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子木聊房
一个专业还原事实真相的房产老司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京报评论  ·  增开银发旅游列车,给更多老人“诗和远方” ... ·  5 小时前  
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  ·  郭嘉昆:中方对努乔马前总统逝世表示深切哀悼 ·  昨天  
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  ·  郭嘉昆:中方愿同各方加强人工智能交流合作 ·  昨天  
求是网  ·  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塑造 ·  2 天前  
CHINADAILY  ·  四川筠连山体滑坡初步核查29人失联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子木聊房

南京、合肥,最真诚的买房建议!

子木聊房  · 公众号  ·  · 2025-02-08 18:14

正文

文/子木


新一年,继续补充城市调研文章,今天讲讲南京和合肥。

很多人好奇,为啥把南京和合肥放在一起讲?

一来两个城市,都是长三角城市群省会城市,距离较近。

二来,安徽人喜欢在两者之间比较买房,甚至把南京戏称为“徽京”,有一些细微的关联性。

但我认为,两个城市对比意义不大,更不需要“引战”,各有千秋,还是各自分说为好。

下面直接进主题,先南京,后合肥,依然是全维度分析版本。

1、南京

很多南京的本地媒体都非常恨我…说我当初写的文章,带崩了南京楼市。
真是抬举了,我可没有那么大能量。

只不过当初在南京房价的最高点,分析出南京房价缺乏支撑点,对市场发出了警告。

逻辑并不难,“横向对比”。

南京房价最高的时候是多少呢?

2021年1月,3.6万/平米。

那时候杭州的房价也就3.8万/平米,而苏州房价是2.6万/平米,成都1.9万/平米,武汉1.8万/平米。

这些城市无论是GDP,还是人口总量以及人口净流入增速,都在南京之上。那么南京,房价能涨到3.6万/平米的支撑点在哪里。

可能只有野心。

南京并不安分做长三角第二梯队的城市,特别想跟杭州掰一掰手腕,杭州当初有亚运会概念,大规模造新城,而南京呢,如果想在GDP突围,也必须跟着造城。

所以南京也出现了摊大饼,四处造新城的故事。

更精妙的是,南京通过地铁利好、学校利好和政策利好故意炒作土地,同时释放土地稀缺性,刺激人们购房。

还玩“端水艺术”,所以当时,南京有一个神奇的现 象是,区域房价梯度差距非常小,也就是每个板块的房价都相差不多。

南京这个城市,我还是非常喜欢的,每天都要去上一次,感受文化底蕴,吃一些老字号美食。很不希望,为了房价而房价,毁掉这个城市的生命力。

最后我们也看到了。

南京房价这几年一路下跌,房价从3.6万/平米跌至2.2万/平米,跌幅接近40%,房价回到2016年之前,可以说是跌得最惨的几个城市之一。

腰斩的楼盘遍地,无数购房者被高位套牢,尤其当初那批跑到江北的“安徽炒房团”,是最惨的。

但也好在房价泡沫的去除,让这个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不断回归理性,得以重生。

那么那么南京触底了吗?值得买房吗?这是我们接下来要分析的问题。需要综合分析。

首先是二手房成交,数据显示,2024年南京二手房成交是99409套,跟2023年几乎一样,比2022年多了2万多套。

说明南京呈现了连续至少三年的“以价换量”。而在2024年阶段,同时出现了“高-低-高”的走势,年尾由于全国政策利好,12月成交量冲到了10398套。

即使是1月过节,抛开假期因素,整体成交量接近8000套左右。连续三个月成交量以及带看量反弹,说明南京需求敏锐,受到政策刺激不断释放,顶住了流动性压力。

我们再看库存,截至2025年1月份,南京二手房库存从最高18万套跌回至14万套左右。

而新房库存更低,已经跌破4.7万套,相比2023年底大幅下降2万套。说明2024年,南京去库存成交比较显著,而且新增供应很少,全年供应仅1.3万套左右。

原因是跟去年的自然资源部规定36个月暂停供地,18-36个月谨慎供地有关,当初南京处于谨慎供地区间,2024年,住宅用地供应大幅缩减了51.3%。

所以整体来看,南京连续成交量反弹,库存下降,房价处于触底阶段,而且在房价走势也能看到,从去年9月份开始,南京房价跌至2.1万/平米后,又不断向上修复至2.2万/平米。

那么南京接下来房价会上涨吗?

