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招商宏观静思录
市场探路者。分享国内外宏观、贵金属、外汇、股市、基金等领域的个人研究成果;分享优秀研报及市场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广西新闻频道  ·  南宁市市长侯刚谈新一年高质量发展目标与计划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招商宏观静思录

招商宏观 | 从国别实践看当前房地产政策的有效性

招商宏观静思录  · 公众号  ·  · 2024-05-25 10:59

正文

张静静 S1090522050003

报告发布时间: 2024年5月24日

文 | 招商宏观张静静团队


核心观点

日本房地产并不具参考性。 本币计价的日本实际房价指数在1980 Q1-1991 Q1累计涨幅仅为65%,但《广场协议》后日元大幅升值,美元计价的日本实际房价指数在1980 Q1-1995 Q2间累计涨幅高达306.2%。日本之所以出现了“失去的三十年”是因为用了30年的时间消化这一泡沫,直至疫后美元计价的日本实际房价终于降至美国实际房价下方

为何中国在此时放松房地产政策?过去两年已经具备充分性,但今年必要性和迫切性上升。 充分性:1)对内而言, 此前房地产政策形成了显著的收缩效应。 2)对外而言, 疫后美国房价飙涨,中国房价性价比开始提升

过去两年,国内房地产政策并不连贯主因是迫切性不强,然而耶伦访华以来形势有所变化,房地产政策持续发力的必要性显著提升。 1)明年外需大概率转差。 国内政策的核心是就业。过去4年美国的高通胀令中美处于互补状态:外需拉动中国制造业、中国出口美国利好美国降温通胀。但随着美国通胀缓和,美国对外贸易政策转鹰。明年海外部分行业或将进入资本开支周期的收尾阶段,全球库存周期亦将转入被动补库再到主动去库,外需大概率转弱。 2)房地产企稳才能接棒出口稳就业。 目前房地产投资是内需中最大的拖累项,也将是明年出口转弱后抵御就业转差压力的最优选项,进而本轮地产政策将是一部“连续剧”,若有必要仍将持续加码。

政策会有效吗?会!首先,我们认为政策目标是稳就业;房地产供求及房价企稳是最优过程,但并非唯一路径,若销售对投资拉动仍有限,最终会通过政策直接拉动投资。 1)从美国经验看,中国房价或已接近底部。 次贷危机中,美国房价下行5年整体跌幅为26%。截至5月6日当周,国内二手房出售挂牌价指数已经自2021年8月高点下跌15.8%。考虑到中国居民部门杠杆率明显更低,中国房价或已接近底部。此时,密集出台的供需政策有望助力房价提前企稳。 2)参考美国, 房地产投资还有很明显的增长空间。 据估算,目前美国人均1.72间房,中国人均1.05间房,中国房地产市场尚未达到饱和状态。按美国当前新屋市场的状态推算,我国新建住房面积或可达到7.5亿平上下,若按2023年的增速线性外推,2024年我国新建住宅面积约5.1亿平方米,上升空间明显。加上施工与竣工亦可在房地产政策落地后加速推进,进而,往明年看以房地产为抓手的稳就业可期。

房地产政策对于各类资产有何影响? 首先,年内出口仍强劲,给了房地产政策循序渐进式推进的时间和空间;房地产政策的持续性可期,意味着内需改善前景明确。过去两年国内权益表现偏弱主因是外需强内需弱,资金投向侧重以海外为主,加上汇率波动,存在一定负反馈循环压力。目前内需政策有望持续积极、汇率亦进入平稳阶段,国内权益资产的相对优势突出。 重申我们对于大类资产的β排序的三点结论: 1)AH股>美日股市;2)国内权益,内需相关>外需相关;3)从上游资源品的角度,与内需相关的有色和黑色金属>外因相关的贵金属和能源。

正文


一、 房地产的海外经验:日本不具参考性

(一)《广场协议》引发的资产泡沫才是日本“失去30年”的主因
研究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趋势,日本房地产市场的历史经验并不具备参照性。OECD口径下的日本实际房价指数(剔除通胀、本币计价,图1黄线)于1991 Q1达到峰值,1980 Q1-1991 Q1累计上涨65%,泡沫似乎并不显著。
但考虑跨境资本自由流通的因素,换算成美元计价的日本实际房价指数或能更合理地揭示日本房地产泡沫的真实情况 (图1红线)。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元大幅升值,并导致美元计价的日本实际房价指数持续飙升,后者在1980 Q1至1995 Q2间累计涨幅高达306.2%,即翻了两番。彼时对全球投资者而言,1995年日本房地产价格存在巨大泡沫难以接盘;对于日本国内投资者而言,卖房套现的吸引力巨大甚至移民成本也因此而显著降低。
最近两年日本房地产再次受到全球投资者的关注,也是因为在日元贬值的背景下,美元计价的日本实际房价指数已经跌至美国实际房价指数的下方,重新具备配置的性价比。
总言之,《广场协议》所引发的资产泡沫才是日本“失去的30年”的主要原因。 我们认为日本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历程对于中国市场而言并不具备参考价值,中国房地产并未出现与当时的日本相当规模的泡沫。此外,日本的经验意味着汇率稳定至关重要。

