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影探
美剧资深鉴赏员,电影专业老司机,推荐真正好看的影视作品,日剧韩剧也是不会错过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每日人物  ·  中产的保温杯,比iPhone还小了? ·  11 小时前  
南方人物周刊  ·  “躺平”不只是摆烂:16个月自驾79城,挖掘 ... ·  2 天前  
人物  ·  中年后,我还有哭的自由吗? ·  2 天前  
南方人物周刊  ·  林小英 关注“中下部分的学生” |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影探

自费8亿,票房血扑,全网狂喷,拍的什么玩意?

影探  · 公众号  ·  · 2024-11-21 11:58

正文

‍‍

关注我,淘好片,刷好剧


前段时间,我说《毒液3》很烂。


现在,我收回这句话, 因为更烂的出现了。


不对,它不应该叫烂,准确来说,应该叫“抽象”。


在它面前,向佐恐怕都得甘拜下风——


「大都会」

Megalopolis

2024.9.27.美国


现代屎诗


影片从一开始就非常抽象。


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上,咱们的男主 凯撒 ,正在玩跳楼。


只见他颤颤巍巍,小心翼翼地钻出窗户,挪到高楼边缘,伸出一只脚,作势要跳。


同时大喊了一声: 时间!停止!


时间就真的停止了。



但问题是,凯撒都已经一只脚跨出去,眼看着就要掉下去了👆🏻


这是怎么回来的呢?这个所谓的时间停止,还能让重力消失?


看到后面,你才会知道,导演想要的并不是一个逻辑上讲得通的超能力。


他只是喜欢这种“操纵时间”的概念罢了。


这种让人倍感疑惑的观感,从这里开始,几乎贯穿了全片。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名为“新罗马”的假想大都会。


这里贫富差距两极分化严重,富人们每天花天酒地,穷人们每天食不果腹。


社会问题日益严重,市民们的愤怒也已经到了临界值,一触即燃。


四舍五入,科波拉版哥谭市。



凯撒是一名心怀梦想的建筑师。


他不仅有停止时间的能力,还发明了一种名为“巨龙”的神奇建筑材料。


这种材料的作用包括但不仅限于封存人们的回忆,自动变换形态,飞行......


至于这玩意到底是个什么逻辑,具体作用是什么?


不知道,导演懒得解释,恐怕也不知道该怎么解释。


正所谓“一切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总而言之,凯撒想借巨龙材料,建造一座完美的城市。


这座城市具有生命,下雨了能帮你自动挡雨,交通也便捷无比。


更重要的是,生活在里面的人们全都幸福美满,因为城市会随着人们一起“成长”。


至于为什么能幸福美满?城市怎么“成长”?


不知道,导演懒得解释,恐怕也不知道该怎么解释。


他要传达的意思只是在说,这座城市,是人们梦想中的乌托邦。



当然,这一乌托邦计划也遭到了不少反对。


崇尚务实的市长、凯撒的记者旧情人、凯撒的纨绔堂弟......


他们都纷纷来找上了凯撒的麻烦......



抽象戏外


吐槽这部片子前,或许有一些幕后,需要提前告诉给大家。


本片的核心概念,在1977年就已经在导演脑海里萌生——


以现代纽约为背景,重新讲述罗马共和国的覆灭故事。


自此之后,科波拉便开始致力于收集各种笔记和简报。


政治的、历史的、人文的,只要是他觉得有意思的,他都会记下来以备后用。


毕竟,他要讲的,城市是假,美国社会才是真。



在科波拉的设想里,最好的拍片方式,是自己全权掌控所有流程。


从剧本到拍摄,他都希望这是完全属于他自己的电影,不过人家制片厂不同意。


早在1983年,科波拉便开始正式策划这部电影,但每次,制片厂都选择了拒绝。


很多观众可能不知道的是,虽然科波拉拍出了《教父》《现代启示录》等诸多杰作,但他 的职业生涯,其实从80年代开始,就一直在走下坡路。


除了《教父3》和《惊情四百年》,其余大部分作品基本都是票房口碑双双滑坡。


随着时间的推移,制片厂当然更加不会给他的这部“史诗巨片”开绿灯。



转眼间,四十多年已经过去。


电影事业没有变得更好,科波拉的酒庄和度假村倒是赚到了钱。


2019年4月3日,在他80岁生日的前一天,他正式宣布重返《大都会》。


这次,他不再求助于制片厂,而是自掏腰包,花费1.2亿 (约8.6亿rmb) 美元,为自己圆梦。


而完全的自主权,以及积压了近半个世纪的表达欲, 最终导致了本片的极度自恋。



戏外便已是如此——


前期宣传期间,影片送展戛纳,遭遇口碑滑铁卢。


很快,大概是为了挽回口碑,官方放出了一个让人目瞪口呆的预告片。


伴随着旁白“真正的天才之作往往会被误解”,画面给到了《教父》《现代启示录》等影片, 上面写着一些知名影评人对影片的恶评。


然而,很快就有人挖出来,这些恶评并非这些影评人所写,而是由AI生成。


虽然官方紧急换上了新预告,但开场白仍然保留了一股孤芳自赏的感觉:


