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支纪年:丁酉年 己酉月 己酉日
华夏之地自古称为“中土”,昆仑山脉是地球各大陆板块中最稳定与久远的土壤之一。所以它虽然是东方震旦之地,却又具有中央信土最厚实之名。这一方土地上的民众,在农耕文明中诞生出世界上硕果仅存的“天人合一”的文化与修身明德学做真人的教育。尊道贵德,敬天爱地,顺天应人,治人事天而恪守信德与信仪的信仰、信念最为厚重。
但是,近两千五百年以来,中华民族的信土逐步地发生了流失,经历了从信德厚实向泊华的渐变过程。在经历了离道失德以后,是没有止歇地失仁、失义、失礼、失智,而失信又是在意识形态不断变幻“大王旗”的霸治中加深与加重,并且熏染变造了两千多年。震旦原有的厚实信土,逐步经历了沙漠化与泥沼化的深刻变化。因而老子才在智识哲学文化即将流失而意识哲学文化将全面崛起之际,预言式地发出了“忠信之泊,而乱之首"的论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任重而道远。复兴的基础,亦即复兴的关键是道德文化的复兴;复兴最终是落实在意识形态正道的复兴,深化在智识形态善道的复兴,提升与质变在慧识形态德道的复兴。
今天我们要想在古老的“中士”上全面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把握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所在,那就是重建个人、家庭、团队、群体、民族、国家的信德,以及以信德为核心的群体意识和集体意志力。重新恢复与建立老子所揭示的道德根文化系统。
老子所确立的道德根文化系统,具有道、德仁、义、礼、智、信七大子系统。信德就是道德根文化系统中的基石,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基石。信德的复兴重建并不能够一蹴而就。信德的培养建设如同土地的治理,只有锲而不舍地清理顽石、沙砾,除掉杂草、荆棘,抗旱排涝、水土保持、植树固土、改造沙漠和盐碱地,厚土才能生成,沃实才能具备。
鸦片战争时期西方列强为什么敢对中国动手,是因为我们贫穷吗? 并不是。那时候西方的传教士和商人络绎不绝地到中国来探索访查,发现中国富得流油,但是在军事、科技等方面却明显地落后于西方,更重要的是全国民众的信仰与信念既无民族群体观,也没有国家集体意志力,而只有对皇帝的唯命是从,国家与天下全是皇帝的私有财产,与民族和国家不存在关联性,人们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盘散沙,毫无凝聚力。所以列强们才敢跨洋过海地派军队来发动进攻。皇权帝制的霸治专制是人们意识形态的信士全面沙漠化的根本原因,信仰与信念的偏曲与缺失,意识形态取向的迷失和错误,导致整个民族失去了凝聚力和战斗力,才使对手能够轻而易举地长驱直入。清朝时的多次失败是如此,日本侵占东北的尝试及其全面侵略中华大地的展开,全都是因为离道失德以后“失信而民心涣散难凝,失土必金瓯破碎重拾”。
鸦片战争以后,严酷的现实逼迫着一代代的民族精英从宗教、科技、制度、文化、哲学等不同层面不断地进行反思,寻找拯救中华民族的道路。但是由于精英们全面抛弃中华民族的根文化,自伐己根而在西方文化中左冲右突地寻找出路,因而历尽磨难,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华民族才终于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沼中跋涉而出,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成立以后,又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在政治、经济、法治等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而使国家GDP重新进入世界的前列。但是,“失信”的忠信之泊,并不是物质文明成果的固化剂,相反却是物质文明成果销蚀的陷阱。探索并不能停止,因为此时的中华民族,已经走到了需要直接面对文化信仰问题的历史关键时刻。
历史的经验已经反复证明,财富并不能提升个人的群体意识,以及产生民族凝聚力与国家意志力,不论是藏富于民,还是错误地藏富于国,都并不能真正实现长治久安与和谐稳定,而且在全面商业化导人逐之以利的教育文化影响下,受到最严重伤害的就是整个社会的信德,失信导致意识迷失方向而乱象丛生。
二十一世纪以来,西方霸权国家不仅在军事上近乎完成了对中国的地缘包围,而且还利用中国社会信德漂浮的时机,通过文化输出,围绕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大做文章,企图在民心上对中国人进行分割包围,各个击破。中国要想避免重新回到两百年前一盘散沙的状态,不再重复任人宰割的民族灾难,就一定要从科学、制度、哲学层面探索突破,破解重建文化信仰这个历史课题,立信而正意识,让民心在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凝聚成一个命运共同体。
信,是人类文化共有的概念,古今中外,几乎所有论述人类道德的文章都会涉及信,然而,只有中华民族的文化才保留着对于信的最天然最本真的定义.以及完整的认知体系与实践方法。
信,既具有天道自然能量属性,同时又涵盖着人类不可或缺的人格属性,在人格属性中分为信的品格、信的品质、信的行为。信在天道自然能量属性中又称为信德,是德的五个子系统之一,信德能量的五行属性为土,既是承载万物生灵的厚重能量,同时也是给这个世界奠定稳定秩序的法则尺度。它是如此平凡,平凡到每一次花开花落皆有信;它又是那么伟大,伟大至日月轮转,沧海桑田亘古如斯。
摘自:《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信》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
阅读原文
来购买此书!
推荐 | 新书《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信》
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 ——白露简述
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 ——白露物候与天文内涵
寒从脚起 热从头散——白露的正善治养生
白露节气勿露身,早晚要叮咛 ——白露的民俗文化
接露水的历史故事
全面地理解“白露”节气的形名内涵——白露的寻根探源
处暑的常道之意和非恒道之义——處(处)暑的寻根探源
枫叶渐红,正是人们外出郊游赏秋的好时节 ——处暑的民俗文化
预防“秋燥”,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 ——口识身识的养生
处暑养生的重点在于调整睡眠—— 人体阴阳的动静交互调整
城市中的上班族如何解除秋乏——处暑的正善治养生
天地始肃秋者,阴之始——处暑物候和天文内涵
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简述
帛书《德道经》与通行本《道德经》诵读效果的天壤之别——启动先天肾气!
为什么古人说“修道者多如牛毛,成功者凤毛麟角”——揭秘帛书《德道经》与通行本《道德经》的能量差异
《德道经》是无上瑰宝
大人都读不懂经典 为何要让孩子诵读?
经典诵读是中国古代教育学习的根本方法
“可”字,在古代就是开口诵——老子德道经中的“可”
“国学” 这么热!你选对了吗?——学“国学”要寻根
帛书《德道经》,是当仁不让的首选慧性经典诵读教材
何谓“健康”?
黄帝内经中的作息与人们的健康
东西方文化的区别就像我们吃中西餐一样
老中医告诉我们该什么时候起床和睡觉——一日之四时与生命健康
原来“经典”是有层级之分的——哪我读的是经典吗?
孔子问道于老子——是对道德文化的实践与求索
古代教师节是哪一天
“教师”的古今称谓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修身明德是教育的本质要求
如此逼着孩子们辛苦……真是有点悲哀!——慧与智同步开发是民族教育的根本
用经典中丰富的精神营养,滋养孩子们久已饥渴的慧识和智识——慧与智同步开发是民族教育的根本
引导孩子掌握全面而准确的诵读方法
如何解决诵读与学习冲突?
赚钱别忘了身体要健康——伏羲黄老思想的养生方法
传统文化是国家的命脉
真诚的孝心是做人的根基(吴致知)
“孝”与“老”——析“孝”字,寻孝道文化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