(二)为什么美国房地产泡沫能较快消化?
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后用较短的时间就实现修复。OECD口径美国实际房价指数在2006 Q1达到峰值后快速下跌,2012 Q2止跌转升,即仅下跌了6年的时间。
首先, 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不及日本。 美国实际房价指数在2006 Q1达到峰值,从1982 Q3的房价低点至2006 Q1的峰值,大约24年的时间累计上涨83.9%,远不及以美元计价的日本实际房价的泡沫。
第二,美国快速祭出 宽财政及QE等政策修复居民资产负债表。 美国为了维持美元体系的全球地位,必须创造足够大的贸易逆差来有效输出美元,贸易逆差的维系则依赖于美国居民部门的消费能力,因此,美国政府制定政策的要旨在于优化居民部门资产负债表。尤其是在次贷危机后,美国立即采取了量化宽松政策(QE),有效修复了居民部门的资产负债表。房地产泡沫破裂后,居民资产负债率在2008年达到19.1%峰值,2012年降至16.2%,即降回了2003-2004年的水平。此后居民部门资产负债率持续下降,2023年为11.6%。
第三, 移民潮带来购房需求也对美国房地产起到了边际支撑作用。 美国于1980年代的后期开始放宽移民政策,《1990年移民法》大幅增加每年合法移民配额、放宽移民限制、新增移民和签证类别;1991年对《1990年移民法》进行修订进一步放宽移民;美国净移民流入人数显著提升。尽管《1996年非法移民改革和移民责任法》开始加强边境控制,令净移民人数下滑,但仍明显高于80年代水平。此外90年代以来美元指数与美国房价/股价的比值呈现出负相关(图3),这一现象或反映出当美元贬值时,非美资产相对上涨,非美地区的居民部门可能会倾向于移民到美国,对美国的房地产市场产生边际提振作用。
因此,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并未给本国带来日本那样极大程度的负面影响。美国的房地产“经历”与数据或更值得我们借鉴与参考。

二、 为何中国在此时放松房地产政策?

(一)过去两年充分性有余、必要性不足
1、对内而言,此前房地产政策形成了显著的收缩效应
中国此前的房地产政策形成了显著的收缩效应,而目前的政策只是“打开”前期的收缩效应。
国际清算银行(BIS)构建的私人非金融部门 信贷占GDP比率缺口 这个指标出现较大波动基本都是居民部门加杠杆买房的结果。当信贷缺口为正时,反映居民部门呈现出加杠杆的积极状态,但一旦该指标超过10%的阈值,往往意味着房地产市场存在泡沫。历史经验表明,包括日本、美国和欧洲,几乎各国在发生经济危机之前,信贷缺口都会超过10%。当然,并不是信贷缺口超过10%就一定会引发危机,换言之,该指标是经济危机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中国在2015年底开始落实“三去一降一补”政策,随后2016-2018年间实施了棚改货币化,我们观察到在2013-2017年期间,中国的信贷占GDP比率缺口明显超过10%,表明这一时期的房地产政策并不是为了“打开”之前的收缩状态,而是寻求更高的经济增长。在“三条红线”政策实施后,中国房地产市场进入了去杠杆化的调整期,企业和居民部门的信贷缺口持续下降,2021Q4降至-8.4%,目前回升至-2%但仍处于收缩水平。

2、对外而言,中国房价相对美国的比较劣势已消失
2015-2018年棚改的推动下,中国实际房价涨幅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就算计入汇率因素后,中国房价涨幅仍明显高于美国、日韩、欧洲等地区。再叠加中国人口变化的因素,从跨境资金流动的角度看,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吸引力减弱,但,疫后美国房价飙升、中国房地产价格的性价比开始明显提升,至少相对劣势已经消失。

(二)当前,房地产政策的 必要性与迫切性上升

1 、中美经济互补性下降,  明年外需大概率转差

我们在5月7日的报告《 谁来接棒出口链? 》指出,过去4年,国内政策的核心矛盾是就业。由于房地产投资放缓和服务业受疫情遏制,基于中低收入群体就业的诉求,国内政策重点向制造业倾斜。此间,美国的核心矛盾是通胀。因此, 中美处于互补状态:外需拉动中国制造业、中国出口美国利好美国降温通胀。 虽然近两年对房地产政策的期待一直很高,但在外需仍强劲的背景下,放松房地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其实并不高。

但随着美国通胀形势趋于缓和,美国对外贸易政策将 更为鹰派。 5月14日,美国白宫发布公告,宣布在原有对华301关税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对自华进口的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电池、关键矿产、半导体、钢铝等产品的关税。美国开始对实施收缩性贸易政策,这标志着中美经济互补的阶段即将结束。明年美国抗通胀诉求进一步下降后,贸易政策的鹰派立场大概率延续甚至可能加码。

能否通过对一带一路的出口增长来对冲风险?空间或有限。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占比从2022年的33.1%上升至2023年达到44.5%,今年Q1为46.6%。一带一路在中国出口中的占比已经显著提升,未来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或许比较有限。