一个总是领先于时代的电影导演。



在诸多采访中,科波拉对于本片的看法也基本都是颇为自豪。


据他透露,史蒂文·索德伯格 (《十一罗汉》) 和吉尔莫·德尔·托罗 (《水形物语》) 等电影制作人,都对《大都会》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还有其他很多人都纷纷来信夸奖,称这部电影在他们脑海中一直挥之不去。


但,诸位,这种圈内人疯狂捧杀的状况,是不是有点熟悉?



抽象戏内


还有诸如随心所欲开除团队、拿性骚扰当创作需要的指控等等。


光从这些戏外的风波,你就能感觉到导演的一种极度自恋,就更别提戏内了。


没有任何人限制,而他又显然是以抒发自己的感受为主,观众想看懂,也难。


首当其冲的,便是台词,咱就这么说吧——


里面就没有一个人愿意正常说话的。



男主在玩完抽象跳楼之后,立马又和市长就建造乌托邦一事上进行争论。


于是上来就开始念起了莎士比亚的对白: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默然忍受命运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个干净.......


男主的情人和他调情,用的是精神分析话术:


你就像处于肛门期一样古板,我则相反,像处于口唇期一样纵欲。


一个人做了噩梦,另一个人说了句话来安慰他:


只有身处噩梦时,我们才能赞美月光。


......


能念诗就绝不说台词,能含糊其辞就绝不说明白。


讲真,但凡有一个人能正常说话,这电影的评分都能再涨个0.1。



至于影片的故事和主题,那就更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举两个简单的例子。


片中,有一位吹铜管乐器的小哥,演奏途中看见富二代带着香车美女朝他招手。


他二话没说,扔下乐器就跑过去加入了他们,而剩下的乐队成员也没什么反应。


乐队长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 他往哪边走了?那我们往另外一边走吧。


很明显,这是为了批判如今社会里娱乐至死,抛弃精神追求的现象。



又比如,一直想扳倒男主的反派。


他煽动民众的方法,就只是跟着他们骂两句男主,高喊两句“权力属于人民”的口号,然后就成功了。


很明显,这也是为了批判政治家为了攫取权力,利用民众愤怒的政治乱象。


还有其它诸如新闻操控舆论、官商勾结、贫富两极分化、娱乐界乱象......


导演似乎想对他看到的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发表一点看法。


然而, 想说的东西太多,最终导致了所有主题的探讨都是浅尝辄止,徒有其表。



当然,要说最夸张的,还得是咱们的男主凯撒。


这一角色,从头到尾都是一种充满了自怜自叹的殉道者形象。


明明不是他的过错,却依然因为思念意外逝世的挚爱而痛苦,自觉难辞其咎。


而片中原本站在他对立面的市长女儿,在看到如此深情又可怜的男主后,马上就无可救药地爱上了他。


这正是那种非常典型的,意淫式的爱情桥段——


男主必定是痛苦而浪漫的艺术家,这痛苦最好还得跟永失吾爱相关。


这样才显得他真诚、深情,才能让女人们见到之后,升起无限怜爱。



再至于男主的操纵时间的能力,心怀让世人幸福的大梦,那就更值得称颂了。


所有人都看不到他的宏伟蓝图,他只能把所有无奈和委屈往自个儿肚子里咽。


他被怀疑,被陷害,被枪击,被背叛,但他矢志不渝,最后发表了一番激情演讲,用“相信人性”感化了所有人:


你生来就有权利成为你想成为的人,不要让别人说,我们沦为了野兽和无脑的牲口,人类应该被称为伟大的奇迹,是值得所有人钦佩的物种,我们是梦想的造物!


不能说有多空虚悬浮,只能说他适合去传销组织上班。



你应该也感觉到了。


男主的人设,像极了导演的自我投射。


同样对社会充满了大而无当的关怀,同样秉持着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姿态。


而当一个导演还未开始便把自己摆到一个布道者的位置上,那别的且先不说,距离观众,肯定只会越来越远。


自筹资金,坚持不懈,这份对于电影的热忱,我愿意报以无限的敬意。


但,倘若一味沉溺于往日的荣光,自说自话。


那说真的,不拍也罢。


精彩影评

击下方名片关注


2024/11/21

监制:探长

Supervisor: Tan Zhang

编辑:老白

Editor: Lao Bai

豆瓣:影探

Douban

微博:影探探长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