我认为整体概率不是很大。这个主要还是要考虑经济和人口。

南京虽然经济位列全国前十,但在结构上有些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是产业过于传统,电子信息、石化、钢铁、汽车,这些年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而新质生产力,也就是新兴产业尚未完全形成规模效应,对经济增长力支撑作用不是很强。

第二是国企远大于民营,南京国企数量超过 300 家,央企数量 20 家,该数量级超过部分一线城市。

国企占主要市场份额,并不是一件好事,会积压民营的生存空间,而且整体经济活跃度交差,这跟沿海城市的属性不太符合。

第三是经济竞争力,南京位于竞争激烈的长三角地区,上海、苏州、杭州、无锡、宁波等都可以对南京进行金融和人才的分流。

所以这些年南京的GDP增速一直不温不火,连续3年跑输江苏平均增速,甚至跑输全国平均增速。

经济无法得到规模的崛起效应,就无法带动更强盛的购买力入场,所以在这个层面,南京房价不会出现整体的上行。

但国企购买力较多,其实反而会成为南京的压舱石,再者,南京对周边,尤其是安徽部分地区有虹吸效应,那么也会导入新的人口流量进入,让本土市场出现分化趋势。

所以2025年,我对南京的推测,大概是整体平稳,局部波动。

而当年用“端水”的方法,炒作各个区域,其实也导致了外郊库存较大,房价泡沫严重。

所以接下来不同区域、不同类型房源价格波动将继续存在,也就是,南京楼市进入“结构性分化”阶段。

主城优质地段的房价有望保持稳定甚至上涨,而远郊(溧水、高淳、六合)等,库存较大的区域房价,可能面临一定下行压力,更多是阴跌。

刚需市场供应紧张,价格分化:刚需房源供应减少,尤其是主城 300 万级刚需新房产品捉襟见肘。

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部分地段较好的刚需盘价格可能上涨;而远郊刚需盘由于库存压力,价格可能相对稳定甚至出现一定调整 。

而买房的逻辑,如果考虑到房价的保值和增值,一方面就是优质的改善项目。

随着土地供应结构变化,主城地块容积率降低,低密豪宅项目增多,以及四代宅项目的推广,改善型和豪宅市场价格上涨趋势明显。

这些项目凭借稀缺的土地资源、高品质的产品设计,将吸引高收入群体购买,推动房价上升 。

另一方面是高流动性刚需产品,南京的住房需求表现非常明显:

以下是南京,最真诚的买房建议:

1、在南京,短期买不起房子,可以不买,刚需段价格的房子,短期内很难涨起来,一定要参考自己的需求,慢慢挑选。

2、通勤、学区、地段、品质在南京很重要,有机会,一定要在行情起势的时候向上置换。

3、在南京未来的10年都不会变的买房逻辑就是富人买房在河西,中产买房看学区或次核心板块,刚需买房看发展。南京是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城市,这是独特的购房偏向性。

4、没有换南京概念,都市圈板块继续大幅度回调,再也没有起来的可能,宝华、桥林、滁州、禄口这些地方,不要想它们能起来了,因为原本就不该卖那么高。如果不是地缘客,真的不要买,手持100万以内想买房的,建议不要买,买完以后想置换都很困难。总价50万以内想买房的,可以考虑。

5、刚需板块持续阴跌,比如桥北、板桥等地方,会持续阴跌,慢慢跌。板桥是个刚需群体,原本每年都会有许多人想置换出板桥,交易量大幅度降低,说明根本很难置换出去。想改善的人也放弃降价。