从经济体量来看, 一带一路152个国家的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的比重仅为23.0%;而“欧盟+美洲(包括北美和拉美)+大洋洲+日韩”的经济总量占全球的比重为58.3%(图12)。2022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均GDP为6183美元,显著低于“欧盟+美洲+大洋洲+日韩地区”的人均GDP(34859美元)水平。我们认为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份额的提升已接近瓶颈。

能否通过汇率贬值提振出口表现?我们认为不可行。 今年以来人民银行一直没有调降MLF和一年期LPR利率,仅调降了与房地产挂钩的五年期LPR利率,反映了“稳汇率”是当前央行的关键任务。此外,就算我们采取汇率贬值措施来拉动出口,其他国家也可能通过加征关税的方式来抵消汇率贬值带来的出口提振效果。

因此,明年外需大概率转弱。 第一,今年海外处于主动补库周期,明年上半年可能进入被动补库阶段,到明年下半年可能进入主动去库,对应需求变弱。第二,尽管海外生产效率低于国内,但仍不排除部分行业或于明年进入资本开支收尾阶段,一旦如此,海外对中国上中游需求将更趋转弱。第三,美国已开始收紧贸易政策明年还有加码可能,导致今年出口抢跑,意味着需求已经前置,明年出口需求势必会进一步边际转差。

2 、房地产企稳才能接棒出口稳就业

当前房地产政策的放松,不仅仅是为了拉动内需,更是为了在外需转弱的背景下解决中低收入群体的就业问题。 前文提到的中美互补的经济状态,可能将在今年画上阶段性句号,外需转弱后,就业压力就需要通过内需缓解,房地产(投资)是最优选项。我们在5月7日的报告《 谁来接棒出口链? 》中指出,国内消费虽然改善的确定性很强、但改善斜率偏缓;房地产(投资)企稳才能实现对外需转弱的有效对冲。一是房地产投资的体量足够大,二是近年我国针对地产行业的政策呈现收缩态势,目前内需中最大的拖累项是 地产投资, 地产如果反弹那么弹性一定最好;三是房地产行业中的建筑业与制造业互联互通,房地产链可以有效拉动就业。

三、 政策会有效吗?会,只是程度问题

首先,我们认为政策目标是稳就业;房地产供求及房价企稳是最优过程,但并非唯一路径,若销售对投资拉动仍有限,最终会通过政策直接拉动投资。

(一) 房价调整见底了吗?从美国经验看,至少很接近

美国在80年代末经历了储贷危机,在2007-2008年遭遇了次贷危机,两次都和房地产泡沫有关。从信贷占GDP比率缺口来看,储贷危机之前该指标接近10%的阈值,次贷危机时则显著超过10%。该指标目前处于负值区域,表明美国房地产市场相对健康。


次贷危机中,美国房价下行期为5年:2007.03-2012.02。 此间,美国标准普尔/CS房价指数跌幅为26%。相较之下,中国70个大中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增速在2019年4月达到峰值7.9%,最新数据2024年4月房价同比增速仍在下行,为-6.8%,已经下行了5年的时间。此外,截至5月6日当周,国内二手房出售挂牌价指数已经自2021年8月高点下跌15.8%。
我国房价同比增速的下行期时长已明显长于美国,但降幅低于美国当时的跌幅。 当然,当前中国的情况与美国次贷危机时期存在差异,当前中国居民杠杆率仅为62.4%,远低于美国当时97%附近的水平(均为BIS口径)。因此无法完全类比。但我们认为,中国房价增速或已经接近底部。此时,密集出台的供需政策有望助力房价提前企稳。
(二)参考美国, 房地产投资还有很明显的增长空间

中国人均1.05间房,美国人均1.72间房。 2020年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人口14.2亿,房屋总量约14.9亿间,据此计算中国人均1.05间房。再看美国,美国住宅以“套”为单位,分为独户(Single-family)和多户(Multi-family)两类,前者占美国住宅绝大部分,指1套住宅里只有一个住户单元(即独栋别墅),美国存量住宅中67.5%为该类别(2022年美国社区普查数据);后者指1套住宅里有多个住户单元。粗略估算:全美平均每套住宅有3.97个住户单元,平均每套住宅居住2.31个人,即人均拥有1.72间房。 因此,与美国人均房数相比,中国房地产市场尚未达到饱和状态。

