高。如果能力不强,慎入!
3、互联网平台烧钱大战太凶猛
—对企业的融资能力要求很高,没有资金实力,慎入
正如我们上面提到,互联网的很多商战,有大规模风投介入,迅速完成洗牌,因此,在很多电商平台里的商战中,资本往往是重要的一环。
在激烈的PK中,往往是资本的烧钱大战,谁具有很强的融资能力,善于资本打交道,就具备更大的概率。
团购大战至今烧了上百亿,如打车软件大战在2015年几大巨头已经烧了300亿资金,在这个过程中,当年众多资本实力不够的小企业被烧的找不着影了。
4、如果没有资源,平台还是要慎重
—对资源能力的考量也重要,如果没有,就不要参战了
同时,做平台对企业的资源能力要求也比较高。
例如:
美团
SNS实操经验、屡败屡战积累
美团的王兴也是屡败屡战之后,在美团之前已经创业几次,才有了今天的成绩。
但是王兴在最早创业时候,就开始做SNS,做线上和线下的活动,前面的几次失败。
也成就了它今天在线上线下这种O2O领域的成就,长期的实战经验积累,前面的几次失败,也让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资源、人脉。
这些都对美团今天的业绩有很大影响,可以说,没有过去的积累,可能没有美团的今天。
洋码头
电商平台运营经验
洋码头的创始人曾碧波,2001—2006年曾在易趣工作,易趣作为中国最早的2C网站。
2004年被美国的ebay当时以1.5亿美元并购,是淘宝崛起之前最大的对手。
易趣被ebay并购后,曾碧波负责eBay中国TOP SELLER的管理和运营,业务一部分工作就是推动公司出口外贸电商的起步。
2006年,曾碧波离开ebay,去美国留学,在那里体会到了中国数码产品价格的“倒挂”:
大部分产自苏州,中国市场价格却是美国价格一倍。
这里面一定有复杂的贸易流通壁垒需要打破。他花了大量时间研究美国线上线下零售业、在线广告业,体会到了开放市场的流通效率。
这就是洋码头相对明确的诞生背景。
而这段时间里,他也获得人生第一桶金,曾碧波曾表示“苹果iPhone诞生后。
自己很快就成了中国大陆圈子里有名的iPhone“倒爷”
无论是过去在易趣、ebay运作2C电商的经验、参与推动公司出口外贸电商的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