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近现代史研究资讯
侧重二十世纪中国政治社会史、政治经济史,中共党史;历史学新书、新刊、论文;中央地方文献资源;以及很少有我们找不到的电子书。总之,专业是中国近现代史当代史。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云南省商务厅  ·  外贸促进信息 | 第二十期《重点贸易促进活动》 ·  4 小时前  
云南省商务厅  ·  外贸促进信息 | 第二十期《重点贸易促进活动》 ·  4 小时前  
内江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  注意了!企业用工有风险,快来上经营主体入市第一课! ·  昨天  
二少爷小地盘  ·  房子正在假装涨价,真实情况是….. ·  昨天  
二少爷小地盘  ·  房子正在假装涨价,真实情况是….. ·  昨天  
光华CDC  ·  招聘及宣讲 | ... ·  2 天前  
绝对现场  ·  名医到院区 |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近现代史研究资讯

博士论文:駛向現代: 汽車與上海社會變遷(1903-1937)

近现代史研究资讯  · 公众号  ·  · 2019-02-05 22:54

正文

研究生: 施沛杉
研究生(外文): SHIH, PEI-SAN
論文名稱: 駛向現代: 汽車與上海社會變遷(1903-1937)
論文名稱(外文): Driving toward Modernity: The Automobile and Social Change in Shanghai (1903-1937)
指導教授: 張瑞德
指導教授(外文): CHANG, JEI-TE
口試委員: 王綱領 余敏玲 連玲玲 張寧 吳翎君 陳慈玉
口試委員(外文): WANG, GANG-LING YU, MIIN-LING LIEN, LING-LING CHANG NING WU, LIN-CHUN CHEN TSU-YU
口試日期: 2018-05-18
學位類別: 博士
校院名稱: 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 史學系
學門: 人文學門
學類: 歷史學類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64
中文關鍵詞: 汽車 上海 汽車夫 汽車展覽

摘要


1903年汽車進入上海,這一來自於歐美世界的洋貨,在上海華人社會,帶來不少變化。
1900年初,為了政務、醫療與傳教的需求,歐美租界領事機構官員購進汽車,此後汽車進口上海數量逐年增加,使用汽車的消費者,從洋人擴展至政商界的富有華人。看好汽車在上海的銷售潛力,越來越多的汽車公司在滬開設,大型汽車公司聯合舉辦汽車展覽,在《申報》等中文報刊刊登廣告宣傳,兼營銷售、維修與出租,使得購買或使用汽車的人口逐年遞增。1928年國民政府推展公路建設,面對中國公路運輸需求增加的龐大商機誘惑,如福特、通用等跨國汽車公司,紛紛來上海設置汽車分行,爭取中國交通運輸市場。
汽車數量在上海逐年增加,駕駛汽車的汽車人力─汽車夫相當稀少,缺乏人車分道的觀念,車禍頻傳,汽車夫成為下等社會的代表職業。汽車量少價昂的形象,成為富有階層人士「出風頭」的玩意兒,不僅駕車兜風,在婚喪場合利用汽車擺闊、搞排場。
為了減少車禍,上海市政單位廣置紅綠燈、交通警察、汽車駕照考試,推行「人車分道」與「靠左行」的交通觀念,設置汽車學校,培訓具有交通安全觀念的汽車駕駛人力,帶動私人興辦汽車教育風氣,使得以汽車駕駛為職業的人力大增,帶動出租汽車業的興盛。華界的上海特別市政府為了改正社會婚喪排場擺闊風氣,推動新式婚喪體制,在蔣介石等名人身體力行之下,汽車在婚喪場合的使用情形漸增。汽車亦成為政治遊行的宣傳工具,在元旦、國慶與國貨運動的場合逐年使用。汽車在報刊媒體的廣告宣傳下,在1930年代,成為摩登男女的必備用品,成為洋化時尚指標之一。
因此,汽車在上海,隨著數量增加,逐漸進入華人的婚喪風俗、摩登時尚與政治宣傳制度,華人使用汽車的機會逐漸遞增,甚至於,在華人自辦的汽車展覽會,展出號稱是華人自製的「國貨汽車」,自製汽車成為上海華人邁向現代的交通強國理想之一,奠定1950年代上海自製汽車風氣基礎。