从美国新屋市场看中国的新屋开工与销售面积范围:
当前,美国“新屋销售套数占存量住房套数”的比重为0.5%左右,“新建住宅投资套数占存量住房”的比重为1%左右(图21)。美国新屋投资中独栋住宅的套数占比在90年代至次贷危机前维持75%附近的较高水平,表明此间美国出现了明显的改善性住房需求,与中国当前比较类似,因此彼时美国的房地产数据更具参考性,即:“新屋销售面积占存量住房面积”的比重约0.5-1.0%;“新建住宅投资面积占存量住房面积”的比值约为1.5%。
此外, 1) 中国人口开始负增长、美国仍为正增长; 2) 中国城镇化率仅为65.54%、美国为83.52%,即便考虑到中国的户籍政策,中国城镇化率也应该较美国低10个百分点(以上); 3) 美国新建、新售占存量比重为套数占比,而中国是面积占比,美国人均居住面积及房间数显著高于中国,中国仍有较大的改善性住房需求,进而中国的面积占比应明显高于美国的套数占比。总体而言,当前中国房地产与美国相比优势因素仍较劣势因素更占上风。
根据七普数据,中国拥有大约500亿平方米的存量房。
国的合意商品住房销售面积估算。 若按“新屋销售面积占存量住房面积”比例为1%计算,中国每年商品房销售应不低于5亿平方米,当然,考虑到上面提到的中美差异,我们认为这一数值为国内合意商品住宅销售下限。2023年中国商品房住宅销售面积9.48亿平方米,同比下降17.3%;今年前4个月商品房住宅销售面积累计同比下降25.7%。若按20%的降幅推算,2024年新房销售面积预计7.6亿平方米。但去年以来部分房地产商可能通过“工抵房”等方式增加了销售数据。总体来看,合意销售数据较难估计,但政策对于短期销售的影响较大。政策力度加码,销售水平可暂时显著高于合意销售面积、若政策力度偏弱则销售面积或与合意水平持平或略低。
中国合意的新开工面积估算。 对照美国当前的情况,若按1.5%的比例进行估算,则每年新建住宅面积7.5亿平方米左右。实际情况是2023年中国新建商品房住宅面积为6.93亿平方米,同比下降25.6%;若按此增速线性外推,今年新建面积约5.1亿平方米。对比7.5亿平方米的潜在范围, 我国每年新建住房面积仍有明显的上升空间。

总的来看,若以美国新房市场的情况作为对照,目前中国的新建住宅面积明显低于均衡水平,新屋销售面积尚未明显偏高。 房地产销售数据固然重要,但鉴于房地产政策的目标是在外需转弱后接棒出口稳就业,因此明年实现房地产投资的增长更为关键。房地产供求及房价企稳是最优过程,但并非唯一路径,若销售对投资拉动仍有限,最终会通过政策直接拉动投资。

四、房 地产政策对各类资产有何影响?

首先,年内出口仍强劲,给了房地产政策循序渐进式推进的时间和空间;房地产政策的持续性可期,意味着内需改善前景明确。过去两年国内权益表现偏弱主因是外需强内需弱,资金投向侧重以海外为主,加上汇率波动,存在一定负反馈循环压力。目前内需政策有望持续积极、汇率亦进入平稳阶段,国内权益资产的相对优势突出。
重申我们对于当前大类资产β排序的三点结论:
第一,从权益市场角度,国内权益资产优于美国、日本和印度股市;
第二,从国内权益市场(即AH股)角度,与内需相关的资产表现将优于外需相关资产;
第三,从上游资源品的角度,与内需相关的资源品表现将优于与外需相关的资源品,即有色和黑色金属的表现应优于贵金属和能源


