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家医保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
《关于推进长期照护师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实施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多项长护险配套细则和标准发布,长护险迎来从局部试点到全面推进的关键节点。
长护险
是
什么
?
目前发展如何?《意见》出台有哪些亮点?
一起来了解一下↓↓↓
所谓“长护险”是指为失能人群提供护理服务或资金保障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
长期护理保险被称作除养老、失业、工伤、生育和医疗这“五险”之外的
“第六险”
。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以上人口2.97亿人,其中,
失能失智的老年人大约4500万
。为减轻失能(失智)老年人的家庭负担,我国自2016年以来,先后在北京、天津、成都、宁波、上饶等
49个城市开展试点
。目前累计
超过235万人享受待遇,基金支出累计超720亿元
。
各试点省市结合实际,在制度框架、政策标准、运行机制、管理办法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
在
四川省成都市
,长护险参保采取单位缴费、个人缴费和财政补助的方式筹集。
-
北京市石景山区
规定,因年老、疾病、残疾等情况导致的持续重度失能6个月以上的参保人,可以申请享受长护险。
-
山东
省
青岛
市
上线家庭照护地图,市民操作手机即可就近选择长期护理机构,预约上门服务,发生的照护费用还能享受到医保报销。
-
江西省上饶市
搭建智慧监管平台,护理机构提前为失能人员制订护理计划,预约好时间后上门服务,实现服务效率和质量双提升。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然而,从局部试点到全面铺开,长护险仍面临一些问题。
-
在试点过程中,各地因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筹资渠道、筹资标准存在较大差异,筹资机制尚不完善
,这些都成为阻碍长护险在全国铺开的重要因素。
-
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当前持证的养老护理员仅50万,按照国家标准养老护理员与老人的比例1:4计算,
潜在的护理员需求量超过1000万
。
-
部分护理服务机构
缺乏规范化管理
,存在降低服务标准侵害失能人员权益、联手造假虚构服务或以其他方式骗取长护险基金等不合理护理和欺诈骗保行为,降低服务质量的同时给监管带来重大挑战。
《意见》针对照护人才短缺问题,进行了政策指引。
-
《意见》要求
合理确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
,统筹公共实训基地、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等资源,让长期照护师职业技能
等级认定“有门有路”
,也让更多从业者获得国家“正名”、社会认可的机会。
-
《意见》对
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程序、内容、质量
等方面予以明确,强调长期照护师既要有业务知识学习,也要有实操技能轮训,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与用结合。同时,发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指挥棒”作用,
鼓励相关机构优先聘用并合理安排取得长期照护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人员
,让认定结果与技能人才使用紧密衔接。
-
《意见》还
支持开展职业技能大赛
,将技能等级认定与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活动相结合,不仅为从业人员提供技能展示和交流学习平台,也创新
“以赛促评”
的形式,引领带动整个队伍技能水平提升,培养更多适应需求、高技能的照护人才,真正把照护人员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作为促进长期护理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