参考文献

一、史料
(一)檔案
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編,〈警務處報告〉,《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年報(1932年)》,《民國史料叢刊》第233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頁115-116。
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編,〈警務處報告〉,《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年報(1937年)》,《民國史料叢刊》第233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頁194-195。
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編,〈警務處報告〉,《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年報(1939年)》,《民國史料叢刊》第237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頁229。
上海檔案館製,〈Traffic Commission〉,《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年報》Annual Report of the 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微縮檔案,微縮編號ME05186,1925年。
上海檔案館製,〈Traffic Regulations〉,《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年報》Annual Report of the 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微縮檔案,微縮編號ME05185,1918年。
上海檔案館製,〈Traffic Regulations〉,《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年報》Annual Report of the 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微縮檔案,微縮編號ME05185,1920年。
上海檔案館製,「祥生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司機服務規章」,《上海市祥生出租汽車公司檔案》,檔案編號Q6-7-360-4,1947年12月31日。

(二)報刊
《上海特別市政府公報》,上海,1930年。
《中央日報》,南京,1928年。
《中國攝影學會畫報》,上海,1930-1931年。
《中華》,上海,1931年。
《北華捷報》The North-China Herald, 上海,1919-1928年。
《申報》,上海,1901-1949年。
《申報月刊》,上海,1928-1935年。
《白鷗》,上海,1936年。
《光明日報》,上海,1953年迄今。
《江蘇省政府公報》,南京,1931年。
《行政院公報》,南京,1931年。
《青春電影》,上海,1948年。
《健康家庭》,上海,1939年。
《婦女國貨年紀念特刊》,上海,1934年。
《婦女雜誌》,上海,1928-1935年。
《無錫市政》,無錫,1928年。
《開豐鐵軌汽車公司月刊》,西豐,1931年。
《道路月刊》,上海,1922-1931年。
《警政月刊》,上海,1928年。

(三)政令
不著人撰,〈蘇浙皖京滬五省市交通委員會三年來工作概述〉,收錄於張研主編,《民國史料叢刊》第620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頁81-82。
不著人撰,《新生活運動綱要》,台北:中央改造委員文物供應社,1951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十一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5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六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編,《新生活運動史料》,台北:中央改造委員文物供應社,1975年。
新生活運動促進總會編,《民國二十四年全國新生活運動(上)》,收錄於《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53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89年。

(四)地方志
上海市上海縣縣志編纂委員會編,《上海縣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吳葭纂,《民國寶山縣再續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據1931年鉛印本影印,1991年。
張允高纂,《民國寶山縣續志》,上海:上海書局據1921年鉛印本影印,1991 年。
張仰先編纂,《大場里志》,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黃世祚纂,《民國嘉定縣續志》,上海:上海書局據1930年鉛印本影印,1991年。
楊震福纂,《光緒嘉定縣志》,上海:上海書局據1882年鉛印本影印,1991年。
鞏福章主編,《松江鎮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蘇淵纂,《康熙嘉定縣志》,上海:上海書局據1673年鉛印本影印,1991年。
(五)畫報
吳友如編,《點石齋畫報》,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3年。
國家圖書館分館編,《圖畫日報》,收錄於《清末民初報刊圖畫集成.續編》,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3年。

(六)文集、小說
丁祖澤,《汽車駕駛法》,長沙:商務印書館,1931年。
茅盾,《子夜》,台北:里仁書局,2001年。

(七)口述與文史資料
王永威口述、牛潤科整理,〈四次親臨國慶閱兵,我都親眼見到了毛主席〉,《開心老年》2012年第10期,頁19。
吳思德,〈黃炎培創建上川鐵路〉,《川沙文史資料》第三輯,上海:政協川沙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1990年,頁30-31。
胡道靜編,〈申報六十六年史〉,《民國叢書‧第三編》,上海:上海書局,1991年,頁93-94。
張默,〈六十年來之申報〉,《申報月刊》第一卷第一號,台北:東方文化書局,1972年,頁6-7。
陳祖濤口述、歐陽敏整理,《我的汽車生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楊得任,〈都市交通之保安研究〉,收錄於陸丹林編,《市政全書》,《民國時期市政建設史料選編》第三冊,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9年,頁476-478。
滕惟訓,〈威海衛路汽車拆配業一條街〉,《上海市靜安區文史資料選輯》第54 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
顧伯威,〈在上川交通公司的卅年〉,《川沙文史資料》第一輯,上海:政協川沙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 1989年,頁66-67。

