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探路者。分享国内外宏观、贵金属、外汇、股市、基金等领域的个人研究成果;分享优秀研报及市场信息。 |
|
广西新闻频道 · 南宁市市长侯刚谈新一年高质量发展目标与计划 · 2 天前 |
张静静 S1090522050003
文 | 招商宏观张静静团队
核心观点
日本房地产并不具参考性。 本币计价的日本实际房价指数在1980 Q1-1991 Q1累计涨幅仅为65%,但《广场协议》后日元大幅升值,美元计价的日本实际房价指数在1980 Q1-1995 Q2间累计涨幅高达306.2%。日本之所以出现了“失去的三十年”是因为用了30年的时间消化这一泡沫,直至疫后美元计价的日本实际房价终于降至美国实际房价下方 。
为何中国在此时放松房地产政策?过去两年已经具备充分性,但今年必要性和迫切性上升。 充分性:1)对内而言, 此前房地产政策形成了显著的收缩效应。 2)对外而言, 疫后美国房价飙涨,中国房价性价比开始提升 。
过去两年,国内房地产政策并不连贯主因是迫切性不强,然而耶伦访华以来形势有所变化,房地产政策持续发力的必要性显著提升。 1)明年外需大概率转差。 国内政策的核心是就业。过去4年美国的高通胀令中美处于互补状态:外需拉动中国制造业、中国出口美国利好美国降温通胀。但随着美国通胀缓和,美国对外贸易政策转鹰。明年海外部分行业或将进入资本开支周期的收尾阶段,全球库存周期亦将转入被动补库再到主动去库,外需大概率转弱。 2)房地产企稳才能接棒出口稳就业。 目前房地产投资是内需中最大的拖累项,也将是明年出口转弱后抵御就业转差压力的最优选项,进而本轮地产政策将是一部“连续剧”,若有必要仍将持续加码。
政策会有效吗?会!首先,我们认为政策目标是稳就业;房地产供求及房价企稳是最优过程,但并非唯一路径,若销售对投资拉动仍有限,最终会通过政策直接拉动投资。 1)从美国经验看,中国房价或已接近底部。 次贷危机中,美国房价下行5年整体跌幅为26%。截至5月6日当周,国内二手房出售挂牌价指数已经自2021年8月高点下跌15.8%。考虑到中国居民部门杠杆率明显更低,中国房价或已接近底部。此时,密集出台的供需政策有望助力房价提前企稳。 2)参考美国, 房地产投资还有很明显的增长空间。 据估算,目前美国人均1.72间房,中国人均1.05间房,中国房地产市场尚未达到饱和状态。按美国当前新屋市场的状态推算,我国新建住房面积或可达到7.5亿平上下,若按2023年的增速线性外推,2024年我国新建住宅面积约5.1亿平方米,上升空间明显。加上施工与竣工亦可在房地产政策落地后加速推进,进而,往明年看以房地产为抓手的稳就业可期。
房地产政策对于各类资产有何影响? 首先,年内出口仍强劲,给了房地产政策循序渐进式推进的时间和空间;房地产政策的持续性可期,意味着内需改善前景明确。过去两年国内权益表现偏弱主因是外需强内需弱,资金投向侧重以海外为主,加上汇率波动,存在一定负反馈循环压力。目前内需政策有望持续积极、汇率亦进入平稳阶段,国内权益资产的相对优势突出。 重申我们对于大类资产的β排序的三点结论: 1)AH股>美日股市;2)国内权益,内需相关>外需相关;3)从上游资源品的角度,与内需相关的有色和黑色金属>外因相关的贵金属和能源。
正文
一、 房地产的海外经验:日本不具参考性
二、 为何中国在此时放松房地产政策?