风险提示:
全球经济和货币政策超预期

以上内容来自于2024年5月24日的《 从国别实践看当前房地产政策的有效性 》报告, 报告作者张静静,裴明楠 详细内容请参考研究报告。

往期文章


20240521 难得的窗口期——显微镜下的中国经济(2024年第17期)
20240521 科技、民生、基建支出均提速——4月财政数据点评
20240520 政策目标是什么?——宏观周观点(2024年5月19日)
20240520 MLF等额续作——货币流动性跟踪(5月13日-5月17日)
20240520 港股表现仍然亮眼——大类资产配置跟踪(5月13日-5月17日)
20240519 当前大类资产β排序的三点结论
20240518 外内需剪刀差或处于极值水位——2024年4月数据点评
20240517 今年Q2国别风险关注哪些国家?——国别风险系列研究(三)
20240516 继续给美元与美债降温 —— 美国4月CPI点评
20240515 美再加关税?影响或有别于2018年
20240514 总量高频数据尚可—— 显微镜下的中国经济(2024年第16期)
20240513 外资行为才是当前关键——宏观周观点(2024年5月12日)
20240512 四月社融怎么看——4月金融数据点评兼论一季度货执报告
20240512 全球主要权益市场表现较好——大类资产配置跟踪(5月6日-5月10日)
20240511 非食品CPI如期温和回暖——4月通胀点评
20240511 资金价格显著下行——货币流动性跟踪(5月6日-5月11日)
20240510 进出口均释放积极信号——2024年4月进出口数据点评
20240509 亟待发债推进新项目——卫星视角下的4月基建地产边际变化
20240508 谁来接棒出口链?
20240508 2024年5月5日“总量的视野”电话会议纪要
20240507 信贷淡季不弱——4月社融数据预测
20240507 制造业投资仍是主要亮点——4月宏观经济预测报告
20240506 居民消费回暖的结构性特征
20240505 瞬息万变——五一假期海外宏观事件复盘
20240504 就业数据给美元与美债降温——2024年4月美国就业数据分析
20240503 上下游全面进入主动补库——2月美国行业库存数据点评
20240502 不进不退——5月美联储议息会议点评
20240502 在发展中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中央政治局会议点评
20240502 外需表现好于内需——4月PMI点评
20240501 打破僵局——五月利率展望
20240501 什么因素推动投资链商品价格回升?——显微镜下的中国经济(2024年第15期)
20240430 日、韩、印尼货币贬值风险会蔓延吗?
20240429 美国非典型滞胀与国内非典型复苏——宏观周观点(2024年4月28日)
20240429 港股大涨——大类资产配置跟踪(4月22日-4月26日)
20240428 企业利润增速回归合理趋势——3月工业企业利润分析
20240428 资金价格月末走高——流动性跟踪周报
20240427 墨西哥加征关税,有何影响?
20240426 美国的非典型滞胀 —— 2024年一季度美国GDP数据点评
20240424 美股调整结束了吗?
20240423 价格指标表现继续改 ——显微镜下的中国经济 (2024年第14期
20240423 财政支出节奏暂缓—— 3月财政数据点评
20240422 Q2核心矛盾是什么——宏观周观点(2024年4月14日)
20240422 内地权益市场表现较好——大类资产配置跟踪(4月15日-4月19日)
20240420 MLF连续两个月缩量续作——货币流动性跟踪周报
20240418 黄金上涨的宏观逻辑及运行空间
20240417 除了“开门红”,还需要关注什么?——2024年一季度经济数据点评
20240416 价格指标表现明显改善——显微镜下的中国经济(2024年第13期)
20240415 3月数据扰动过后,出口链仍积极——宏观周观点(2024年4月14日)
20240415 黄金继续大涨——大类资产配置跟踪(4月8日-4月12日)
20240414 全球正式步入“30+岁”时代,意味着什么?
20240413 企业信贷超出历史同期——3月金融数据点评
20240413 亚洲区域贸易改善是亮点 —— 2024年3月进出口数据点评
20240412 4月CPI环比回升概率较大 —— 3月通胀点评
20240411 大选前或难降息——美国3月CPI点评
20240410 年内CPI同比能突破1%吗?
20240408 增发国债推进新项目必要性增强——卫星视角下的3月基建地产边际变化 (2024年4月7日)
20240408 假期人均出游支出首超疫前——宏观周观点(2024年4月7日)
20240407 黄金和原油均大涨——大类资产配置跟踪(4月1日-4月5日)
20240406 Q2几无降息可能——2024年3月美国就业数据分析
20240405 3月社融数据预测
20240404 Q1或高于去年全年增速 —— 宏观经济预测报告(2024年3月)
20240403 高频数据中的一些政策线索——显微镜下的中国经济(2024年第12期)
20240402 美国主动补库的再确认——2024年1月美国行业库存数据点评
20240401 国内风险偏好或进一步改善——宏观周观点(2024年3月31日) 20240401 怎么看原油走势的后劲?——供给侧看原油(一)
20240331 内弱外强主动补库,哪些行业受益?——3月PMI点评 20240331 黄金再创历史新高 —— 大类资产配置跟踪( 3月25日-3月29日
20240330 再议中国式QE —— 一季度流动性报告
20240327 除了低基数还有什么关注点?——1-2月工业企业利润分析
20240326 生产高频数据为何与总量数据有较大分歧——显微镜下的中国经济(2024年第11期)
20240325 汇率、股债与流动性的矛盾切换——宏观周观点(2024年3月24日)
20240323 美股三大指数均收涨——大类资产配置跟踪(3月18日-3月22日)
20240322 万亿国债作用凸显——1-2月财政数据点评
20240321 左右逢源——3月美联储议息会议点评