二、近人研究

(一)專書

1.中文部分
Graham Russell Gao Hodges著、王昶譯,《出租車:紐約市出租車司機社會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丁賢勇,《新式交通與社會變遷-以民國浙江為中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上海世博會事務協調局編,《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官方導覽手冊》,上海:上海世紀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
上海市出租汽車黨史編寫組編,《上海出租汽車、人力車工人運動史》,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年。
上海市交通運輸局交通史志編輯委員會編,《上海公路運輸志》,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6年。
上海汽車工業志編纂委員會編,《上海汽車工業志》,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年。
上海汽車博物館編,《上海汽車博物館》,上海:編者自印,2011年。
上海汽車博物館編,《上海汽車博物館典藏》,上海:編者自印,2011年。
上海圖書館編,《中國與世博:歷史記錄(1850-1940)》,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2年。
小艾弗烈.史隆著、蔡進松譯,《我與通用汽車公司》,臺北:協志工業叢書出版公司,1971年。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編著,《中國汽車工業五十年》,上海:上海畫報出版社,2003年。
王雄,《輪子上的世界》,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15年。
王敬德主編,《上海公路運輸志》,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6年。
加力著、馮建三譯,《廣告的符碼》,台北:遠流,1992年。
仲富蘭,《上海民俗-民俗文化視野下的上海日常生活》,上海:文匯出版社,2009年。
吉見俊哉著、蘇碩斌等譯,《博覽會的政治學:視線之現代》,台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
安克強著、張培德譯,《1927-1937年的上海:市政權、地方性與現代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著、錢翰譯,《必須保衛社會》(Il faut défendre la sociét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宋軍,《申報的興衰》,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6年。
李安定,《車記-親臨.轎車中國30年》,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年。
李安定,《家庭轎車誘惑中國》,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年。
李歐梵著、毛尖譯,《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上海(1930~1945)》,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0年。
邢建榕,《車影行蹤》,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年。
周源和,《上海交通話當年》,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
孟悅,《人.歷史.家園:文化批評三調》,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彼得.伯克(Peter Burke)著、楊豫譯,《圖像證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邵先崇,《近代中國的新式婚喪》,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胡申生、鄧偉志,《上海婚俗》,上海:文匯出版社,2007。
唐小兵,《現代中國的公共輿論─以〈大公報〉「星期論文」和〈申報〉「自由談」為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
孫紹誼,《想像的城市-文學、電影與視覺上海(1927-1937)》,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年。
徐茂昌,《車輪上的上海》,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7年3月。
徐剛,《汽車改變中國》,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6年。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中國汽車工程學會、上海大眾汽車集團等編著,《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報告(2011)》,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
張繼周主編,《上海汽車配件流通志》,上海:上海市汽車配件總公司,1999年。
曹南燕、劉立群,《汽車文化-中國面臨的挑戰》,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6年。
陳文彬,《近代化進程中的上海城市公共交通研究(1908-1937)》,上海:學林出版社,2008年。
賀蕭著、韓敏中譯,《危險的愉悅:20世紀上海的娼妓問題與現代性》。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
馮客著、郭文襄譯,《毛澤東的大饑荒:1958-1962的中國浩劫史》,新北市中和區:INK印刻文學,2012年。
葉凱蒂著、楊可譯,《上海•愛:名妓、洋場才子與娛樂文化》,香港:三聯書店,2013年。
葛凱著、陳琇玲譯,《中國好,世界就好?-一個牛津大學教授對中國消費的25年深度觀察》,台北:高寶國際有限公司,2011年。
葛凱著、黃振萍譯,《製造中國:消費文化與民族國家的創建》,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雷金慶著、劉婷譯,《男性特質論:中國的社會與性別》,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年。
熊月之主編,《上海-一座現代化城市的編年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年。
碧安卡.博斯克著、楊仕音譯,《誰把艾菲爾鐵塔搬到了中國?》,台北:時報文化,2014年。
趙致真,《造物記:世博會的科學傳奇》,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盧漢超著、段鍊譯,《霓虹燈外:20世紀初日常生活的上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戴維.英格利斯(David Inglis)著、張秋月等譯,《文化與日常生活》,北京:中央譯書出版社,2009年。
魏斐德著、章紅譯,《上海警察,1927-1937》,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關志鋼,《新生活運動研究》,深圳:海天出版社,1999。
關雲平,《中國汽車工業的早期發展(1920─1978)》,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2.日文部分
井上章一,《霊柩車の誕生》,東京都:朝日新聞社,1984。
吉見俊哉,《博覽会の政治学:まなざしの近代》,東京都:中央公論社,1992年。
段瑞聰,《蔣介石と新生活運動》,東京都:慶應義塾大学出版会株式会社,2006。