6、老城区改善盘价格依然坚挺和稳定,部分稳中带涨,老城区地缘客多,地缘客里的改善群体可选择的范围太少,主城物业好点、房龄新点、户型大点的房子,是屈指可数的,这些盘的投资客真的不多,都是实际居住的,有的是计划长期居住,卖的人少,反而买的人不少,主城有实力的地缘客,真的很多。

7、玄武区

南京市江南六区之一,民国时期的第一区,老干部的养老胜地。玄武湖遛弯、紫金山吸氧、省委大院门口的保安比网红都有气场。缺点也明显,除了体制,其他都是灵活就业,商业凋零。

● 板块梯度
● 第一梯队:新玄武
● 第二梯队:红山
● 第三梯队:锁金村,孝陵卫,仙鹤门,徐庄软件园

8、 秦淮区

南京文化的摇篮,拥有新街口、夫子庙两大商圈,一直是南京的金融中心,文化、产业两手抓,是老南京人的偏爱,近十年人口减少了26%。缺点,老旧。

板块梯度
● 第一梯队:新街口
● 第二梯队:大校场,大行宫,南部新城
● 第三梯队:卡子门,瑞金路,中华门,红花

9、建邺区

南京市中心,也是重要的金融服务中心,金融民工遍地,河西豪宅对标上海,星巴克浓度全城最高。缺点,生活成本高。

● 板块梯度
● 第一梯队:河西中部
● 第二梯队:河西南部
● 第三梯队:江心洲,莫愁湖、南苑

10、鼓楼区

提到鼓楼区不得不提到教育,有些孩子小升初阶段就学完了初中数学,英语更是考完pet fce等。小学众多,头部初中树人更不用多说了,想鸡娃的首选鼓楼区。缺点,堵车堵到怀疑人生,老破小单价10W+。

● 板块梯度
● 第一梯队:鼓楼滨江
● 第二梯队:幕府创新区
● 第三梯队:中央门板块

11、浦口区

江北新区核心所在地,过江国家级概念新区。为什么说是概念?因为江北新区对外地人虹吸较弱,而本地人却看不上。

有浦东新区的野心,但却没有浦东新区的命运。缺点,地铁挤不上,大桥堵到哭。但却靠上一轮房地产周期,成功套牢大量投资客。

江北的自住群体是哪些人?本市本地人,而是第一次买房的新南京人+地缘客,吸引很多安徽、苏北的老乡。

以前的房价涨得太高了,一个发展中的片区,天天千人万人摇号买房。不过现在也基本跌到位了。

● 板块梯度
● 第一梯队:江北核心区(青奥板块、江北中央商务区)
● 第二梯队:江浦街道、老山板块
● 第三梯队:高新区,桥北板块

12、栖霞区

栖霞区热度高的就是燕子矶了,燕子矶新城和兴智西是可以买的,但是空间就这么大了,买了自住可以,投资就算了。兴智的优势就是性价比极高,地铁有,规划的学校也还不错,安置房少,厂房搬迁都是新盘,其他的什么污染就不要说了,认污染的整个燕子矶都别碰,不认污染的就下手,兴智主打的就是便宜,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是这里以后置换一定不难。燕子矶新城没什么新房了,基本都卖得差不多了。

● 板块梯度
● 第一梯队:仙林、迈皋桥
● 第二梯队:燕子矶、晓庄、尧化门
● 第三梯队:兴智科创新城、马群

13、雨花台区

雨花核心区可以买,自住可以,雨花产业好,软件大道996之光,码农群体还贷能力很强,另外河西溢出的人口也会买这里。

产业带来大量地缘客;河西南、江北都有大量投资客,且会砸盘,但是雨花就没有这种现象,中南、世茂这些房子,鲜有砸盘客,成交也少,说明没有多少投资客在里面,雨花价格相对实在。但是二手能涨吗?可能性不大了,因为再高人家就去买河西了,雨核离河西很近。

