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史事挖掘机
世界古代史
51好读  ›  专栏  ›  史事挖掘机

孙中山临终拟选汪精卫而非蒋介石为接班人?(组图)

史事挖掘机  · 公众号  · 历史  · 2016-12-29 10:40

正文

关注本平台后,每天为您挖掘8篇历史史事


汪精卫,在中国历史当中被认为是与秦桧、石敬瑭齐名的大汉奸,然而,就在一百年前,这个名字却是国人心目中的不世英雄,以身刺杀摄政王未遂,在死囚牢中写下“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传颂一时的名句,连审判他的肃亲王都被他的人格与情操感动,破例免了他的死罪。


档案 汪精卫 陈璧君——汉奸夫妻的不归路

从少年志士,到晚年落得“汉奸”之名,汪精卫人生数次逆转。然而今天,我们只谈“志士”,不谈“汉奸”。在他身上,最为人所知的,莫关于是追随孙中山的历史往事。他是如何获得孙中山的信任?而在临终病榻前,孙中山为何指名要见他?欢迎关注本期《纪录大时代》之“山高水长-孙中山与辛亥人物”
汪精卫的刺杀计划
银锭桥
1910年3月31日,夜色像往常一样,降临在北京什刹海的银锭桥旁。人们在冬日的宁静中进入了梦乡。午夜时分,一个家住附近的男子在途经银锭桥时却忽然发现桥下有人,而桥下的人也因为被人发现而逃之夭夭。

实际上这是一个戴了绿帽的车夫,他老婆跟别人跑了,他半夜睡不着觉,想捉奸,结果没料想他看见底下有几个人。

结果车夫向当地清廷暗探汇报,暗探在车夫的带领下来到了这个地方,挖出了大洋铁壶。

谨慎的清廷不敢掉以轻心,他们找来了美国使馆和日本使馆的专家前来鉴别。美国使馆这个专家一看...

这是一专业炸弹,此结论一出,清廷为之一震。因为这座银锭桥正是当朝摄政王载沣每天上下朝的必经之路。

很显然,这个炸弹就是为此而埋。

慈禧太后在驾崩之前,对于帝国的下一步运作,做了安排。

将载沣的只有三岁的儿子溥仪,接入宫内调养,并在尚书房上读书。
溥仪
这就意味着下一任的皇统

将由溥仪来继承。


同时呢,慈禧太后还授载沣为摄政王,那这就意味着在慈禧太后驾崩之后,大清帝国事实上的最高统治者,就是载沣。
左起:载涛载沣载洵
谋杀如此位高权重的朝廷要员,无论在何朝何代,这都是再明显不过的造反行为。

清政府在国外专家的帮助下开始仔细追查。很快,清廷的巡警找到守贞照相馆,逮捕了三名嫌疑人。

其中一人居然是中国同盟会的要员之一,汪精卫
汪精卫年轻时
这一个消息很快就在国内外的各种大大小小的报刊上面头版头条。
 
  当时孙中山正在美洲为革命筹款,得到了汪精卫被捕的消息,非常伤心,发出一句感叹,汪精卫被捕,那是无异于断掉我的一只胳膊。

在当时,很多人都百思不得其解,作为孙中山的左膀右臂,同盟会中至关重要的人物,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汪精卫要冒着生命危险去刺杀摄政王载沣? 

荆轲刺亲王的勇气 
慷慨歌燕市
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
 不负少年头 
汪精卫
1907年到1909年,孙中山所率领的同盟会,在国内策动了六次起义,全部都失败了,很多人对革命失去了信心,就产生了一种抵触心理,并且由于一系列武装起义失败,导致了革命派内部的分离。
“五大臣”及随员在罗马合影
就在革命形势陷入低潮的时候,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和种种政治改革措施也缓和了政府和民众之间的矛盾,使得一部分人开始对朝廷建立起信心。如果清政府的立宪成功的话,革命派的政治方案,就将永无实现的机会,这使很多革命者感觉很苦闷。因此必须揭露清政府的立宪,要让人相信它进行的是假立宪,要对它进行破坏。
在写给孙中山的信中,
汪精卫这样表述了自己为革命献身的决心。
    
“我即使被杀于街市,我头颅被悬在北京城门之上,我犹张目以望革命军入国门。他当时是以荆轲刺秦王悲壮的心态去行刺摄政王载沣。”

1905年创立同盟会开始,汪精卫不离不弃地追随孙中山左右,为革命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孙中山手书同盟会誓词
有人曾经这样说过,
“孙中山无胡、汪不盛。”
这个汪就是指汪精卫。

 1905年,汪精卫,在日本见到孙中山就一见倾心,从此就成为中山先生最忠实的信徒。而且当时同盟会八名章程起草人,汪精卫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同盟会成立时设有执行部、评议部和司法部三个部,跟孙中山认识不久的汪精卫当选为评议部部长,这一年他只有22岁。1905年11月,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正式创刊,作为主要编辑之一的汪精卫在创刊伊始就充分显露出了自己的文采。
民报时期等于是青年时期的汪精卫,是一生当中最灿烂最闪光的时期,
 
《民报》早期的任务是宣扬革命思想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理论。汪精卫不但以各种笔名发表了很多文章,同时也作为孙中山的代笔人成为了三民主义理论的主要阐述者。
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宣告退位,13日孙中山辞职,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汪精卫没有接受出任广东总督的邀请,而是实践了“革命成功后,一不作官,二不作议员,功成身退”的诺言,跟陈璧君完成婚礼,远赴法国留学。


1917年,在孙中山的召唤下,汪精卫回国。最终直到孙中山弥留之际,负责为他起草遗嘱的仍然是汪精卫。
对于这两份遗嘱,孙中山还是像以前那样,几乎只字未改便签了字……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与世长辞。汪精卫则遵从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遗训,继续着他们艰难的革命事业。

史事挖掘机


长按下面二维码2识别就能关注本平台


关注本平台后每天为您挖掘8篇历史史事

为了节省本平台读者的时间,小编特向读者推荐一种省时省事快速找到本平台最新更新文章和历史文章来阅读的方法:
第二步:


最后一步:

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