3.英文部分
Blanke, David. Hell on Wheels: the Promise and Peril of America’s Car Culture, 1900-1940. Lawrence, Kansas: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2007.
Bosker, Bianca. Original Copies: Architectural Mimicry in Contemporary Chin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13.
Bridge, Gary. and Watson, Sophie. eds., The New Blackwell Companion to the City. Malden, MA: Wiley-Blackwell, 2011.
Burke, Peter. Eyewitnessing: the Uses of Images as Historical Evidence. London: Reaktion Books, 2001.
Calinescu, Matei. Five Faces of Modernity: Modernism, Avant-grade, Decadence, Kitsch, Postmodernism.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87.
Cheng, Chu-yua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Growth and Structural Change.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1982.
Clark, Jennifer. Mondo Agnelli: Fiat, Chrysler, and the Power of a Dynasty. Hoboken: John Wiley & Sons, Inc. , 2011.
Connell, Sean O’. The Car in British Society: Class, Gender and Motoring. 1896-1939.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8.
Dikötter, Frank, Exotic Commodities: Modern Objects and Everyday Life in Chin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7.
Dikötter, Frank. Mao’s Great Famine: the History of China’s Most Devastating Catastrophe, 1958-1962. New York: Walker & Co., 2010.
Duesenberry, James S. Income, Saving and the Theory of Consumer Behavior.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49.
Foucault, Michel. Histoire de la sexualité, 1: la volonté de savoir. Paris: Gallomard, 1976.
Georgano, Nick. The Beaulieu Encyclopedia of the Automobile. London: Routledge, 2001.
Gerth, Karl. As China Goes, So Goes the World: How Chinese Consumers are Transforming Everything. New York: Hill and Wang, 2010.
Gerth, Karl. China Made: Consumer Culture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Nation. Cambridge: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3.
Greenspan, Anna. Shanghai Future: Modernity Remad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Grossberg, Lawrence. Wartella, Ellen A. D. Whitney, Charles. Wise, John Macgregor. ed. Media Making: Mass Media in a Popular Culture. London: Sage, 1998.
Harrison, Henrietta. The Making of the Republican Citizen: Political Ceremonies and Symbols in China, 1911-1929.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Harwit, Eric. China’s Automobile Industry: Policies, Problems, and Prospects. New York: M. E. Sharpe, 1995.
Hershatter, Gail . Dangerous Pleasure: Prostitution and Modernity in Twentieth-century Shanghai.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7.
Hodges, Graham Russell Gao. Taxi: A Social History of the New York City Cabdriver. Baltimore, Maryland: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7.
Hyde, Charles K. Storied Independent Automakers: Nash, Hudson, and American Motors. Detorit: Wayne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09.
Inglis, David. Culture and Everyday Life. New York: Routledge, 2005.
Jakle, John A. and Sculle, Keith A., Lots of Parking: Land Use of Car Culture. Virginia: University of Virginia Press, 2004.
Jhally, Sut. The Codes of Advertising: Fetishism an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Meaning in the Consumer Society. New York: Routledge, 1987.
Ladd, Brain. Autophobia: Love and Hate in the Automobile Age.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8.
Lee, Leo Ou-fan. Shanghai Modern : 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 1930-1945.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Lewis, Albert L. and Musciano, Walter A. Automobile of the World.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1977.
Louis, Kam. Theorising Chinese Masculinity: Society and Gender in Chin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Lu, Tracey Lie-Dan. Museums in China: Power, Politics and Identities. New York, NY: Routledge, 2014.
Mackenzie-Wintle, Hector. Renault. Vancouver: Sutton Publisher, 1998.
Mitter, Barbara. A Newspaper for China? Power, Identity, and Change in Shanghai’s News Media, 1872-1912.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2004.
Modern Girl Around the World Research Group eds., The Modern Girl Around the World: Consumption, Modernity, and Globalization. Durham and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8.
Naldrett, Alan. Lost Car Companies in Detroit. Charleston: The Histiry Press, 2016.
O’Connell, Sean. The Car in British Society: Class, Gender and Motoring, 1896-1939.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8.
Reynolds, John. Andre Citroën: The Men and the Motor Cars.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1997.
Siegelbaum, Lewis H. Car for Comrades: the Life of the Soviet Automobile, Ithaca,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8.
Siegelbaum, Lewis H. eds., The Socialist Car: Automobility in the Eastern Bloc. Ithaca,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Solan Jr., Alfred P. My years with General Motors. New York: Doubleday & Co., 1964.
Stevenson, Heon. American Automobile Advertising, 1930-1980:An Illustrated History. Jersffson, N.C. : McFarland & Company, 2007.
Thun, Eric. Changing Lanes in China: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Local Governments, and Auto Sector Development.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Varutti, Marzia. Museums in China: The Politics of Representation after Mao, Woodbridge, UK: The Boydell Press, 2014.
Veblen, Thorstein. The Theory of Leisure Class. Delhi: Aakar Books,2009.
Winter, Tim. eds., Shanghai Expo: An International Forum on the Future of Cities. New York: Routledge, 2013.
Yeh, Catherine Vance. Shanghai Love: Courtesans, Intellectuals, and Entertainment Culture,1850-1910.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06.