● 板块梯度
● 第一梯队:小行
● 第二梯队:铁心桥、雨花核心区(雨核)+ 软件谷
● 第三梯队:人居森林、中央科创生活区、岱山新城

14、江宁区

产业从电子厂到211应有尽有,这会带来很庞大的地缘客,势力很强大,江宁区的改善楼盘可以买,以后有空间。

青龙山、上坊有房子的快跑,没房子的死活别去。10-15年不会有大改观,据说地铁都取消了。看看现在成交的二手房,都是一把眼泪的亏着卖。

● 板块梯度
● 第一梯队:百家湖
● 第二梯队:九龙湖、上秦淮
● 第三梯队:麒麟科技园,江宁大学城、正方新城

15、六合区

六合本就离城区太远,人口的流失更为致命,虽然地铁像一把尺子直插到六合的底部,但等待主城有大量溢出的资源的时间太漫长,遥遥无期,方洲广场站算是六合的关口,出关以后就是广大乡村。缺点交通不便,配套落后

● 板块梯度
● 第一梯队:大厂
● 第二梯队:葛塘,雄州
● 第三梯队:龙池

16、溧水区

夹在江宁跟高淳之间,没有啥存在感,房价低到像白送,空港新城PPT媲美雄安。缺点,去南京核心区,够坐地铁到上海了。

● 板块梯度
● 第一梯队:城南
● 第二梯队:城北
● 第三梯队:空港新城,石湫大学城

17、高淳区

高淳和六合是南京的两端,离城区都非常之远,十几年前高淳撤县变区划给南京,成功挤掉溧水,荣登为南京经济最差的区。从人的角度,高淳也只会衰败,但高淳的气质跟六合的气质完全两个世界。

经济垫底,人均收入垫底,公共交通垫底,旅游资源垫底,医疗水平垫底,全是垫底。景色不如皖南,饮食,文化,语言更是四六不靠,南京人听不懂高淳话,隔壁的宣城人也听不懂。

高淳和六合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适合闲逛,适合骑车,适合徒步,适合漫无目的的游荡,尤其是乡下,陡然间会让你张大嘴巴惊呼这里真漂亮,一旦为了参观景点而直奔过去,只会大失所望。

进入高淳会有个很大的牌子,不是高淳欢迎您,而是国际慢城欢迎您,慢,就是高淳的特点。

● 板块梯度
● 第一梯队:核心城区,湖滨
● 第二梯队:城北,城南
● 第三梯队:经开


二、合肥

我曾经给合肥送了一个称号,中国炒房第三城…这事儿还被报道了。

合肥是真的爱炒房,曾经合肥炒房团名满天下,去长沙、西安、重庆、沈阳,甚至去二哥杭州那边,还要炒几轮。

这可能跟这个城市的“黑马”属性有关。因为合肥前些年发展较快,很多人都分享到了城市发展的红利,兜里有钱就想着用复制合肥炒房的方法,去其他地方淘金。

然而,几乎是全军覆没。

合肥这个城市,安徽人一直在讨论,其他兄弟并不待见,所以一直在讲:
合全省而肥一市。

但实际上,我觉得合肥作为黑马,并不是靠政策资源倾斜,而是地方的领导团队能力卓越,当然指的是招商引资这块。

而且合肥模式不只是招商引资那么简单,而是把招商引资从拼关系、拼资源、拼政策的初级阶段,升级到了拼专业、拼服务、拼生态的新阶段,对于传统模式无异于一种降维打击,比如京东方的案例,依旧是前沿的范本。

不过,这两年却有些崴脚。

一个是大力投资蔚来。蔚来车不错,但阿斌的操作,属实看不懂,不是战略家,而是梦想家,不听劝。

导致蔚来甚至吸了一波中东土豪的血,都没有走出显眼的成绩来。

另一个就是三只羊。当初不遗余力投资三只羊,结果大小杨哥卖假货,搞得全行业震荡,合肥在背后保了几手,但发现无济于事,于是只能顺应天命。

当然投资,投资,不可能只有赚,而没有亏,最重要的是,合肥对招商引资一直都非常积极,对经济程序的把握,也非常敏锐。

所以在2024年第一季度跑出糟糕的成绩之后,马上开始摆正姿态,最终年经济增速攀升至6.1%。万亿规模以上城市,排名第一。

这还要归功于第二产业发展,规模工业同比增长14.8%,创近 3 年同期新高。工业投资增长8.7%,占固定资产投资的 33.9%,占比创近7年新高。

37 个工业大类行业中 29 个同比增长,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26.9%,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38.5%,合计拉动规上工业 11.4 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百万辆、达 137.6 万辆,增长 84.5%,充电桩、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产量分别增长 1.5 倍、31.2%。

