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特别是电影制造的中国功夫是神奇的,而且这个被制造出来的中国功夫,是极其符合现代体育对“格斗”的基本定义:技击。但是,中国武术的现实遭遇又是复杂的。用技击来概括它,不仅不实,又是片面的。
本文原载于《三联生活周刊》2011年第4期封面故事「功夫,在何处」。
李小龙的功夫是真功夫,还是经过电影放大的中国传奇?
是与不是,任何答案都难免偏颇。这种两难,才是我们需要观察中国功夫的真问题。
“以无限为有限,以无法为有法”——李小龙这句被广泛引用,且深具中国传统表达句式的名言,实则对他本人而言,传达的是对“格斗”尤其是中国武术“攻防”的心得。电影放大了李小龙以及他所代表的中国功夫“格斗”能力,并形成全世界的影响力。这种传播制造出的效应,尤其是中国功夫技击能力的神奇,另一部代表电影是《少林寺》。
实战里的中国功夫真的很厉害?这个问题由此困惑我们,争论至今。
从历史演进的角度观察,一般研究者将明清时期的中国武术称为“轴心时代”。这个时候,中国武术已从各种军事训练中脱离,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技击类”的本土体育项目。抗倭大将戚继光整理了民间16家拳法,以其为素材提炼出“拳经32式”,辑为《拳经捷要》编入他的兵书——《纪效新书》。以《拳经捷要》为本来观察,与西方格斗术来自上层骑士阶层不同,中国武术基本由民间塑造。
山东菏泽市李先登村爱好武术的孩子们,放学后来到老师家里练习武术
所以,如果放开视野,中国武术是一个极其有价值的样本。依附于农业文明、传统社会、中国文化……种种之下的中国武术,首先是如何自处于中国皇权社会,其次也更重要的是它在现代化进程中,又将如何生存?无此探究,我们无可理解中国之功夫。
若论功夫本质的技击性,亦即中国武术的格斗能力。“侠以武犯禁”,才是中国皇权社会对武术的“基本”定论。政治层面的打压,长期禁兵、禁武的社会政策,技击功能始终受到挤压,并未成为武术的主体价值。因此,按照中国体育大学武术学院副院长徐伟军教授的说法,武学即以身体修为实现对道的追求。
中国武术本质上是一种身体修为之道,招法套路只是手段和形式,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和谐发展。按此路径,“将攻防格斗与健身娱乐、人生哲理完美结合,这在其他古体育文明中是极为罕见的”。即使明清虽为武术的鼎盛时期,就技击技术而言,其实也并无神奇之处。所以,技击性,它在中国武术里所占比重甚微。
上海体育学院教授王岗研究发现:“在我们的历史中,以技击技术为素材的比赛形式始终没有出现,中国武术发展至今,其过程中没有形成一个明显的、独立的技击对抗的技术体系,而是在经过了原始技击技术的积累、战场决斗的搏杀之后,直接进入了一个以套路为核心的艺术阶段。”
而西方的格斗术,由古代奥林匹克的“混斗”开始分化,逐渐向一元式的技击类体育项目模式发展,形成了以“打”为主的“拳击”运动;以“摔”为主的“摔跤”运动;以“劈、刺”为技术内容的“击剑”运动。并由此进一步细化为“古典式摔跤”、“自由式摔跤”和“佩剑”、“花剑”等子项目。而奥林匹克的现代振兴,其基本脉络亦复如此。
现代化本身,也是挟裹着西方体育比如格斗方式与规则进入中国的,中国武术的演变当然变数加大。中国武术百年来现代化改造之路,竞技化,既是消解武术整体性的过程,亦是一条去文化之路。武术的技的部分被单独抽离,套路与散打两个竞技项目组成了现代武术。“被分解的武术”,成为现代武术的特征。
沧州镇海吼武术学校的学生们在练基本功
按照现代训练学项群理论,“套路”和体操、跳水被划入技能类难美项群,成为以追求难度和美感为目的的运动项目。而“散打”则和拳击、柔道一类,被划分入格斗项群。一样武术,两种运动。这在体育项目中同样极为罕见。所以,无论“套路”,还是“散打”,事实上还处于成长的初期。
传媒特别是电影制造的中国功夫是神奇的,而且这个被制造出来的中国功夫,是极其符合现代体育对“格斗”的基本定义:技击。但是,中国武术的现实遭遇又是复杂的。用技击来概括它,不仅不实,又是片面的。李小龙厉害与否,对他个人而言,这个问题或许容易回答;但将这一问题放诸中国武术整体来看,它其实还在现代化过程中寻找生存之道而已。
那么,中国功夫,在何处?这是我们在理解了它的现代演变,包括媒体传播的传奇以及现代体育的塑造后,去中国各处传统武术之乡寻找的起点——武术其实包括着一整套传统中国人的生存方式,它比单纯厉害与否更具价值。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以下封面图
一键下单2011年第4期杂志「功夫,在何处」
库存仅剩65本,先到先得
▼ 点击阅读原文,三联中读线上平台,购买《三联生活周刊》2011年第4期封面故事《功夫想象与现实遭遇》以及2005年第6期封面故事《功夫的江湖》的全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