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今年ST股的行情不好,ST新梅的例子更证明了这一点。”6月7日,一位ST新梅投资者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这位投资者表示,尽管此前的年份ST股总能出现“乌鸡变凤凰”的案例,但在现在的监管条件下,此番情形或许将难以再现。
此前,尽管ST股的出现多是因为基本面差,甚至是存在违法违规行为,从而导致长期停牌、暂停上市甚至终止上市的情形出现,但由于总有ST股通过借壳、重组、股权转让等行为完成蜕变的先例,这一类上市公司常有投资者关注投资,其中也包括一些市场上知名的牛散。
不过,与上述ST新梅的投资者一样,两位华东地区“牛散”在与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接触中,均表达出了ST股走势前景黯淡的看法。其中一位“牛散”认为,在刘士余上任证监会主席后,不仅加大了监管的力度,也从制度上开始堵死此前ST股的“炒作”路径。
“我买ST股,都是预期可能发生的重组,会分析资产注入的预期和脱星摘帽的可能性,只是这一年来先是出台了重组新规,再是IPO提速直接让‘壳资源’没有原先的生存空间,退市制度的逐渐完善则更加让ST股风险倍增。”上述“牛散”解释。
另一位“牛散”则表示,在今年停牌前还未实现扭亏或重组,或者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ST股,再想要后续操作就困难了。“新都退(000033.SZ)恢复上市失败,算是敲响了警钟”。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A股中的ST股至少有12家披露了重大重组事项的最新进展,但迄今已经完成重组的还未有一例,宣布失败的则有*ST金宇(000803.SZ)、*ST众和(002070.SZ)和*ST万里(600847.SH)。
不过,仍然有市场观点认为,在ST股被借壳这条路严堵的情况下,“自救”的路径上依然可以有所依赖,比如一些具备央企和地方国企背景的ST股,仍可对“混改”、重组抱以期待,一些资不抵债的ST公司,则或许可以尝试申请破产重整这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