可以说,合肥是一个踩中了时代机遇的城市,新兴产业发展方面,要比隔壁的南京强很多。而且,相同区域的城市竞争力较弱,唯合肥为龙头,未来可以承接更多长三角的工业需求。

而且合肥对周边城市的虹吸效力较强,所以在人口增速上表现也不错。

在楼市层面,虽然合肥当年炒房严重,但后来整体政策跟进速度较快,即使压制了住了房价,后来持续调控,形成了在1.9万/平米上下徘徊的稳态。

直至2022年开始,才出现大幅下跌趋势,从1.9万/平米跌至1.4万/平米,跌幅26.3%。房价已经回到18年了,这其中一大半本金成本加上利息都是亏的。19年以后的购房者,90%都是没赚钱的。这个才是合肥市场的真实情况。

合肥触底了吗?

答案是触底了。

这个去年我还专门预警过,甚至不需要考虑合肥的成交和房价走势,只需要关注库存即可。

合肥这两年对土地供应的控制很严格,导致2024 年合肥商品住宅消化周期仅为 11 个月,成为全国库存压力最小的城市之一。2024 年新增供应同比锐减 57.9%,新房库存量处于全国倒数第二的低位。

而在二手房层面,库存同样很小,全城目前可挂牌的房源量只有11万左右。

这样的库存水平和房价水平,面对接近1000万人口的万亿GDP城市来说,已经算是比较合理的水平了。

但合肥会因此反弹上行吗?


并不是,因为合肥的经济增速虽然快,但量级摆在那里,而且合肥土地面积偏大,购买力相对分散,不够集中。同样造成了深刻的分化。

下面是2025年,合肥最真诚的买房建议。

1、从需求结构上看,改善型需求崛起,140㎡以上大户型占比提升 2.7 个百分点 ,400 万元以上产品成交占比增长 6.2%,市场已从 “有没有房” 转向 “住什么样的房”。

不过在成交层面,还是以刚需和刚改为主,比如120-200万的房子卖的最好,套三绝对主力,90-140平米为核心。

2、合肥2025年可以着重关注新房,因为供应小,且相对过去有产品的更新和代差,所以比较抢手。而且,合肥的发展方向决定其没有真正的中心,所以从房产增值保值这一块未来大概率是品质上的较量;合肥目前新房品质确实不错,不过地段大多数都拉垮。不过啥都好的房子,唯一的缺点就是贵。

3、如果是从增保值的角度考虑,那么省府板块,蜀西湖板块,天鹅湖板块肯定是重点需要考虑的,也就是俗称的政滨高;省政府的潜力在于未来预期,省府西目前已经成熟,主要是省府东配套缺乏,未来省府东中间规划了 400多亩的商业集群土地规划,未来可期滨湖的金融板块是一个被忽略的宝藏地块目前发展成熟,价值回归后的房价,次新房特别多,性价比较高。

未来合肥最有涨价势头板块的,一个是高新,另一个就是滨湖新区。其次是政务、经开等。

4、蜀西湖的潜力在于科技集群,有大量高科技产业及所带来的产业人口;天鹅湖的潜力在于金融中心,目前是个公司都喜欢在那边写字楼里占个坑。

5、如果你是 300个以内的预算建议你肯定是首选政滨高次中心板块;其次预算建议包河政务东、庐阳四里河、和经开的南艳湖等部分区域,根据自己需求选择,200左右能入;如果是150预算,建议选择靠近主城区附近的次新,比如庐阳北(不要太北),新站七里塘,陶冲湖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