20240320 怎么看日本央行结束负利率和YCC?
20240320 2024年3月17日“总量的视野”电话会议纪要
20240319 哪些因素带动开年经济超预期?——1-2月经济数据点评
20240318 事情在变化,只是没那么快——宏观周观点(2024年3月17日)
20240318 商品价格近期明显走弱——显微镜下的中国经济(2024年第10期)
20240316 美国10债收益率明显上行——大类资产配置跟踪(3月11日-3月15日)
20240316 企业中长期贷款呈企稳迹象—— 2月金融数据点评
20240313 美国核心通胀持续强劲——美国2月CPI点评
20240312 市内人员出行已恢复至正常状态——显微镜下的中国经济(2024年第9期)
20240311 政策基调转变 —— 宏观周观点( 2024年3月10日
20240310 超越季节性的跳升还能持续吗?——2月通胀点评
20240309 降息预期再度由弱转强——2024年2月美国就业数据分析
20240308 建筑施工增量提升——卫星视角下的2月基建地产边际变化
20240307 全球外需仍有韧性——2024年1-2月进出口数据点评
20240306 广义财政扩张力度不保守 —— 政府工作报告点评
20240305 复工速度加快——显微镜下的中国经济(2024年第8期)
20240304 资本市场Price-in了多少不确定性?——宏观周观点(2024年3月3日)
20240303 美国或已进入主动补库——2023年12月美国行业库存数据点评
20240303 国内债市长端利率继续下行——大类资产配置跟踪(2月26日-3月1日)
20240301 参差的分项——2月PMI点评
20240229 M1走强是昙花一现么?
20240228 大宗商品:风起于青萍之末
20240227 节后第一周高频数据的5个特征——显微镜下的中国经济(2024年第7期)
20240226 变量或在未来数周确认——宏观周观点(2024年2月25日)
20240225 国内股债均表现较强——大类资产配置跟踪(2月19日-2月23日)
20240220 美股涨势可持续吗?——美股研究系列(一)
20240219 M1、卫星数据与假期消费提供的一些宏观线索——宏观周观点(2024年2月18日)
20240219 节后港股多日连涨——大类资产配置跟踪(2月5日-2月16日)
20240218 春节假期国内数据看点
20240217 春节假期海外宏观事件一览
20240214 服务业通胀的压力持续——美国1月CPI点评
20240209 建筑施工增量放缓——卫星视角下的1月基建地产边际变化
20240208 春节错位扰动CPI读数——1月通胀点评
20240207 人员返乡 数据趋缓——显微镜下的中国经济(2024年第6期)
20240206 信贷开门别样红——1月金融数据预测
20240205 市场期待更为持续的积极政策 —— 宏观周观点( 2024年2月4日
20240204 2024美国大选:日程、焦点、选情前瞻
20240204 国内债市明显走强——大类资产配置跟踪(1月29日-2月2日)
20240203 需求侧景气带动部分行业工资增速——2024年1月美国就业数据分析
20240203 开年经济平稳运行——1月宏观经济预测报告
20240203 财政收支结构改善——12月财政数据点评
20240202 上下游部分行业或已进入主动补库——2023年11月美国行业库存数据点评
20240201 降息预期会不会一降再降?——2024年1月美联储议息会议点评
20240131 春节错位影响初现——1月PMI点评
20240131 2024年1月28日“总量的视野”电话会议纪要
20240130 政策环境趋于积极——显微镜下的中国经济(2024年第5期)
20240129 内外部的三点确定性变化——宏观周观点(2024年1月28日)
20240128 部分行业进入主动补库存 —— 2023年12月工业企业利润分析
20240128 原油价格大涨 —— 大类资产配置跟踪( 1月22日-1月26日
20240127 2024年出口可能有哪些变化?
20240126 消费动能强化软着陆前景——2023年四季度美国GDP数据点评
20240124 量松价稳的政策逻辑—— 1月降准点评
20240123 制造业高频数据低位震荡——显微镜下的中国经济(2024年第4期)
20240122 抢跑的中美降息预期均被修正——宏观周观点(2024年1月21日)
20240121 国内债市走强——大类资产配置跟踪(1月15日-1月19日)
20240117 年底数据的几个关注点 —— 2023年经济数据点评
20240116 春节错位效应开始显现——显微镜下的中国经济(2024年第3期)
20240115 一些积极信号 —— 宏观周观点( 2024年1月14日
20240114 全球市场风险偏好持续分化 —— 大类资产配置跟踪( 1月8日-1月12日
20240113 2024年出口增速表现可期——2023年12月进出口数据点评
20240113 12月金融数据透露了哪些信号
20240113 温和再通胀初起步——12月通胀点评
20240112 高物价才是关键——美国12月CPI点评
20240111 怎么看美国库存周期边际变化?
20240110 制造业供需两侧高频指标维持低位——显微镜下的中国经济(2024年第2期)
20240109 建筑施工增量显著提升——卫星视角下的12月基建地产边际变化
20240108 好消息是预期不高——宏观周观点(2024年1月7日)
20240107 全球主要权益市场均表现偏弱——大类资产配置跟踪(1月2日-1月5日)
20240106 市场对于降息预期的抢跑面临调整——2023年12月美国就业数据分析
20240105 12月社融数据预测
20240105 全年经济目标有望顺利达成——宏观经济预测报告(2023年12月)
20240104 制造业供需均走弱——显微镜下的中国经济(2024年第1期)
20240103 以进促稳——2023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解读
20230102 暂时延续弱 季节性 —— 宏观周观点( 2023年12月31日