中国在2015年底开始落实“三去一降一补”政策,随后2016-2018年间实施了棚改货币化,我们观察到在2013-2017年期间,中国的信贷占GDP比率缺口明显超过10%,表明这一时期的房地产政策并不是为了“打开”之前的收缩状态,而是寻求更高的经济增长。在“三条红线”政策实施后,中国房地产市场进入了去杠杆化的调整期,企业和居民部门的信贷缺口持续下降,2021Q4降至-8.4%,目前回升至-2%但仍处于收缩水平。
(二)当前,房地产政策的 必要性与迫切性上升
1 、中美经济互补性下降, 明年外需大概率转差
我们在5月7日的报告《 谁来接棒出口链? 》指出,过去4年,国内政策的核心矛盾是就业。由于房地产投资放缓和服务业受疫情遏制,基于中低收入群体就业的诉求,国内政策重点向制造业倾斜。此间,美国的核心矛盾是通胀。因此, 中美处于互补状态:外需拉动中国制造业、中国出口美国利好美国降温通胀。 虽然近两年对房地产政策的期待一直很高,但在外需仍强劲的背景下,放松房地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其实并不高。
但随着美国通胀形势趋于缓和,美国对外贸易政策将 更为鹰派。 5月14日,美国白宫发布公告,宣布在原有对华301关税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对自华进口的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电池、关键矿产、半导体、钢铝等产品的关税。美国开始对实施收缩性贸易政策,这标志着中美经济互补的阶段即将结束。明年美国抗通胀诉求进一步下降后,贸易政策的鹰派立场大概率延续甚至可能加码。
能否通过对一带一路的出口增长来对冲风险?空间或有限。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占比从2022年的33.1%上升至2023年达到44.5%,今年Q1为46.6%。一带一路在中国出口中的占比已经显著提升,未来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或许比较有限。
从经济体量来看, 一带一路152个国家的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的比重仅为23.0%;而“欧盟+美洲(包括北美和拉美)+大洋洲+日韩”的经济总量占全球的比重为58.3%(图12)。2022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均GDP为6183美元,显著低于“欧盟+美洲+大洋洲+日韩地区”的人均GDP(34859美元)水平。我们认为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份额的提升已接近瓶颈。
能否通过汇率贬值提振出口表现?我们认为不可行。 今年以来人民银行一直没有调降MLF和一年期LPR利率,仅调降了与房地产挂钩的五年期LPR利率,反映了“稳汇率”是当前央行的关键任务。此外,就算我们采取汇率贬值措施来拉动出口,其他国家也可能通过加征关税的方式来抵消汇率贬值带来的出口提振效果。
因此,明年外需大概率转弱。 第一,今年海外处于主动补库周期,明年上半年可能进入被动补库阶段,到明年下半年可能进入主动去库,对应需求变弱。第二,尽管海外生产效率低于国内,但仍不排除部分行业或于明年进入资本开支收尾阶段,一旦如此,海外对中国上中游需求将更趋转弱。第三,美国已开始收紧贸易政策明年还有加码可能,导致今年出口抢跑,意味着需求已经前置,明年出口需求势必会进一步边际转差。
2 、房地产企稳才能接棒出口稳就业
当前房地产政策的放松,不仅仅是为了拉动内需,更是为了在外需转弱的背景下解决中低收入群体的就业问题。 前文提到的中美互补的经济状态,可能将在今年画上阶段性句号,外需转弱后,就业压力就需要通过内需缓解,房地产(投资)是最优选项。我们在5月7日的报告《 谁来接棒出口链? 》中指出,国内消费虽然改善的确定性很强、但改善斜率偏缓;房地产(投资)企稳才能实现对外需转弱的有效对冲。一是房地产投资的体量足够大,二是近年我国针对地产行业的政策呈现收缩态势,目前内需中最大的拖累项是 房 地产投资, 房 地产如果反弹那么弹性一定最好;三是房地产行业中的建筑业与制造业互联互通,房地产链可以有效拉动就业。
三、 政策会有效吗?会,只是程度问题
中国人均1.05间房,美国人均1.72间房。 2020年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人口14.2亿,房屋总量约14.9亿间,据此计算中国人均1.05间房。再看美国,美国住宅以“套”为单位,分为独户(Single-family)和多户(Multi-family)两类,前者占美国住宅绝大部分,指1套住宅里只有一个住户单元(即独栋别墅),美国存量住宅中67.5%为该类别(2022年美国社区普查数据);后者指1套住宅里有多个住户单元。粗略估算:全美平均每套住宅有3.97个住户单元,平均每套住宅居住2.31个人,即人均拥有1.72间房。 因此,与美国人均房数相比,中国房地产市场尚未达到饱和状态。
四、房 地产政策对各类资产有何影响?
往期文章
|
广西新闻频道 · 南宁市市长侯刚谈新一年高质量发展目标与计划 2 天前 |
|
中国历史解密 · 毛主席下令抓捕的第一人竟是他!? 8 年前 |
|
教你养车 · 是不是老司机过个轨道就知了,最后那个回炉吧 7 年前 |
|
同道大叔 · 刷爆朋友圈、风靡全球的洁面神器,洗一次脸等于敷10张面膜 7 年前 |
|
黄生看金融 · 你的专车够专吗? 7 年前 |
|
招商策略研究 · 【招商策略】央行操作释放维稳信号,5月银行理财大幅缩减——A股市场流动性监测周报(0717) 7 年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