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城市(区域)的依赖,就是沦为本地人的过程。
在链家的换房地图上,可以很清楚的发现,大家换房的区域还是以本地为主。一个在石景山住了几年的人,换房的区域还是石景山。更确切一点,是离家不远的一个小区。
这就是“本地人”思维。
前些天,好朋友接到房东电话,房东要卖房子。
他跟我打电话,说这房子有优先购买权,让我给个意见,如果合适的话,顺手儿买下来了。
我接完电话,小跑儿就过去了。
好朋友住在南三环,周边都是批发市场,属于一个大坑区域。别说买他现在住的这一套,就是整个区域都不建议他买。
想必很多人在买房换房的时候都有过类似的想法,这个区域住的习惯了,逐渐沦为了本地人。所以在买房的选择上就固定在了本区域。
如何摆脱这种局限呢?
就是要让自己变成外地人,放弃对于这个区域的感情,重新做选择。很多学过经济学的朋友应该知道,这是在说沉默成本。沉默成本不是成本。
北京这么大,到底买哪里?
北京这个城市是非常大的,每个区域之间差别也很大。买房买哪里?多数在这个城市有了固定轨迹的人会按照惯有的思维去做选择。会考虑到居住,会考虑到工作地点等等。但在我们的观念里,这个时代的北京,居住是弱需求。
本地人有一种很固化的思维,我生活在石景山,买房就要买在石景山。我生活在大兴,买房就要买在大兴。
一个刚来北京的人就没有这种想法。买房,买哪里都可以。告诉我哪里潜力大。
很多新北京人或者外地人,吃了几次麻辣烫就能爱上一个地方,逐渐沦为本地人。这虽然是正常现象,在真实世界里不断发生,但这种表现会在购房选择上有局限。
有时候我会想,有些人明明是正宗的外地人,怎么会爱上了北京的望京、西二旗、亦庄呢,而且还死心塌地,不想离开。
“沦为本地人”,本身是个好事情,说明一个人就快要在一个地方立足安家了。但沦为“本地人”意味着丧失了原本的活力,逐渐失去了说走就走的勇气。北京的优质人群一定是“外地人”,最优质的人群一定是高学历高收入的“外地人”。(像西二旗、望京的那些码农们)
~~~~
那天我到了好朋友那儿,两眼盯着他,问:你是不是爱上这个地方了?你是不是沦为本地人了?
他哈哈大笑,说,没有啊,这房子是中介给推荐的,对面楼上还给推荐了一套呢。
我说,既然这样,那咱们直接去通州吧。
(完)
你的房产顾问,不再是中介
「帮你选房」业务9月预定
服务范围:北京
服务内容:资金配置+选房
收费:房款的0.3%且不低于1万(小密圈八折)
付款方式:先付费1万,开始提供咨询及选房服务,签完合同当天补齐差价
三个月不买房全额退款