20231231 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大类资产配置跟踪(12月25日-12月29日)
20231228 盈利持续改善:中游>上游>下游——2023年11月工业企业利润分析
20231227 如何理解欧元区内部经济失衡?——欧洲经济结构研究系列一
20231226 寒潮结束 生产回升——显微镜下的中国经济(2023年第47期)
20231225 寒潮暂时强化了季节性 —— 宏观周观点( 2023年12月24日
20231225 国内长短端利率均下行 —— 大类资产配置跟踪( 12月18日-12月22日
20231224 今年出口发生了哪些变化?
20231223 2024年日央行会退出YCC和负利率吗?
20231221 静待增发国债形成支出——11月财政数据点评
20231219 高频指标转弱 ——显微镜下的中国经济 (2023年第46期)
20231219 招商证券 总量的视野-电话会议纪要(20231217)
20231218 共识与分歧——宏观周观点(2023年12月17日)
20231217 10年美债下行幅度较大 ——大类资产配置跟踪(12月11日-12月15日)
20231216 全年经济增速大概率略超5%——11月经济数据点评
20231215 11月金融数据怎么看
20231215 中枢或持续下移——美国11月CPI点评
20231214 加息结束后美债的变数——12月FOMC点评

20231213 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五点理解
20231212 水泥产量大幅下降——显微镜下的中国经济(2023年第45期)
20231211 延续“波浪式”复苏格局——宏观周观点(2023年12月10日)
20231211 建筑存量续降,道路明显提升——卫星视角下的11月基建地产边际变化
20231211 黄金价格转跌——大类资产配置跟踪(12月4日-12月8日)
20231210 再通胀仍可期——11月通胀点评
20231209 如何理解“先立后破”?——政治局会议点评
20231209 美债或再度进入观望期——2023年11月美国就业数据分析
20231208 美股60年及其政治周期规律
20231205 钢铁生产形势持续改善——显微镜下的中国经济(2023年第44期)
20231204 仍处被动去库尾声——宏观周观点(2023年12月3日)
20231203 全球市场风险偏好分化 ——大类资产配置跟踪(11月27日-12月1日)
20231201 适应货币信贷新特点——2024年货币流动性展望
20231201 冬藏待春发——11月PMI点评
20231130 重返潜在增速—— 2024年度国内宏观经济展望
20231128 高频指标表现继续改善——显微镜下的中国经济(2023年第43期)
20231127 生产端强于需求端——宏观周观点(2023年11月26日)
20231126 人民币汇率强势反弹——大类资产配置跟踪(11月20日-11月24日)
20231123 财政收支同步改善 —— 10月财政数据点评
20231122 高频指标止跌反弹——显微镜下的中国经济(2023年第42期)
20231120 经济新平台,突破须努力——宏观周观点(2023年11月19日)
20231119 美债收益率和美元下行幅度较大——大类资产配置跟踪(11月13日-11月17日)
20231118 2023年APEC峰会的主要共识
20231117 复盘:美联储加息结束后的资产表现
20231116 明年经济增速的锚——10月经济数据点评
20231115 如期降温——美国10月CPI点评
20231115 国内经济步入淡季——显微镜下的中国经济(2023年第41期)
20231114 10月金融数据怎么看
20231113 怎么看内外边际变化? —— 宏观周观点( 2023年11月12日
20231113 原油价格跌幅明显 —— 大类资产配置跟踪( 11月6日-11月10日
20231112 被低估的美国消费还能继续超预期吗?——兼谈2024年美国消费前景
20231111 建筑施工小幅回落 —— 卫星视角下的10月基建地产边际变化
20231110 何时再回升?——10月通胀点评
20231109 资产价格分化的原因与收敛的条件
20231108 为何出口增速维持低位?——2023年10月进出口数据点评
20231107 短期数据波动不是当前A股走势的主要矛盾 ——显微镜下的中国经济 (2023年第40期)
20231105 怎么看10月全球制造业PMI同步降温? —— 宏观周观点( 2023年11月5日
20231105 洞察周期:中美库存周期到什么位置了?
20231105 全球主要权益市场反弹明显——大类资产配置跟踪(10月30日-11月3日)
20231104 就业数据如期转差——10月美国就业数据分析
20231104 怎么看日本央行微调YCC?——日本央行10月货币政策决议点评
20231031 值得关注的几组高频数据——显微镜下的中国经济(2023年第39期)
20231031 资金面“紧平衡”——10月流动性月报
20231030 积极财政能否进一步提振补库情绪?——宏观周观点(2023年10月29日)
20231029 国内企业海外布局:区域、领域、增速
20231029 国内权益市场表现较好——大类资产配置跟踪(10月23日-10月27日)
20231028 转向主动补库的信号愈加明显——2023年9月工业企业利润分析
20231027 为何Q3数据公布后美股下跌?——2023年三季度美国GDP数据点评
20231027 财政积极性继续提升—— 9月财政数据点评
20231026 基本面延续改善势头 ——显微镜下的中国经济 (2023年第38期)
20231025 关于增发国债的两点关键变化
20231024 这轮加息不一样之美国财政压力分析
20231023 内外政策基调变化是关键 —— 宏观周观点( 2023年10月22日
20231022 全球主要权益市场均下挫——大类资产配置跟踪(10月16日-10月20日)
20231019 “一带一路”峰会有哪些主要成果?
20231018 超预期复苏的内生动能在哪?——3季度经济数据点评
20231017 生产迅速回升——显微镜下的中国经济(2023年第37期)
20231016 美国10债收益率高位回落——大类资产配置跟踪(10月9日-10月13日)
20231016 经济仍有恢复空间——宏观周观点(2023年10月15日)
20231015 政府债对社融形成支撑——9月金融数据点评
20231014 关注再通胀的结构特征——9月通胀点评