(二)期刊論文

1.中文部分
Alain Brossat著、洪菁勵譯,〈傅柯的「布置」觀念〉,《文化研究》第六期(增刊),2008年夏季,頁230-240。
王剛、远德玉,〈中國能否克隆美國的汽車文化-關於中國家用轎車時代的思考〉,《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4卷第4期,頁241-252。
伍野春、謝世誠、華國梁,〈民國時期的集團結婚〉,《民國檔案》,1996年第2期,頁134-140。
宋玉武,〈美國國會圖書館影像部藏中日戰爭(1931-1945)影片資料〉,《國史研究通訊》第11期(2016年12月),頁98。
宋光宇,〈蜈蚣閣、藝閣、電子花車-一個歷史的觀察〉,《歷史月刊》第84期,台北:歷史月刊出版社,1984年,頁74-85。
巫仁恕,〈明代士大夫與轎子文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8期,2003年12月,頁1-68。
李長莉,〈近代交通進步的社會文化效應對國人生活的影響〉,《學術研究》,2008年第11期,頁90-99。
李恭忠,〈黨葬孫中山:現代中國的儀式與政治〉,《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期第21卷,頁62-63。
李學智,〈民國北京政府時期的國慶活動〉,《1910年代的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頁415-416。
李舉鴻,〈欲望、空間和現代都市:論三四十年代的上海〉,《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第9卷第4期,頁71-73,2009年。
谷秀青,〈集團結婚與國家在場:以民國時期上海的“集團結婚”為中心〉,《江蘇社會科學》,2007年第2期,頁217-222。
周俊宇,〈光輝雙十的歷史-中華民國國慶日近百年的歷史變貌(1912-2008)〉,《國史館館刊》第30期,2011年5月。
林柏州,〈蔣中正在台時期國慶大典〉,《中正歷史學刊》第15期,2012年。
林曉珊,〈身體流動與性別不平等:社會性別視角下的城市家庭汽車消費〉,《浙江學刊》,2008年第6期,頁291-302。
武劍華,〈五省市交通委員會與東南地區交通建設〉,收錄於上海市檔案館編,《上海檔案史料研究》第二輯,頁131-145。
姜義華,〈上海:近代中國新文化中心地位形成及其變遷-兼論邊緣文化的積聚及其效應〉,《學術月刊》,2001年第11期,頁78。
徐濤,〈自行車普及與近代上海社會〉,《史林》,2007年第1期,頁106-108。
張露心,〈被忽略的多數?當代廣告中老人形象之反思〉,《藝見學刊》第七期,2014年4月,頁113-124。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