20231014 出口结构亮点与前景展望——9月进出口数据点评
20231013 建筑施工基本平稳——卫星视角下的9月基建地产边际变化
20231013 通胀无法消除FED政策分歧——美国9月CPI点评
20231012 中国主要出口产业链的竞争力如何?——出口专题(四)
20231011 长假导致生产高频数据有所波动——显微镜下的中国经济(2023年第36期)
20231010 内需改善——宏观周观点(2023年10月8日)
20231008 这个假期的海外市场最像哪个阶段?
20231007 海外继续压力测试——美国9月就业数据分析
20231006 消费复苏空间测算
20231005 货币财政协同重要性提升——9月流动性月报
20231004 7维度评估美国企业债违约风险
20231003 汽车、机械等五大产业链竞争力如何?——重点出口产业链拆解
20231001 向全年经济目标迈进——9月宏观经济预测报告
20230930 升破荣枯线之后,制造业PMI怎么走?——9月PMI点评
20230927 当月利润增速已大幅转正——8月工业企业利润分析
20230926 国内经济活跃度继续改善——显微镜下的中国经济(2023年第35期)
20230925 积极因素增加——宏观周观点(2023年9月24日)
20230924 内地权益市场表现较好——大类资产配置跟踪(9月18日-9月22日)
20230923 长债利率与政府杠杆率有何联系?——新兴国家篇
20230921 软着陆不是首要目标——9月美联储议息会议点评
20230920 物流数据持续回暖——显微镜下的中国经济(2023年第34期)
20230919 两因素四象限,各类资产的表现与前景
20230918 经济回暖的确定性增强——宏观周观点(2023年9月17日)
20230917 收入放缓,支出偏强——8月财政数据点评
20230917 人民币汇率反弹回升——大类资产配置跟踪(9月11日-9月15日)
20230916 经济回暖,全年目标进度如何?——8月经济数据点评
20230915 护航资金面——9月MLF操作点评兼论降准
20230914 耐心等待就业打败通胀——美国8月CPI点评
20230913 政策效果在一线城市二手房挂牌指数已有所呈现——显微镜下的中国经济(2023年第33期)
20230912 8月金融数据点评
20230912 建筑施工继续回暖——卫星视角下的8月基建地产边际变化
20230911 产业政策接力总量政策——宏观周观点(2023年9月10日)
20230911 消费回暖的持续性与投资、出口底部的信号——年内宏观形势研判
20230910 原油价格涨幅明显——大类资产配置跟踪(9月4日-9月8日)
20230910 通胀如期回升,动力结构是关键——8月通胀点评
20230908 当前应关注哪些高频指标——显微镜下的中国经济(2023年第32期)
20230906 长债利率与政府杠杆率有何联系?——发达国家篇
20230905 重回宽松——央行金融报表评析
20230904 蓄势——宏观周观点(2023年9月3日)
20230904 全球主要权益市场普遍上行——大类资产配置跟踪(8月28日- 9月1日)
20230902 我们正站在美联储政策一阶导拐点左侧——2023年8月美国就业数据分析
20230901 积极因素正在积累——8月宏观经济预测报告
20230831 9月制造业PMI有望重上荣枯线——8月PMI点评
20230830 日本央行政策转向:黑天鹅变灰犀牛——海外流动性专题系列(一)
20230829 供需关系的脆弱平衡何时能打破——显微镜下的中国经济(2023年第31期)
20230828 转弯三步走:稳定、盘活、提振——宏观周观点(2023年8月27日)
20230828 利润累计增速降幅继续收窄——2023年7月工业企业利润分析
20230827 黄金价格涨幅较大——大类资产配置跟踪(8月21日- 8月25日)
20230827 认房不用认贷:宏观影响几何?
20230826 Jackson Hole全球央行会议释放了怎样的信号?
20230825 中国企业全球竞争力系列(三)——从全球价值链看产业转移和长期出口
20230824 中国企业全球竞争力系列(二)——竞争力和产品依赖度看出口变化
20230823 中国企业全球竞争力系列(一)——下半年哪些商品出口增速有望回升?
20230822 生产改善 价格走弱——显微镜下的中国经济(2023年第30期)
20230821 转弯进行中——宏观周观点(2023年8月20日)
20230820 价值链重塑下的全球资本开支上升周期——全球价值链重塑系列(一)
20230820 权益市场避险情绪升温 ——大类资产配置跟踪(8月14日- 8月18日)
20230818 基调转松——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解读
20230817 从全球价值链看产业转移和长期出口——出口专题(三)
20230816 价松量紧的不对称降息—— 8月MLF操作点评
20230816 总量特征、定量估算和结构亮点——7月经济数据点评
20230814 短期扰动需待政策破局——宏观周观点(2023年8月13日)
20230813 各行业库存周期走到哪了?——周期的拐点系列之二
20230813 原油价格继续上行——大类资产配置跟踪(8月7日- 8月11日)
20230812 存贷款同步回落——7月金融数据点评
20230812 建筑施工同增止跌——卫星视角下的7月基建地产边际变化
20230811 核心CPI或将快速下行——美国7月CPI点评
20230810 海外风险多米诺开始了吗?
20230810 核心通胀的环比开始改善——7月通胀点评
20230809 看透库存周期:底层逻辑、路径预测和资产映射——“周期的拐点”系列之一
20230809 今年的当月出口增速低点已至——2023年7月进出口数据点评
20230808 关注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企稳后的出口形势——显微镜下的中国经济(2023年第28期)
20230808 从竞争力和产品依赖度看出口变化——出口专题(二)
20230807 神秘的货币互换——揭开汇率的“面纱”之三
20230807 慢就是快——宏观周观点(2023年8月6日)
20230806 下半年哪些商品出口增速有望回升?——出口专题(一)
20230806 美债收益率继续上行——大类资产配置跟踪(7月31日- 8月4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